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法律语言中“以下”一词的模糊性

时间:2022-07-10 02:08:30

简析法律语言中“以下”一词的模糊性

摘 要:模糊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法律语言要求要精确,要达到这个准确性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法律语言会使用大量的模糊语言。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也有消极结果。本文将就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原因、分类和功能进行简要分析,同时结合“以下”的运用实例来分析其功能意义以及消极结果。

关键词:模糊性 法律语言 成因 分类 功能意义 消极结果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司法领域也是语言使用的重要方面。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法律语言也同样具有模糊性。法律语言是指贯穿于法律的制定、研究和语用过程中的语言文字系统。法律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语言专指立法语言,是规范文件所使用的语言;广义的法律语言包括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本文主要关注狭义上的法律语言。法律语言表述的内容是法律,而法律又代表着公平、正义和公正,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严肃性,所以不同于诗歌、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法律语言要求简明、准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立法和司法过程中,法律语言运用模糊词的想象比比皆是。运用模糊语言不但不会削弱法律语言的精确性,相反能使法律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

二、法律语言模糊性成因、分类及功能

(一)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成因

1.客观原因

语言本身的特性。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符号。但是语言符号是有限的,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无法以精准的方式将客体的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

人类认知能力局限性。人类的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取的,实践活动所属的环境相对静止,而实践活动却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这就导致人类受自身观察、感知、生理、想象、理解等能力的制约,往往不能正确全面认识自身所处的自然和社会世界。

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一个连续体,没有固定、明确的界限,每种语言在表达时都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划分,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模糊的存在。

2.主观原因

法律事务是不断发展的,而法律条文则要求法律语言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具有实时的操作性。由于环境、认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立法者制定出的法律规范不可能涵盖所有复杂的社会现象。法律条文的有限性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多样性迫使立法者用概括的语言去包罗具体的行为,概括性有助于增强包容性但同时也增强了模糊性。现实中存在的法律现象千差万别,对于这些现象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要在抽象、判断、概括等基础上,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条文,这就必须用到模糊的语言。

(二)法律模糊语言在现实中的几种情况和分类

1.在现实中的几种情况

附加模糊词。模糊词语附加载明确的范畴之前或之后,可以使本来意义精确的概念变得模糊。

模糊概念。所谓模糊概念指的就是不确定的概念。法律概念以语义是否确定为标准,可分为确定的法律概念和不确定的法律非难。确定的法律概念定义清楚,外延明确,而不确定的概念内涵不确定,有的外延是封闭的,内涵不确定;有的外延有一定的范围而内涵是确定的;有的则内涵和外延都具有不确定性。

2.在现实中的分类

根据模糊词性的不同,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分为名词模糊、动词模糊、形容词模糊、副词模糊等。

(三)法律语言的功能

概括功能。语言除了表达准确之外,还要求表述完备周全。模糊语言的使用能将词语的外延扩大到所需的范围,从而增强法律语言的概括性、灵活性和适用性。

法律语言的模糊能使执法者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的权利。法律语言的模糊性使法官能够在应对实际断案时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给予公正的定论,适当体现出人文关怀,将情理结合。

模糊的法律语言不但没能削弱法律的准确性,反而有利于语言表达效率的提高。由于语言符号具有有限性,不能表达出世界万象,使所指和现实中达成一一对应的效果;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表达难以确定的时间、数量、空间以及无须准确表达的细节。

三、“以下”在法律中的模糊运用和明确运用

在法律条文中,我们经常能遇到一些附加模糊词的现象,在确切的数字或时间之后追加“以上”或“以下”,使原本精准的语言变得模糊。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第48条中规定:“ 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我国交通治安法规条例第九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那么“以下”这个模糊词附加在具体的数量词之后,使款项的数额有明确的上限,却没有下限或者说下限模糊。

以上是我们所说的附加模糊词的具体运用,但是“以下”这个词也可以用于表达明确的概念,比如说,交通法第九条规定:申请机动车登记,应当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来历证明;

(三)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

(四)车辆购置税的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机动车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

此外,我国的合同法中也有类似的“以下”的用法。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具体的实例,在模糊的用法中,“以下”说明了数额的上限,这是附加模糊词的用法,而随后所举的例子中,“以下”一词却又将法律中的某些具体的要求规定清楚。

四、“以下”一词在法律文件中的积极意义和弊端

首先,“以下”一词,很好地概括了法律文件中一些数字的量,使对于数字的法律语言的外延扩大到所需要的范围,从而增强了法律的适用性,伸缩性和开放性。

其次,“以下”一词的使用补充了法律条文在使用数字方面的局限性,克服了法律语言的欠缺和不周全。众所周知,在处理数字问题时,具体的违法犯罪活动会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罚款,由于各种犯罪活动的程度不同,法律文件就无法一一列出相对应的罚款数量;因此为了避免法律语言的冗长。“以下”一词在法律文件中会反复使用到,这就增强了法律语言的灵活性,弥补正常的法律漏洞。

再次,“以下”的使用能给法律工作者更多的自由空间,具体案例中结合具体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裁判;不至于出现一刀切的状况,导致不公正的出现。

我们提及了“以下”的明确用法,在某些法律规定中很难使用模糊的词语来表达需要明确表示的概念;在合同法和交通法则中,一些规定是硬性的,如果此处用模糊词来表达则会是有些违法犯罪者轻易逃脱法律的惩罚,钻了法律的空子。

然而,法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并不是没有消极结果的。比如在“以下”的使用中,当当事人不恰当使用这一模糊词,则可能会使权利义务无法明确,从而导致纷争的产生。模糊词如“以下”的使用,也容易导致司法不公,公正是法律的价值所在,它要求同样的事要同等对待。但是法官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虽然有利于灵活处理不同案件,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滥用就可能导致为了私利而歪曲法律精神。例如在交通法中,对于某些罚款,法规中使用了“以下”对罚款的上限做出了规定,却没有明确指出下限,这样,在处理某些交通违规现象中,就有可能出现同样行为有不同罚款数量的现象出现,从而损害了法律公平公正的意义。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存在于法律语言中,模糊语的出现有利于法律更好地实现其功能;我们也看到模糊语言的使用也会带来消极的方面,因而在使用模糊语言时,法律工作者应该避免消极结果的产生,更大限度地发挥模糊语言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公平公正,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胡建.试论模糊语义的特征[J].安徽:安徽大学学报,2001.

[2] 黄金荣.从模糊语言学看英语委婉语[J].湖北: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 江振春.浅析法律语言的模糊性[J].广西:广西社会科学,2004.

[4] 卢秋帆.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J].法学评论,2010.

[5] 伍巧芳.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法理分析[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9.

[6] 杨扬.略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J].江苏: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

[7] 杨文野,丁莉.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上一篇: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特色研究 下一篇:幽默语言的社会认知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