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疾人体育价值的重新审视

时间:2022-07-10 12:58:32

对残疾人体育价值的重新审视

1.体育的逻辑起点,人类的自卑

要想对残疾人体育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我们首要的问题是应对残疾人体育的逻辑起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即残疾人体育最初因何开展?对残疾人体育逻辑起点的“发掘”又不得不对体育本身的逻辑起点进行阐述。让我们首先从体育的逻辑起点说起,逐步的揭示出残疾人体育的价值所在。

对于每个研究关于体育概念、功能、意义、价值等问题的学者必须亮明自己的逻辑起点。“认识体育必须确立逻辑起点,谁不公开自己的逻辑起点,谁就是有意无意的撒谎。”,笔者在这里将体育的逻辑起点定为:“人类的自卑。”认为人类的自卑才是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最初逻辑,人类从远古走来其自身的发展是随着人类对工具使用的不断变革而发展的,也正如马克思所总结的那样“自然的人化”。人类利用工具对自然进行改造将自然改造的越来越适合人自身的生活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人类科技发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进化的历史”,这属于“外在自然的人化”。另外还有一种“内在自然的人化”过程,比如“改造作为人类自身的自然(‘硬件’),即人的身体器官、遗传基因等等;改造人类所具有的内在心理状态(‘软件’)。”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内在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的身心结构改变使人类与自然渐渐的分离,与其它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体能、灵活、力量、耐力等生理运动机能明显的不如大象、猴子、熊、猎豹、羚羊等动物。同时还表现在人类智力水平明显的高于任何一种动物,这也是人类能发展到如今的必要条件,但人类又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物种,他们容不得其它动物们在某些方面比他们优秀的这种现实,原本人类也都拥有这些优良的运动属性,也是由于“内在自然的人化”使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其它的动物,于是人类便产生了一种对失落能力的怀念,也产生了一种特有的心理过程――自卑。

人类带着这种意识在劳动生产之余便“发明”了“体育”这种活动,目的就是“弘扬压抑的动物野性,努力捡回失落的‘猴气’(李力研语)。”随着体育的发展,人类建造起了属于自己的“动物园”,我们称之为――体育场(馆),人们总是有组织的定期来到这里将平时所弘扬(身体锻炼)动物野性的成果带到这里展示给大众,以表示自己对自卑的超越。学者李力研将体育的逻辑起点归结为“人的自然化”,是对文明社会压抑人类本能的一种反抗。笔者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将体育的逻辑起点指向人类的心理结构层,原因在于这样可以更清晰的考察体育的价值。

2.残疾人体育的逻辑起点,自卑的补偿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是由于自然或社会的因素造成的,但由于自然灾害诸如地震、火山、海啸、雪崩等原因引起的残疾比例却非常的小,真正导致人类残疾的因素主要还是人的原因(社会原因),学者提出:“残疾,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没有各类事故,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造成的伤残,就不会制定科学的安全作业规程和交通管理规则;没有先天愚型及失明、失聪,就不会懂得优生优育以及近亲何以不能婚配;没有药物致盲、致聋以及其他中毒病症,就不会有详细的药物检验和管理制度;没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造成的肢体残疾,就不会有预防这种疾病的‘糖丸’问世,正是一部分人的残疾,换来了更多人的躯体和心智的健全、健康,换来了秩序、科学,换来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但残疾人自身却很少能这么想,普通大众也很少这么认为,他们很难意识到残疾是一种文明的代价,一种对社会进步的付出。这样的状况当然也是必然的,因为真正去思考的人太少。然而表面上的事情人人都看得到,人们(包括残疾人在内)看到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好多方面都比不上正常人,没有正常人那样选择工作的自由,没有正常人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甚至连感情都没有自我选择的余地。“怀有自卑感是因为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他并不一定比别人差,就是说自卑感是本人的主观感情。”“特别是自己有弱点的话,对于这一点更容易有一种输给别人的败北感,这就是自卑感。它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并因此而苦恼的感情。”每个正常人都避免不了的自卑感,更何况残疾人呢,残疾人的自卑程度要远远高于正常人。而自卑是把双刃剑,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家阿德勒提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坠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个方面,他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正是由于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所以一部分残疾人开始了他们的“超越行为”,其中最直接的行为当是对自我身体缺陷的“反抗”。起初这种“反抗”是属于个人的行为,逐渐的被社会认同、重视,最后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残疾人体育。这种自卑与补偿形成了残疾人体育发展的稳定性基础,也是其逻辑起点之所在。

