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创新的现状及意义研究

时间:2022-07-09 05:15:52

高校学术创新的现状及意义研究

【摘要】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中,鼓励自主创新和注重创新人才教育,以解决科技难题和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为导向,做到宽松自由、敢于探索、不怕失败、坚持攻关、协作创新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学术的研究热情,拓展智能结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科学研究培育高素质人,进而影响校园文化生态。本文通过对杭州各大高校的教师、学生、群众实证调查,主要从高校学术创新意识薄弱、学术体制的僵化与教条化、社会参与不甚积极、缺乏团队协助精神等四个方面,分析其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术创新,高校,现状,意义

高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建设者和创造者的重任,高校的学术研究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风向标,尤其是在一流大学,其学术水平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如此重大的压力之下,各高校纷纷大力推行“学术创新”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

一、学术创新的重要性

(一)学术创新

高校往往跟学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学问进行的一系列的传授、研究、应用、推广等活动是高校主要的学术活动,高校的主要功能有教学、研究、服务,细分之后有招生、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

“学术创新”意指学术研究要创造出新东西,或发明出新范式新方法,或孕育出新思想新见解,或挖掘出新材料新证据。大力培育“创新精神——一种勇于突破已有认识和做法的强烈意识,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求实精神等。有了创新精神,才有创新行为,进而获得创新能力”。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中,鼓励自主创新和注重创新人才教育,以解决科技难题和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为导向,做到宽松自由、敢于探索、不怕失败、坚持攻关、协作创新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学术的研究热情,拓展智能结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科学研究培育高素质人,进而影响校园文化生态。

(二)学术创新的重要性

1、对专业知识理解并深化

学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无非是对未知的探求。如果一味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那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没有了活力。学术同样不能永远“维持现状”,而必须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始终奔腾向前。客观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也应该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实践是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在固有的知识下开展学术创新即是对专业知识理解并深化。

2、是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人才的竞争、知识竞争、技术竞争,但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人才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一方面,在培养学生树立为了把我国发展建设成强大国家;另一方面,还必须依靠学术创新,使我们国家知识、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服务于社会,同时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创新人才,向社会的各个领取输送人才。

3、实践性更强

学术创新有别与以往的理论创新,创新就需要用数据说话,数据并不是凭空而产生,而是从实践中得来。一般情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调查研究、访谈、观察等而建立模型,分析后得出某个结论。发现未知的研究领域或在已知的研究领域发现尚未研究或虽被研究但不够深入、全面的问题,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新知识总是来源于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发现未知的研究领域实际上就是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二、调查样本说明

在全国各省高校中,浙江省是科研申报大省之一,浙江的高校大部分都集中在杭州,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杭州各高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抽样法和个别访谈法,集中在浙江的省会杭州各高校开展,问卷以杭州市内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为主,部分采取街头拦访的形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9份,回收率为92.25%,其中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1.25%。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调查对象教师为94人,占总人数的23.5%,学生为217人,占总人数的54.25%,群众为89人,占总人数的22.25%。

三、高校学术创新现状

(一)学术创新意识薄弱

对教师或学生来说,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带着创新性思维来思考或解决问题有利于学术创新。高校教师、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是否会带有创新性呢?从表1的调查结果看,5.2%的被调查者“经常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29.7%的人“偶尔有”,65.2%的人“几乎没有用创新性思维思考”。

(二)学术体制的僵化与教条化。

学术体制化的诸种弊端,突出表现为注重数量化的考核方式,根源在于注重管理效率的管理模式主导了学术管理的各个环节,学术的运行逻辑与学术创新的使命被束之高阁。科层制管理的核心在于极方便的可模块化的操作方式,第一,明确的权威等级。科层制就像一个金字塔,最高的权威处于上层位置,一系列命令自上而下传递,组织中的任务是作为“公务”分派的,上一级岗位控制和监督下一级岗位。第二,严格而缜密的规则。在组织的各个层次,都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它指导着各个职位上职员的行为,从而使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章可循,组织成员必须照章办事。第三,明晰的分工。组织内部有明晰的分工,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第四,公私关系分离。这种上传下达通道的高效运转,操作简便易行、管理效率高超是科层制给管理者带来的好处。因此,对于科层体制下的管理者而言,以明确的规章制度来强化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屡试不爽的手段,建立刚性的制度来牵制学术活动便成为科层化学术体制的主要路径,从而导致了学术体制的僵化与教条化。

(三)社会参与不甚积极

社会参与是一种渗透在每个人日常生活之中,从个体身边开始,表达对周遭公共事务关注的生活习惯,体现了个体进入社会公共生活生存姿态的转变。由旁观者变成行动者,由被动者变成主动者,建立起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和谐的联系。作为高校一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与社会接轨,服务与社会。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服务社会、参与社会不甚积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推送新鲜的血液,但与社会脱节后的教育能培养出人才吗,答案显而易见。

(四)缺乏团队协助精神

目前高校倡导团队建设,但真正的团队建设又谈何容易。高校大学教师自身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不同学科的理论专长,如果能有机的结合并开展学术创新,其力量不可小觑,但因学术专利所属权、研究成果带来的利益等划分难以公平化等因素的制约,团队在形成前或者结合过程中不欢而散,甚至有人都害怕组建团队。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学术创新面临危机。

四、促进学术创新的建议

(一)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夯实创新基础

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而我国当前教育和课程改革更是对深化教学环境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希望人们能够更有意识、更科学地研究和利用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作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内外部学校条件的综合,是整个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效果的检验等方面。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所以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创新基础。

(二)树立分工意识,加强团队合作

学术研究的分工也要求学者必须格守自己领域和专业,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专业中进行学术研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专家只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 不是全才,在自己不熟悉的专业和领域发言, 犹如隔靴搔痒, 雾里看花,有时甚至会产生误导作用。强调分工意识就是要学者们既要格守学者身份, 也要倍守专业领域,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研究和发表见解。

注,文章是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学科共建项目 “学术创新”与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研究(课题编号:C12GL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鉴:从“应试教育校园文化”到“素质教育文化校园”.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3期

[2]纪欣农: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思考.改革与开发.2011年第10期

[3]王莹华: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4]Pan An,HU Li-Hui:《Research of New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New Period》.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0) (Volume 1)

[5]张东海:高校学术管理与学术创新的逻辑观察.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作者简介:欧娟萍,(1982.7—)杭州人,行政管理,实习研究员。

上一篇:高等院校多媒体语音室的管理与维护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