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豆除草剂应用与技术

时间:2022-07-09 04:47:59

试论大豆除草剂应用与技术

(黑龙江省勃利县职业学校 154500)黑龙江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誉,大豆是黑龙江三大主栽作物之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大豆产业已是黑龙江省的一个优势产业,因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品质优良而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最重要的大豆商品基地和出口基地。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技术中化学除草面积比较稳定,使用除草剂单剂及复配剂的种类增多,对农民的增产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化除配套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1大豆田杂草的种类黑龙江大豆田杂草主要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稗草、狗尾草、马唐及野黍,阔叶杂草有苋、藜、、蓼、香薷、繁缕、鸭跖草、蒿类、铁苋菜、苣卖菜、刺儿菜、问荆等。2杂草的发生规律黑龙江省大豆通常在5月份播种。9月末收获。大豆生长季节正处于高温多雨的夏季。豆田杂草的发生、危害与大豆生产同季。其主要特点有:第一,杂草发生来势猛,发生期短而集中。没有明显的杂草季节性更替;一般在大豆播种--出苗期田间出现杂草也进行萌发,播种10~15天后,杂草萌发进入高峰。第二,杂草发生密度大,生长势强,易形成草荒,产量损失率较高,根据试验调查,每年约有50%的豆田杂草发生密度达450~720株/m2,未防治的田块杂草生长旺盛,平均单株杂草日增鲜重0.2~0.6克,7月中旬杂草鲜重可达3.0kg/m2,产量损失率达50%以上。第三,杂草种类多,单双子叶混合危害,一年生杂草占绝大多数。近年北部局部地块鸭跖草、反枝苋、问荆、苣荬菜杂草基数增大。第四,杂草发生期,气温高,降雨多,豆田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杂草发生,而不利于防除,往往错过防治适期,造成危害。3大豆田化除的关键技术3.1大豆田使用除草剂品种的原则大豆田杂草的防除要遵循低毒、低残留、不污染环境,保证大豆质量,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促进大豆增产增收的原则。由于杂草与作物生长于同一农田生态环境中。为了取得最大的防治效果,应根据杂草与作物种类、生育阶段与状况,结合环境条件与除草剂特点,采用适宜的使用技术与方法。正确选用除草剂品种,根据除草剂品种特性、杂草生育状况、气候条件及土壤特性,确定单位面积最佳用药量,选用最佳使用技术,达到喷洒均匀。杂草群落发生演替,逐年产生抗药性,必须进行除草剂交替使用。一般情况下,杂草叶龄较大,施药量应适当增加;药剂既能作土壤处理又能作茎叶处理使用时。用作土壤处理的用量较茎叶处理高。用作土壤处理的除草剂,在土壤质地偏黏重、有机质含量较多、土壤湿度较低时,用量应适当增加;茎叶处理剂用作茎叶喷雾时,在气候干燥、土壤湿度较低时,用量应适当增加。使用助剂用量也可适当减少。总之,除草剂用量的确定是关系到防效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量过低则防效较差。但用量过高会造成浪费,而且有可能对农作物产生药害,并加重对环境的污染。3.2正确的施药技术施药技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药效的好坏,也关系到对大豆是否安全。故要掌握正确的施药时间。除草剂的施药时间大体分为2种:一是播前、播后苗前及苗后早期(指杂草一至二叶期)施药。杂草种子在萌发出苗的过程中,除草剂被杂草幼根、子叶及禾本科杂草的芽鞘等吸收,导致杂草中毒死亡:二是苗后施药,在杂草三至五叶期施药。此外,土壤、气候、设备等外界条件也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选择苗前封闭除草剂要求土壤湿度好,无低温影响。大豆田苗后茎叶处理除草温度、湿度、风速等气候条件对药效影响却非常大。除草剂适宜的温度是15-20℃,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上,风速每秒4米以下。实际生产中很能做到所有条件都符合,一般在下午3时之后至上午10时之前喷药,最好晚间喷药,但需要避开露水。3.3大豆田使用的除草剂种类播前或播后苗前施药有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广灭灵、噻吩磺隆、氟乐灵、赛克津等,可以单用也可以混用;大豆生长期常用的除草剂,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有烯禾定、精稳杀得、精喹禾灵、盖草能、烯草酮等,防治阔叶杂草有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灭草松、异恶草松、三氟羧草醚等,施药最佳时期为大豆1-3片复叶、阔叶杂草2-4叶期。3.4限制使用长残效除草剂。防止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的除草剂叫长残效除草剂,这类除草剂的优点是除草效果好、杀草谱广、用药量少、使用方便、用药成本低。其缺点是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在农田使用极易造成对后茬作物的药害,导致减产。甚至绝产。长残效除草剂在大豆田使用。对后茬作物生长影响很大,为了减少和消除这种影响和危害。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对大豆安全性较差,施药条件严格,对后茬作物有药害,目前又有替代产品的长残效除草剂应予淘汰。②对大豆安全性较好、药效好,目前无替代产品的长残效除草剂,应由农药检定所及植保部门根据作物夏种和轮作的具体情况制定使用办法,划区限制使用。③加强农药管理,依法使用长残效除草剂。要规范标签和使用说明书,详细注明种植敏感作物须间隔的时间。

上一篇:无公害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论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