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07-09 05:09:3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民参与程度低

农民参与式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虽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农民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没有把水利设施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农业生产设施而积极地参与到工程的维护管理,农民不了解也很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有关管理决策,绝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组织,不知道农村水利管理组织的领导和成员如何产生,农村水利组织的领导或成员大多数由组织安排或自愿剔口而民主选举的却很少。

1.2 资金不足,运营不合理

由于过去政府部门一直注重的农村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投资量的增加而忽视对已建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长期形成对农村水利设施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的现象,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往往未将建后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费用落实,对农村水利工程维护管理重视不足、资金投入较少,从而造成了一年建设三年坏的现象,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机构资金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其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灌溉水费收入,而支出项目较多,如水利工程维修费、折旧费、电费等,存在个别机构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

1.3 工程管理效率低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职能不到位、运营方式单一、管理组织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不高,不能调动水利工作人员积极性,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得不到保障。一些农村水利工程运营方式单一没有很好开展多种经营项目,致使多数小型水利工程荒废。一些地方灌排渠道和农村河道工程仅有很少部分落实了管理机构,由乡镇水管所负责管理,渠道仅由村民自主季节性管理。一些水利机构管理单位既不像企业单位,也不像事业单位,致使水利管理人员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无法办理,严重挫伤了水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4 重建轻管,缺乏维护

主要表现在:①领导思想上存在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理的倾向,认为管理难度大。②管理经费无保障。在兴建工程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工程建成运用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管理设施简陋,管理人员经费不落实,形成工程建设越多,背的包袱越重的恶性运行机制。③产权不明晰,主体不明确。小型水利工程多是靠国家拨一部分资金、物资,农民义务投工投劳来完成,投资主体很不明确,加上经营管理粗放,工程出了毛病,谁也管不了,谁也不管。④宣传教育缺乏深度,工作缺乏力度。⑤管理部门力量薄弱,管理知识缺乏,业务水平偏低。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对策及发展方向

2.1 转变观念,全民参与

把水利管理的重点真正转移到管理上来,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发展。如何调动各个阶层管理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也是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农民始终是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力量,合作兴办水利,是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基本原则。但政府要做好引导、扶持、监督、服务4个环节。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在政策支持、法律保护和资金补助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2.2 明确管理主体,依法管水

当前,多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这就造成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要解决主体问题,实现由无主向有主转变,必须先从明晰产权人手,通过产权划分和水权分配来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并明确其责权利关系。

建立完善的水利法制体系是水利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突出加强水政监察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水平。逐步克服执法疲软现象、行政干预现象,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水、水域和水利工程。继续加大依法查处水事案件的力度,从严打击偷盗、破坏水工程设施的行为,维护和创造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良好的水事环境。

2.3 依靠科技手段,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在应用科技手段方面还相对比较落后。要依靠科技手段,促使农村水利工程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也是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主要措施如下:①加快水利信息自动化化建设。以节水型社会信息化建设项目为支撑,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水利管理水平。②以水定产,合理配置灌区水资源。坚持以水定作物结构。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根据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各级《水资源配置方案》,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利用水资源,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③多管齐下,加大节水管理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有侧重的原则,坚持常规节水与高新节水相结合、骨干工程和田间节水技术并举,在重点抓好骨干工程更新改造的同时,大力推广田间节水技术,井灌区大面积普及管灌、滴灌、喷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加大农业节水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大限度提高节水抗旱能力。改革传统的灌溉技术,推行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灌溉定额,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节水措施,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改善自然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上一篇:堤防工程的养护修理浅析 下一篇:沈玉系列玉米杂交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