浅谈青海河湟庄廓民居形式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7-10 11:37:55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青海河湟地区庄廓民居形式的三大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人文因素做以简要分析,来探析传统民居研究对现代农村和城市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青海河湟庄廓民居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青海河湟地区概况

青海省河湟地区并非是从行政区位上划分,而是以地理区位划分而出,是指青海东部龙羊峡至寺沟峡区间的黄河流域以及黄河主要支流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地区。故而历史上也有“河湟间”的说法。青海河湟地区北临祁连山脉,东接甘肃,南至三江源,西至青海湖。平均海拔2000米。地貌起伏多变,山势高耸,绵延千里,河流纵横,有川水地、浅山地、脑山地、牧业区之分,也是我国重要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平均供暖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相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来说,青海河湟地区雨水还是较多的,海拔2500m 以下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3~9℃之间,年平均风速大部分地区超过2m/s,风能资源优越。

青海河湟地区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史,据考古发掘,农业生产在马家窑文化时期为主要生产方式,兼有畜牧和狩猎活动。[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84(1)]后经生态人文变迁,在卡约文化时期,蓄养食草动物的游牧化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其主要生产方式。[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4(5).]后因历代中原政权的“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的影响,青海河湟地区逐步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变,同时,中原文化亦深刻的改变了当地的人文风貌。[ 李建胜《汉族移民与河湟地区的人文生态变迁》[J].西北人,2010年第4期第31卷]

为了抵御青藏高原东部干燥寒冷的气候、肆虐的风沙,以及长期的战乱,汉、藏、回、土、撒拉等族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庄廓式传统民居。庄廓一词是青海的方言,由字面揣测其内涵,庄者村庄,或称为庄子,廓即郭,字义为城墙之防护墙。[ 尹可,《漫谈青海的庄廓院》【J】中国土族·春季号2004,P30] 1999年5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之《建筑》卷中称为庄窠,现今大多文献均以“庄廓”一词替代。本文一律称之为庄廓。

二、庄廓民居形式的影响因素

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原则,民居的形成亦是遵从这一规律。民居是人类物质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演变受到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体现。在青海河湟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当地居民结合自然环境、运用自然材料、呼应地域文化,在不断完善中产生了其独特的民居形式——庄廓。综合来看,影响庄廓民居形制与风格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和人文因素。

1.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与“土”亦可看做是气候条件与地理地貌,这两方面对于庄廓民居的制约是尤为显著的。

(1)、气候条件的影响

由上文可以看出,青海河湟地区虽然气候条件在全省较好,但在全国范围来看,是十分严酷的。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居民在房屋的建造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防寒保暖。因此,严寒的天气、肆虐的风沙使得这一地域的建筑拥有共同的特征:高大的围墙、厚实的墙体、南窗采光、形体敦实。稀少的雨量使得建筑屋顶多为平屋顶,即便起坡,坡度也较为和缓。斑驳的夯土墙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仿若生长于这片土地之中。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形态在其他地域是不多见的,这种紧密的封闭空间,在同类四合院中也是特征显著的,尤其是在典型的四合院式庄廓院落之中,仅留有一方通向天光的小庭院。这种空间不同于南方天井式民居的“透气孔”形式,它的形成完全是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所造成,是一个有外而内的发展过程。

(2)、地理地貌的影响

地理地貌对于民居形态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太阳辐射对于青海河湟地区的建筑选址和朝向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太阳高度角较小,为争取冬季更多的太阳辐射,建筑布局尽量避免相互遮挡,因此,建筑物之间大多保持较大的间距,因而形成了东西向宽大的横向院落。青海河湟地区地理地貌复杂,川水地(图1)、浅山地、脑山地、牧业区各不相同,当地居民依据地形或疏或密,形成了集居型和散居型的聚落。单体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由于山地较多,建筑大多依山而建,也有与陕北靠山崖式窑洞类似的庄廓院落。

2.资源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的营建讲求顺应天成、融合自然,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故而建筑营建大多就地取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青海河湟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处,具有丰富的黏土资源,河湟流域的木材资源亦较为丰富,因此,青海河湟地区传统民居普遍采用以黏土为基本建筑材料,以硬木为骨架的土木结构建筑形式,最有特色的便是“松木大房”了。这是由于在原始社会时期,青海高寒地区交通不畅,生产力落后,居民在建造房屋是首要考虑的就是建筑材料的运输和可加工性,而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黏土资源便成为了首要之选。庄廓民居建造简单,仅需几个壮劳力就可以完成,材料和人力成本均很低。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的民居逐渐抛弃了黏土,选择砖砌墙体,虽然在抗震及建造速度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也带来了节能与环保等新的问题。多数房屋效仿城镇中的建筑形式与结构,砖墙砌筑的240外墙根本不能满足冬季保温的需求,为了维持基本的室内生活温度,高耗能成了必然的结果。

3.人文因素的影响

青海河湟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环境,虽然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的制约使得当地建筑形态外形类似,但由于多民族文化的差异,的差异,民俗习惯的不同,致使各地庄廓民居在相似的外表之下,有着风格各异的内部空间。

藏族与土族均信奉藏传佛教,因此,其民居的建筑立面造型、建筑色彩与装饰中均体现出佛教建筑的特点,黑、红、金等色彩是其主色调。回族与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建筑装饰中有着明显的宗教特色,遵循古兰经教义,装饰题材中没有人物、飞禽走兽等,多以花草的纹样为装饰题材。而其中撒拉族更是有着独特的庄廓形式——篱笆楼,二层轻盈的篱笆抹泥墙体在河湟庄廓民居中独树一帜。而汉族则兼容并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建筑形式在其民居中均有体现,一般在各地区民族交融区域最为明显。

不同的民俗习惯也使得庄廓民居在空间形态上有着细微的差别,庭院的布局、牲畜棚(圈)的方位、卫生间的位置等,都对庄廓的空间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和土族居民的庭院里常常设置“中宫”,通常为矩形或圆形,在其靠近正房的一侧设有一个煨桑炉,同时,在庭院中竖立的一杆经幡也是藏族和土族庄廓民居显著的特征。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撒拉族在建筑布局上遵从了“以西为贵”的伊斯兰传统思想,卧室靠西面布置,室内的西墙上贴有圣城的图样。由于其生活中常有“大净”与“小净”的习俗,在卧室一侧长设有淋浴间,以满足日常的卫生需求。汉族的庄廓形式更是讲究非常,既有传统的风水格局的讲究,又有儒家礼制的“门庭”要求,同时亦有佛、道、伊斯兰等宗教的影响。

三、传统庄廓民居的启示

青海的庄廓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建筑风格浑厚朴实,民族个性鲜明,是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庄廓民居无论在建筑形式、文化内涵、生态意义上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当地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并不能只满足于“照样全搬”或是修建几个民俗度假村,应从传统民居中汲取营养,着眼于民居对环境、材料、人文的回应与对话,学习传统民居的“处世之道”,研究其生态价值,发扬其人文精神,这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民居改造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亦可由此窥见城市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84(1)

[2]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4(5).

[3]李建胜《汉族移民与河湟地区的人文生态变迁》[J].西北人,2010年第4期第31卷

[4]尹可,《漫谈青海的庄廓院》[J]中国土族·春季号2004,P30

上一篇:水利工程建设中帷幕灌浆施工技术的探讨 下一篇:危险废物填埋场对地下水污染的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