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浅析

时间:2022-07-09 06:24:3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浅析

【摘 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文章主要探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带来的问题,从社会学这一视角分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成因。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不具备城市户籍,但又在城市居住并从事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少数民族人口。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发达城市,形成了新形势下的一次少数民族大流动。与汉族地区相比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量还比较小,但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 改变中国民族的分布结构以及在民族关系的变化方面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自身的民族性、宗教性、文化性等特点,与之有关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与流入地主要是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异,其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遭遇到来自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与政策乃至城市居民的偏见歧视等方面的障碍,他们自身遇到的不适应状况、带给城市社会的某些不良影响和在流出地以及流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按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可以简单地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分作两类:一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带给城市社会的相关问题;二是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社会带来的相关问题

(一)增加城市生活压力和管理的难度。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在内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使城市的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不同的民族文化素质、生活习惯、语言障碍等各种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一些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务工经商,既不办理暂住证,也不办理经商执照;此外,由于流动性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很难落实。

(二)影响城市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以后语言不通,情况不了解,在生活上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城后缺乏劳动技能,基本生活难以保障,有的甚至从事盗窃、赌博、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

(三)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不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侵害少数民族权益而引起问题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不尊重少数民族群众饮食、丧葬等方面的风俗习惯而引发的事端;在一些宣传报道和文艺作品中,歪曲、丑化少数民族形象;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 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事件等。

(四)加大城市宗教管理的难度。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的同时,也将本民族的带入城市,在有的城市存在着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群众过正常宗教生活与城市现有宗教场所不足的矛盾问题;有时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使原本诸如经济纠纷等一般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生活收入。应该来说工作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工作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学历不高导致了收入普遍偏低,大多数少数民族城市务工人员就业范围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少接受职业培训。做小生意的比例高,但合法经营资格的取得比较难。况且,他们只会着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食物或手工艺品,很难在汉族人居多的大城市中获得大的商机,即他们的顾客群是非常小的。以上种种使得他们很难有较可观收入,再加上是身在大城市中,想要仅靠这些生意赚取的血汉钱在大城市中生活下去,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他们普遍存在较大语言沟通问题,所以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很容易与顾客产生误解,影响到他们的生意,同时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他们与城市本地人共事有较大困难,这样就算有较高的学历也较于当地人找工作有更大困难。

(二)接受到的社会福利。一些基本医保还未实施到流动人口中,那么就更不用说实施到他们这样特殊的群体中去了,这也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状况更差了。

(三)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子女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没有机会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他们在流入地的受教育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不少地方将他们安排在单独编制的班级,但是这样就更加加深了他们与城市以及与汉族的隔膜。

(四)心理上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流动人口的社会归属感普遍较低,易通过极端方式发泄不满。多数在城市务工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上与本地人有较大差异,再加上低端就业,使得他们的归属感更低。同时不少城市本地人对他们有较大偏见。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来自城市尤其是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是产生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外在原因,也是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共同因素。包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流动人口群体由于不具有城市的正式户口,而在整体上被排斥在了城市的正式居民之外,他们与本地城市人形成两大截然不同的群体,构成城市社会的“新二元结构”。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亦被排除在城市体制之外,不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普遍意义上的国民待遇。在就业方面,“中国许多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以保证城市居民享有好职业的优先权和独占权,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城市的这种“职位保留”政策也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排除在很多正规职业之外,使其只能在非正规部门谋求就业,从而会遇到就业问题。再加上他们在城市生活期间,城市支持系统功能的缺位与弱化使得城市社会支持系统无法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最终容易陷入贫困之中。当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城市公立学校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需求,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成为一个大问题。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缺失与不足是问题出现的内在因素。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者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人社会生存能力的内在基础。显然,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自身低下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在城市中不太容易适应城市管理方式和城市现代文明, 最终给城市社会带来诸如环境卫生问题、影响市容市貌问题、违规与违法经营问题乃至超生多生、违法犯罪等问题,影响到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环境稳定。另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自身的文化层次较低,专业技能欠缺,先天性人力资本的不足以及后天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本积累有限,使得他们在城市中不能够顺利地实现就业与创业, 部分人除了可依靠民族身份实现底层与自雇式就业外,很多人在残酷的市场与就业竞争中只能是处于下风。当然,与就业问题紧密相连的就是贫困问题,无法实现就业或就业不足肯定会导致在城市生活困难,再加上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的缺位,其很可能会陷入到贫困中去, 甚至有些还可能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威胁到城市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基于此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不适应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文化冲突以及文化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是一种双向的不适应,一方面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不适应,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往往承袭流出地的生活习惯,不去主动地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包括他们面对城市的异质性文化无法无力来应对;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不适应,他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感到不理解, 导致纠纷矛盾频繁发生。这种双向不适应问题最终导致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出现。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的文化不适应是关键的环节。另外,来自城市居民的偏见与歧视也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之所以会出现的一个因素,是城市居民不去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表现。城市中的部分居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怀有一种概念化的印象,总认为他们落后、野蛮、不讲卫生、缺少教养等等, 不愿意不喜欢主动与他们打交道,处于一种主动交往隔离与断裂的状态。在城市人的偏见与歧视的社会环境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难以谋求自己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更多空间, 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得问题显现出来。

当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不能因为存在某些问题就否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正常发展,要采取措施兴利除弊,鼓励少数民族流动,并要发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 抑制、消除其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相适应,努力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预警机制,积极寻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消减对策,并要采取主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缓解甚至消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对城市、对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自身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要通过城市民族工作机能的加强来不断强化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 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与利益,最终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的真正认同。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建构与误导[J].人口与发展,2008(05).

[2] 郑信哲.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J].满族研究,2001(01).

[3] 沈林等著.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民族出版社,2001.

上一篇:沈阳市社区就业调查报告 下一篇:浅谈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