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0 02:47:17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小儿下肢手术、会阴区、腹部手术的麻醉和镇痛多采用小儿骶管麻醉,小儿骶管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局麻药用量小,不良反应小,对患儿影响小,止痛完善,肌松效果确切,肌松满意的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2010年3月~2011年8月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8月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患儿110例,男90例,女20例,年龄1~9岁,平均6.3岁;手术病因:四肢骨折38例,阑尾炎39例,腹股沟斜疝22例,膝关节鞘膜积液1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麻醉方法: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术前用药:术前30分钟常规肌注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钠4mg/kg。患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5mg/kg基础麻醉后,开放静脉通路,并常规面罩供氧3L/分。观察组以丙泊酚2mg/(kg・小时)维持麻醉下行骶管麻醉。患儿取左侧卧位,先摸清两侧骶角,其联线的正中点即为其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10ml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头,于穿刺点垂直进针,突破骶尾韧带后与皮肤成30°~45°角向上再进2mm,感觉有阻力消失感后抽吸无血、无脑脊液后即可注入0.25%布比卡因0.8ml/kg(含1∶ 20万肾上腺素),测试平面符合手术要求后开始手术。对照组以氯胺酮4.0mg/(kg・小时)维持麻醉,个别病例麻醉转浅时给予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两组病例术中输液均采用复方乳酸钠液10ml/(kg・小时)。如出现明显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则给予快速输液治疗,效果不佳则加用麻黄碱及阿托品。

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观察组优47例(85.5%),良8例(14.5%),优良率100.0%,对照组优25例(45.4%),良15例(27.3%),优良率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不良反应:观察组检查中发生肢动1例(1.8%);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6例(29.1%),其中出现呛咳4例(7.3%),肢动9例(16.4%),恶心3例(5.5%)。见表2。

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51.5±11.7秒,苏醒时间8.3±1.1分钟,对照组意识消失时间51.5±11.7秒,苏醒时间11.5±2.2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讨论

丙泊酚其化学名为2,6-双异丙基苯酚,是目前临床上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ICU危重患者镇静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它具有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奇效迅速、短效的全身,通常是在麻醉中迅速复苏。丙泊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作用迅速,诱导平稳,清除半衰期较短,代谢完全,反复用药无蓄积作用;苏醒迅速而安全,无兴奋现象,具有一定的镇吐功能,但其具有剂量相关性呼吸、循环抑制作用,丙泊酚诱导后通过抑制心肌和扩张外周血管且有效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常使患儿心率、血压下降10%~25%,每搏量下降20%左右。氯胺酮具有镇痛作用强,加之有支气管扩张作用,临床剂量仅有轻微的呼吸抑制,具有兴奋交感神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加重术中的应激反应作用,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本组患儿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心率、血压基本平稳。丙泊酚、氯胺酮对患儿呼吸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暂停、频率减慢和潮气量减少,这与注药速度、剂量呈正相关。采用静脉持续给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逐渐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对呼吸影响小,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由于患儿耐缺氧能力差,故仍需加强呼吸功能监测,并常规给予面罩供氧,同时做好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的准备。

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提高了围术期的安全性。提供了良好的术后硬膜外镇痛,因而清醒的质量较好。关于轻度的下肢运动阻滞造成的不适,经验是取得小儿家长的配合,对小儿耐心地做好解释。小儿骶管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局麻药用量小、不良反应小、对患儿影响小、止痛完善、肌松效果确切、肌松满意的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上一篇:氯胺酮超前镇痛效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 下一篇:肺癌手术治疗的麻醉效果分析11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