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时间:2022-07-09 04:18:38

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摘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理念的经济发展新型模式,而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对循环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循环经济为视角,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强化措施3个方面探究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愈凸显。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会导致恶性循环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原则的经济发展新型模式,是对传统生产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要求,是一种强调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了“末端治理”思想,注重经济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指的是依照相关规定和一定方法对各阶段的经营生产的环境成本展开控制,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多方共赢。在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促进企业积极开发利用清洁、再生能源,积极研发生态产品,促进废物的循环利用,不仅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与增强竞争力,而且还可缓解环境负担,减少污染。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1.环境成本控制意识欠缺。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依然遵循着末端治理的思想,忽视生态的平衡发展,一味地追求经济方面的利益,追求短期的效益,缺乏环境保护和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因此大部分企业不会积极主动地改进生产模式,研究控制环境成本的有效措施以减轻环境的负担,甚至变本加厉地破坏、牺牲环境而谋取短期内更大的利益,最终使环境成本落到社会公众与政府身上。甚至部分企业员工在“企业买单”思想影响下,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明显的浪费行为,比如采购环节不顾成本、不顾实际需求,在生产阶段因为没有合理计算而大量地浪费生产原料、一些可循环利用的原料当成一次性原料使用等,极大地浪费资源。

2.环境成本控制体制不全。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工业发展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经济发展路线,因此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难度也不断地加大。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仍然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管,环境污染监管方面的相关体制不健全,已有的管理制度也未能真正落实,监管工作较为松懈。而企业自身也没有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制度,例如在环境收支成本的核算方面,并未单独核算入账,而是在其他营业、管理方面的成本费用中反映出来,比如部分企业会将绿化、排污等相关的环境成本费用隐藏在营业支出、管理等账目中,违反环境法规后的罚款款项或者停业整顿等也算入营业支出账目中,从而不能全面、真实披露企业信息。

3.环境成本控制力度不足。大部分企业出于相关法规条例的压力而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但是也只是对企业内部的环境成本展开控制,而没有考虑外部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的控制力度不足。环境成本分有内部与外部两个部分,均是以环境成本发生的范围、空间和企业理应承担的部分作为标准。内部环境成本指的是企业内部经营生产环节产生的环境成本,而外部则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外部的环境的影响产生的成本。

4.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落伍。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是单纯的按照政府环保法规进行企业环境成本方面的管理,不仅管理比较滞后,而且缺乏有效性,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较为落伍。例如当前大部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中采用的产品生命周期法、完全成本法以及作业完成法等只是单纯地将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手段套用在环境成本控制中,不仅适用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而且方法比较落伍缺乏创新。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均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在相关法规要求之下被动采取的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在增加企业投入成本的同时也影响控制成效。

三、循环经济视角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

1.提高环保意识。政府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转变思想,意识到末端治理生产模式的危害,正确认识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重要意义,明确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主动地对企业的经营生产环节加以改进,严格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牺牲环境、短期暴利不可能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还会给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结合企业发展特点、涉及的领域和生态环境现状等研究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小企业经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动关注并重视环境问题,坚持企业效益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地开发绿色、生态、环保的产业与产品,在尊重、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管理者的带领下强化企业员工环保知识教育,树立全员的环保观念,在经营生产各环节约束自己,从各环节、细节上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

2.健全相关体系。从政府角度,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监管力度,除了从企业披露信息入手了解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之外,还应对企业环境相关法规执行情况、环境治理以及污染影响情况展开全面地调查了解,完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从企业角度,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环境成本控制制度,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控制,而不是单纯事后管理;健全环境成本的核算机制,真实、全面地披露企业环境成本有关信息,从而有效地争取政府部门有关政策优惠、环境补贴方面的扶持。

3.加大控制力度。从时间角度,企业应该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的环境成本管理,而不是仅仅强调事后的管理,避免环境成本控制的滞后,事前应该严格产品设计工艺的审核分析,合理规划生产,坚持生态环保理念;事中应强调清洁生产,加强生产监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资源;事后应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强化控制,尽可能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压力。从范围角度,应兼顾内部环境管理和外部环境管理,提高排污的达标率,规划好排污渠道,并对相应的排污范围内的环境负责,加大环境成本控制力度。

4.改进控制方法。企业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发展状况积极改进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财务成本控制策略。例如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应从原料选取、生产能源、生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降低环境成本;在生产环节应注重“工业三废”的科学、合理处理,例如废水二次利用、废品分类清理或再利用、以废治废等,尤其是生产排污环节应合理设计排污方案、规划治理区域,积极改进污水、废气等处理工艺,确保排污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指标标准,包括噪声损害率、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利用率、清洁能源利用率、再生能源利用率和噪声源排放量等。对于经营销售阶段应从产品包装、推销、运输等方面入手,如避免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推销手段注重环保、运输环保注重低碳、产品报销注重回收宣传和处理等。总之,企业应该注重各个环节以及细节方面的环保,从而最大限度减小对环境的伤害。

四、结语

总之,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生产成本和利益,更关系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转变思想,增强责任感,提高环保意识,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循环经济视角去分析企业当前的经营生产模式存在的不足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而主动采取有效地环境保护、环境成本控制措施。企业应完善已有的环境成本控制制度,强化经营生产全程的环境管理,兼顾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管理,加大控制力度,注重各阶段和细节的环境管理,积极改进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促进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尹冬林 单位: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1]王普查,董阳,宿晓.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09):116-120.

[2]亚琨.循环经济视角下制造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天津经济,2015(09):70-74.

[3]宋宇,邵华清.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9-10.

[4]赵艳丽.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6(03):92-93.

上一篇:循环经济发展现实路径探讨 下一篇: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行业职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