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在设计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10 07:20:46

建构主义在设计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本文作者从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教育改革入手,结合自身在设计理论教学中的成熟经验,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内容,将其归纳整理,并提出在设计理论教育中运用构建主义的几种可行性模式。

关键词: 艺术设计理论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目前艺术设计理论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一些学院已展开。我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创新过程中,提出“建构主义理论”,是希望理论教学亦能更加“人性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以取得最佳授课效果为目的。

一、关于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18世纪建立的哲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运用建构主义学说改革教育,形成较大规模的教改实验,主张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一起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过程)不是靠外部灌输,而是依据学生自己的经验建构新经验的过程。每个学生建构的知识具有差异,这种不同于传统教育中所有学生学习的知识按一个标准来完成,学生在多次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有独到之处,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知识创新能力。

在设计理论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说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有些建构主义派别存在唯心主义色彩,他们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或认为客观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每个人的经验。故而,我们应以一个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和依据。在这里,引入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个体与社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识来源于社会的建构。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依赖于思维的社会基础,知识的来源离不开语言,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学习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况对认识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教师(专家等其他有丰富知识、经验的人)的文化修养与语言决定着学习认识发展的方式和速度,认识发展中存在两个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我们用新的视角对教学中的知识信息、师生角色、教学过程等因素进行分析、建构。它给现代教育条件下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建构主义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中运用的模式

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理论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授内容大多是书中来书中去,将前人积累的理论(技能),机械地以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少关注和探究这些经典设计理论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和运用。

我仅就从事设计理论教学的实践经验中,探索和总结建构主义在设计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如下。

(一)改变设计理论授课方式,探索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设计理论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为主体,充当“说”的角色,学生为客体,充当“听”的角色。依据以往的设计理论教学经验和结果发现,很多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包豪斯”“工艺美术运动”“后现代主义”等这些词语都不清楚,更谈不上对每种设计理念风格的理解和运用了。

设计理论课堂教学形式要有所改变,我们不妨从填鸭式的“灌输型教学”转向研讨式的“反思型教学”,从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向师生对话。

大多数人认为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实则不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展知识体系,关注设计动向和成功的创新型设计作品。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运用大量史实资料展开学习,让学生从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思考设计为什么形成了如此的风格。从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人文背景、技术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到某种设计风格的形成,从推动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到形成的结果,对问题进行追问,梳理知识概念的来龙去脉,让学习者接触到设计理论的内在精神。在此之后,例举现代成功的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意味的设计作品,与学生共同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出这些运用相同设计理念、具有相同风格设计作品的共性,及其各自独特的个性与创新性。

如此,通过一系列的欣赏、分析、对比、反思的过程,将书本中的文字、图片,转化成生动的实例赏析探讨。从而,让设计理论变“死板”为“灵动”。在完成“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中心位置就是引导学习者掌握一种知识认识的理论,鼓励学习者去体验、去想象,找寻适合学习者的空间、风格及精神。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灵活的语言教学模式。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可以分七类: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艺术智能、人际智能及内省智能。每个人的艺术与个性思维、语言构成、空间感觉、艺术个性与特征内在因素不同。不同个性具有不同类型智能所潜在的能力。设计教育主要共同学习研究的是艺术智能的表现。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系统地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的设计理论教育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考虑学生因具有不同潜能所构成的艺术个性差异。由此,就会导致学生在艺术知觉、艺术理解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最初几次的课堂教学,观察学生的个性思维、语言理解能力,探寻一种能易于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的语言表述方式,也就是探寻语言的逻辑性组合及表述,达到生动的同时又满足知识的最佳传授效果。

(三)构建“开放式”兴趣课堂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学生一旦对理论课丧失了兴趣,学习就会如味同嚼蜡,毫无乐趣和吸引力,更谈不上收益。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就要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从而,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发现理论课程的趣味。

艺术设计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设计理论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更宽泛的视野、多元化的观念,更不喜欢条条框框的冰冷。他们更敢于冲破常规去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倾向也更加多元化,自我意识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释放。

鉴于以上的特点,我们不妨改变一下传统的课堂模式,变有限的教室空间为开放的“思想旅行”的起点。变常规的“秩序”课堂,为畅所欲言的演讲台。没有对错之分,有的只是探讨的各抒己见。让学生的多元设计思想、主观的设计感受尽情展现。让学生在设计想象的空间中,任由书中的线索引导,让思想穿越时间、空间,把自己融入到设计史之中的各种角色,对设计理论知识进行评论性的学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点评。肯定他们思想认识上的闪光点,而对于含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例如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或认为客观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每个人的经验,等等,则加以正确的输导,以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帮助他们培养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论观。

(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自身知识的更新。

就从事艺术设计理论教学的教师而言,对艺术设计大师的膜拜不能始终处在根深蒂固的历史的影子里,要使学习者认识本学科专业的社会属性。要改变闭门造车只重学术轻实践的观念,要知道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在原来的设计教育模式里,教师站在前面,站在问题的终点,学生站在后面,站在问题的起点。而现在要使学生和教师同时站在问题的起点,向目标前进。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在教与学过程中,体现合作建构知识与经验的关系。在相互建构关系中,合作激发、引导、调节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建构知识。在这里,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寻他们想要的东西,要清楚学生的想法与发展趋势,通过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既“自由”,又有“秩序”是建构教与学合作关系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3.

[3]张复祥.学校心理素质教育[M].安徽大学出版社,合肥,2000.

上一篇:《项链》课堂实录点评 下一篇: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