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习得早期言语输入研究综观

时间:2022-07-10 02:30:04

儿童语言习得早期言语输入研究综观

摘要:文章概要语言习得习得理论对言语输入的观点,并提出对语言习得与语言吸收的新看法。

关键词:言语输入;语言习得;早期言语输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096-01

0引言

儿童语言习得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言语输入在儿童语言习得及其发展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言语输入的重要作用

单兴缘在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与言语输入量的测定一文中提到:人脑的结构是相同的。关于语言习得的种种假说,不管证实与否,人们对先天机制是无能为力的,但人们对后天语言输入确实大有可为的。人之所以习得不同的语言,其关键在于言语输入之不同。以Bloomfield和Skinner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起决定性作用。

珍妮特渥克(Janet Werker)及其实验室对刚出生的婴儿做过测验,实验表明婴儿在子宫内就开始学习语言的特性,而且出生后偏好母语的节奏胜过他们不熟悉的语言。

以布朗(R.Brown)和伯科(J.Berko)等学者为代表的规则学习说认为,儿童使用先天的语言处理机制,通过对语言输入的处理,归纳出母语的普遍特征和个别特征,对规则的归纳,凭借的是工具性的条件反射,是刺激―概括的学习过程,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儿童语言学习是归纳过程,而不是演绎。

Chomsky认为人脑中存在一个具有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即人具有天生的习得语言的能力。正是由于有这种机制专供语言习得,儿童只要置身于某种语言环境中,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语言能力。以Chomsky(1965,1980)和Lennerberg(1967)等为代表人物的心灵主义则认为,语言输入的有限作用只是激活语言习得装置。认为孩子从一开始学习语言时就掌握了所有普遍性语法具有的规则,从而使母语的语言系统内在化。诸多儿童语言获得理论,都有否定行为主义的理论倾向,比较轻视语言输入的作用。(李宇明,1991)

施如顺研究刚出生的婴儿能否分辨不同的词类(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被试听的录音包括两类,一类单词是介系词和冠词等虚词,另一类是实词,包括动词和名词等。被试听到实词时,反应幅度大幅增加。而派特库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发现,从小接触超过一种语言的儿童能学会这两种语言的声音。在不同的时期,言语输入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结果也不一样。

2儿向语

儿向语(Child-Directed Speech)是研究言语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儿向语又成为母亲特别(Motherese),或者保姆语(Care-taker Speech)。有关儿向语输入性质的系统研究表明儿向语一般大量地使用简短句、简单而有限的词汇、简单的音位和结构、高音较高、语调夸张、吐字清晰。

儿童不是孤立的学习语言的,而是在认识周围的世界和自身、在学习有关社会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同时学习语言的。“输入”大大早于“输出”,“输入”远远大于“输出”。儿童早期(约1-3岁)的一些口语输入,尤其是掌握的儿歌知识和语言技能会对语音意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Bryant,et al. 1990; Silven,et al. 2002; Goswami and Bryant 1990).

成人向儿童说出的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对儿童语言输入的功能看,可以把儿向语分为教授语言和交际语言。成人与儿童的交谈话语和成人之间的交际话语,被儿童模仿而构成儿童的言语输入。Ausubel把语言习得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两种形式,并指出儿童早期的呀呀学语、模仿等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有意义的活动。

阿尔伯特(Albert)的模仿说和斯金纳(Skinner)的强化说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合,当场受到的刺激和强化历程对语言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言语输入的效果还跟输入频度有关系。输入频度是指各种语言单位,语言规则和语言运用方式在语言输入中出现的频率。儿童同期模仿获得的词类,基本上与成人教授的词类相应(许政援,1992)。

3言语输入与吸收

Van Pattern(Skehan,1998)提出:在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有一个语言吸收(Intake)的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促使语言习得发生,语言知识只有被学习者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大脑长期记忆,才能起到催化语言习得的作用。能被吸收的语言知识在语言输入中必须有足够的重复率(Frequency)和突显性(Salience)。Allright和Van Pattern认为语言输入不会自动转化为语言习得。邹为诚(2000)归纳了两位学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认为,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性的,语言意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语言输入必须转化为语言吸收才能导致习得的发生;语言输入不会自动转化为语言吸收。

昆士兰大学达尔文穆尔(Darwin Muir)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婴儿很早就对面孔和声音的情绪表达十分敏锐,并知道面孔和声音的情绪应该吻合。凝视是引起兴趣及维持关系的方法之一。即使小到像眼神接触,也在人类的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语言输入要成为语言吸收,言语输入者的神情以及与儿童的交流方式都起着微妙的作用。Richards和 Gallaway在针对言语输入和吸收的研究中提出模型阐明了语言输入,语言理解以及语言吸收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笔者在儿童语言习得早期言语输入语料的研究中发现该模型所描述的并不完全正确。

4 结语

言语输入对语言习得产生起着重要作用。语言输入与语言吸收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多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这种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也许对这种差距的关注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儿童语言习得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单兴缘.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与言语输入量的测定[J].外语学刊,2004(3):102-105.

[2]许政援,郭小朝.11-14个月儿童的语言获得-成人的言语教授和儿童的模仿[J].心理学报,1992,2:148-157.

[3]Richards and Gallaway.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262.

[4]陈敏,陈颖.儿向语语言特征及调整状况研究综述[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

上一篇:论各种文娱活动的灯光处理 下一篇:舞台音响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