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律动课的教学

时间:2022-07-09 07:54:19

浅谈聋校律动课的教学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活动,是身体随着音乐旋律有节奏的优美运动,舞蹈动作富有节奏性、造型性、准确性和连贯性,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聋生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可以陶冶聋生的性情,使他们的肢体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活动,还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而欣赏舞蹈是培养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有力的手段,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特校舞蹈教育而言,它作为特校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之一,其任务主要是如何发挥舞蹈课的潜能,把舞蹈和音乐游戏融合在一起,让聋生在律动中得到愉快,享受音乐的美,进而促进聋生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一、激发聋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聋生初次接触舞蹈教学的启蒙阶段,任何一个课堂教学内容,都不该让孩子觉得困难,更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前来参加学习的聋生。培养聋童对律动的爱好,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聋童积极地参与各项艺术活动,使聋童认真、自觉地学习舞蹈、把握节奏,而且也丰富了聋童的业余生活,扩大其视野,增强其自信心,使他们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为使教学更具吸引力,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从聋童心理特点出发,不能让聋童觉得太困难,并且,我们还要善于把复杂的动作变得简单,以更有利于聋生的学习。同时还要让聋童走出学校,多参加社会活动,与健全的学生同台演出、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融入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汲取营养。

二、创设相处融洽的人际环境,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聋生审美意识的途径

心理学家曾说过:人的知觉分为情感知觉和理智知觉两种。当这两种知觉达到完全协调时,人的思维才最容易波动。在特校舞蹈教学中,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有其特殊的意义。舞蹈本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聋生只有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才能充分表现。由于聋生丧失了听力,他们在学习中必须依靠其他器官来代替其生理功能。视觉的功能无疑在补偿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以目代耳”成为聋生听觉补偿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刺激视觉,提高聋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也能使聋生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体会到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生动活泼的舞蹈教学形式符合聋生的心理特点。

三、充分发挥音乐和舞蹈的作用

奥尔夫认为,语言、舞蹈和音乐是一个不能分离的行为,三者同出一源,密切相连。在聋生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教会他们舞蹈动作,而且要让聋生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这就要求聋校舞蹈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舞蹈修养,还要有相当的语言修养。这样才能以更为灵活恰当的手段向学生传递音乐的基本知识,如节拍、乐句、乐段、速度、力度等,也才能激发聋生蕴藏着的丰富潜能。由于创造力是在探索活动中得到表现,得到开发和发展

的,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给聋生提供自己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的机会。如,教律动“小燕子”时,可先让聋生根据画面欣赏乐曲,并引导聋生边“听”边思考乐曲所表现的小燕子是什么形象?在干什么?然后展开想象,将活泼、明快的旋律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情景画面,并用语言对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加以描述,最后请他们学做小燕子的动作。如此,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小燕子的特性,更好地参与到律动中来。

四、让聋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尽情地自我表现

舞蹈的要义之一即自我表现。尤其是低年级的舞蹈教学更应时刻记住这一点。纵观平日聋校的舞蹈课多是教师跳,学生做,一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指挥下,重复练习。时间长了,学生疲惫不堪,这种简单、反复的训练会使感情割裂,让聋生无休止地接受他人强加于己的东西。动作不再是来自聋生内心或外部印象的第一反应,变得机械枯燥,难以实现舞蹈教育的目标。如果一节课内能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做一做、想一想,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有所选择地练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主动,效果则会更好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尽情地表现自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自主的氛围下学习优美的舞蹈。

著名聋人舞蹈家邰丽华曾经说过:“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文化的特点;残疾不是不幸,而是不便;残疾人,也有生命的价值;我们不仅仅渴望平等、参与、共享,还希望以自己的意志和智慧,与大家共创人类美好。”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点亮聋生的心灵之灯,唤起他们自强不息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去赢得社会的尊重、理解和信任,直面人生,笑对生活!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盲聋人学校)

上一篇: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作文 下一篇:幼师手工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