3.残疾人体育的价值,强化自然

残疾人体育的价值究竟在于什么,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过系统的分析:“宋玉芬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残疾人体育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综合的民族素质,他们通过体育可进一步的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能力,增强平等与意识,也会使社会充分认识到残疾人的潜能,以更好的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推动社会向更加文明公正、和谐的目标发展。朱建伟等人从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认为残疾人通过他们在许多体育项目中积极的参与,增强了他们生命力,从而也给运动的意义与美赋予了新的价值。”

残疾人体育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确都有其不同的价值取向,而残疾人体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强化自然”(即对自身身体机能的改善),“强化自然”对于每个残疾人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体育是人类为了克服“自然的人化”、反抗理性文明的压榨、超越人类自卑而“创造”的产物。体育本身的价值也在于“人的自然化”,人类社会随着工具的发展不断的“人化”,离“自然”的属性越来越远,失去了自身动物属性的好多东西,所以人类需要采取措施克服这些动物属性退化的问题,对于克服这类问题唯一可行性的途径就是投身体育,从体育那里获得并加强自然的属性。

残疾人与正常人的差别本质在于残疾人的活动受限,“自然”的属性明显不比常人,甚至有些人差到无法从事简单的身体活动。另一方面,残疾人实质上就是“自然的人化”进程中的牺牲者(虽然也有特例,但毕竟是极少数),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环境污染、战争等引起的残疾无一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负面影响造成的。

生存是每个人的权利,生存的前提却不能没有“自然”的属性,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的“自然”是残缺的,如果能够“诗意的安居”就更应该对自身身体机能的发展加以重视,应该比正常人更具有“人自然化”的信念,这种信念的心理过程即是自卑与超越;对自身缺憾的自卑,对自身缺憾的超越,也是对其他正常人的超越。在这里一系列的超越才是体育的价值,残疾人体育的价值就是为了今后所有的“超越”所做的第一步――“强化自然”。

4.残疾人体育的价值追求,“体育文明”建构的重要元素

“体育文明”是笔者在前不久提出的一个新观点,呼吁我国体育学者能建构起“体育文明”理论体系把握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体育文明”理论的建构是体育文明建设到一定程度时,重视体育文化内在的方向与价值的必然结果。“体育文明”存在产生的原因在于保持人类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性。体育本是人类为了保持动物属性才创造出来的实践活动,但人类却总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不自觉的将理性成分带到体育中来。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麻烦,体育自身“中毒”的命运在劫难逃。体育异化的问题相当严重,本来作为克服人类社会科技异化的体育自身却也被异化,失去了其自身的纯洁性。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体育社会问题,如兴奋剂、政治化、经济化、克隆、性别、“妈妈选手”、赛场暴力,无不震撼着我们每一位对体育思考的人。体育竟然存在着这么多反人类生存的问题,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过:“身体最受损的职业是最卑微的,身体用的最多的是最奴性的,是最不需要优点的,也是最不自由的。”这句话的本意是表明当时古希腊传统轻视各种手工,将其视为奴性,是与他们视为自由的纯知性活动正好相对的。可是在现实世界中的体育(尤其是高水平竞技体育),已经是完全的职业化了;如果我们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能不能说体育也是最卑微,最奴性,最不需要优点,最不自由的?这样严重的异化还能让体育再走多远?还能否保持我们如前所述的哲学价值?还能继续有抵抗人类异化的功能吗?体育自身的异化让体育失去了光辉,体育由此而开始失去了反抗社会文明负面影响的作用!

把持体育发展的方向是防止体育自身陷入亚里士多德那句话语之中的唯一途径。我们体育研究者对体育的思考不能只是停留在过去,应当与这个异化问题同步的做出回应。而这个回应就是“体育文明”的理论建构。

残疾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体育的价值取向与体育价值取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原因在于残疾人体育的逻辑起点、体育的逻辑起点两者均在同一根逻辑链条上,而“体育文明”在于规定这根逻辑链条,使他们从各自的起点出发符合逻辑地发展下去。反过来残疾人体育的价值追求也正是为了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文明”理论的建构所做出的努力。在残疾人体育实践中,努力克服出现兴奋剂,避免过分强调竞技性,过分强调政治性、经济性、功利性;多强调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努力按残疾人体育真正价值――“强化自然”、“超越自卑”等――去发展残疾人体育,只有这样残疾人体育才能符合“体育文明”理论的要求,成为“体育文明”理论建构的重要元素,最终以人类文明进步的形式表达出来。(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父母背上放飞的射击新星 下一篇:第二届世界聋人篮球锦标赛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