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康镜像理论及对电影的解读

时间:2022-07-10 10:00:33

浅析拉康镜像理论及对电影的解读

摘 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中心环节,是他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后发表的颠覆性观点,对于个人主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作为人类社会缩影的电影能让观众通过影像式的阅览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暗合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我、确认自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镜像;他者;主体;异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49—02

一、浅析拉康镜像理论

人很久以来就已经消失了并且不停的消失。——福科

在医院的产房里,一位母亲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周围站着一群人,包括婴儿的父亲和其它的亲朋好友。众人七嘴八舌的说着……

有人说:“现在是经济社会,孩子长大一定有钱。”

有人接着说:“我们的家里要出个名牌大学生,孩子长大一定要读名牌大学。”

又有人说:“我们这里的人还没出过国,孩子长大要出国留学工作。”

再有人说:“我们家里总被人欺负,孩子长大后要做大官,光宗耀祖。”

孩子在母亲的怀里安静的熟睡着,他当然不知道众人说的是他,给他规划着未来。

这个场景其实随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用拉康的眼睛可能发现一些我们从前看不到的东西。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理论,这是他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后发表的颠覆性观点。“镜像阶段”概念来自法国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通过对动物和婴儿对镜像的反应,确定其自我意识发生的时间。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当婴儿还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时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他并没有认出镜中的影像是谁,他还不能区分自己与镜像、他人与他人镜像以及自己与外界的其他对象。但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婴儿认识到镜中自己的影像,比如自己伸手,镜像也伸手,婴儿发现镜中的影像会按照他得动作作出反应。意向性地实现了一个自欺性的格式塔转换想象所,在这里,婴儿开始确认身体的同一性与整体性,并对自己的镜像产生自恋式的认同。可是这种想象性式的总体性的认同必须要付出代价,因为孩子统一自己的肉身,协调自己的行为机能,是以一种本体上的异化为前提的。这好比喀索斯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时深深迷住的情景,他疯狂的跳进去,披着外部他者的形象,将自己的形象淹没其中。就像我们多次说的那样,孩子并不知道在认同于镜像的同时,失却的正是自己。①

在拉康那里,我们其实处在一种诡计、一种欺骗、一种诱饵而加诸个人的镜像作品,我们深深的误陷于这个陷阱之中。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以后对“我”的最早体认便是镜射幻想,然后以我们身边中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一起玩耍的伙伴和老师等等)所反射出来的面容之镜,强迫自己成为他人眼中应该成为的“我”。长大以后,不在场的语言象征逐渐替代了当下的面容,教化式的他者成了新的成年“我”,处在社会语言中的“我”,追求着人们都想要的东西,无从挣脱和免俗。而这些东西只是形形他者的欲望,我们永远只是在无意识中追逐着他者的欲望,可我们却自以为是自己最本真的欲望,可怜而可悲的人,从来不是他自己,也永远不是他自己。

拉康在这里已经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宣判:个人主体是不存在的。在这个称为主体的舞台上我们上演的只不过是穷尽一生的伪我与他者争斗的悲剧。从此,被笛卡尔作为理性之思起点的那个我;新人本主义先驱斗士施蒂纳笔下那个“唯一者”的我;海德格尔的此在之我;弗洛伊德肯定意义上的的理想之我,统统只不过是一种想象中的“理想的我”而已。拉康的理论是令人震撼的,从拉康的理论中想到我们每个人:我们也不是一直在不辞劳苦的进行着理想自我的寻找和社会身份的定位吗,而确认的最后结果不也同样是为这个社会所异化,成为这场无意识悲剧的主角。

二、对电影的解读

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先锋电影导演劳拉?穆尔维曾在《观影与叙事性电影》这篇论文中指出银幕之于观众,相当于镜子之于婴儿的作用。的确,电影银幕与镜子十分相似,在电影中搭建起一个想象的世界,而观众对电影的凝视相当于婴儿在镜中对自我的寻找和确认。表面上看观影者是用自己的眼睛关注银幕形象。换言之,观众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他们先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影片人物身上,然后再与人物相认同。比如观众会情不自禁的同电影人物一同欢笑、一同哭泣,这种似乎应理解为感情的共鸣实为一种欲望的投射和对观影的认同。而且电影中的人物在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地在寻找自我,但却被无意识地置换了主体、无意识地构建了自我,这与我们是何其相似,所以对影片的观望能让我们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到那些和我们类似的群体。如此的反观或反思,便是电影的最大价值。②

由此可见,不管拉康是否想过要将其理论运用在电影中,其理论与电影也必定有不解之谜。这种通过电影体现出来的理论又将以最直白的方式给人们带来启示。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主题深刻的黑色幽默电影,主人公楚门是一个名为海景镇的小岛上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过着家庭稳定,工作安逸平凡生活。然而楚门不知道的是,他所生活的海景镇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是导演克里斯托弗为了《真人秀》节目所制造的一个“海市蜃楼”,镇上除了他以外的所有人,都是演员和工作人员,他们充当楚门的母亲、妻子、好友、同事,将楚门的一举一动24小时向全世界亿万观众播放。当终于有一天,楚门在街上遇到了自己死去的父亲,这让他大感意外。随后的一系列奇怪的遭遇,让他明白了所有的一切。最后楚门义无反顾地越过了摄影棚出口的大门,迈向未知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以其深刻的主题吸引了批评家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可以很好的探讨电影主人公楚门的自我塑造过程,并关注他者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电影中的楚门生活在由他人编织的世界中,对楚门影响最大的是导演克里斯托弗所精心挑选的专业的演员。对楚门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景镇上的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是楚门成长过程中的“他者”。同时,楚门所生活的海景镇(实际上是个巨大的摄影棚),扮演了社区的角色。这个摄影棚模仿了真实小镇的一切,有医院、学校、公司、交通部门等等。甚至每天的日出日落和各种天气变化都由电脑程序精准地控制。这个生活环境也不可避免地起到塑造楚门自我的作用。除了楚门直接接触到的人员和环境,还有两个因素,虽然从未与楚门正面接触,却也扮演着他者的角色。首先是节目导演克里斯托弗,是他主导了整个节目,并规划了楚门的一生。另一个因素则是每天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的亿万观众。他们的好奇心和对楚门的关注,推动着真人秀的发展,也间接影响到楚门的生活。③

上一篇:浅谈19世纪德奥的浪漫主义音乐 下一篇:后宫宫廷戏背后的中式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