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09 10:19:44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增强适应现代生活能力为目标,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科学探究 激发兴趣 自主探究 评价激励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各个主题的具体内容中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探究活动建议,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本文就初中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同时巧妙地配合一些有趣的实验,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如在学习“分子”时,可以通过有趣的“空中发烟”实验创设情境:用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气中把两根玻璃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再如,在学习“金属和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时,可以设置实验:把铁丝和银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提出“为什么铁丝表面有铜析出,而银的表面没有铜析出?”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过程

1.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发展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我们设置了问题群:你见过的蜡烛有哪些形状和颜色?你以前点蜡烛时有哪些发现?今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请你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观察,蜡烛燃烧中有哪里变化?火焰有几层?哪层温度最高?有时燃烧为什么会冒黑烟?…通过系列的学生未知的问题群,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发起来了。有了探究的问题和欲望,再适时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

自主探究学习的初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忙学生提出问题,逐渐转向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2.贴近生活事例,培养问题意识。

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这样才能即学到化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冰箱异味怎样除去?喝矿泉水还是蒸馏水对人体有利?有火灾时怎样自救?煤气泄漏应该怎样应对?每天的营养食物应该怎样搭配等等都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在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以上问题。另外还可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可接受程度,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交叉,比如可跟营养科学,环境科学联系起来。空气质量调查,水质调查,温室效应知多少,能源资源的短缺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关心社会和人类发展。

3.细心捕捉新颖的课堂信息,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堂中的教与学是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更是出现一些出人意外的事情。在老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读书中,在同伴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往往会有许多的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其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空气”这一节时,做完了红磷在钟罩里燃烧的实验后,有同学提问,剩余的约五分之四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这个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之中,但是教师没有放弃,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这一同学的问题意识,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最后,师生在探究实验中,找到了问题答案。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行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行。适时的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大!

总之,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应当融入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不应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排除其他学习方式,教师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包括集体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网络CAI技术辅助等各种各样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应用科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彩虹 《影响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因素与建议》 化学教学

[2]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林崇德 沈德立主编 俞国良编辑 《创造力心理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4]马维民 孟令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论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教育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