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本管理理论探讨

时间:2022-07-09 02:18:34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本管理理论探讨

摘要:从物本管理发展到人本管理,与管理理论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发展到“社会人”、“复杂人”和“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密切相关。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本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手段人”,“目的人”和“服务人”三个层次。

Abstract: Development from property management to the human-centered management closely related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 from the assumption about human nature of “economic man” ran to the assumption about human nature of “social man”,” complex man” and “self-realization of man”. The knowledge economic age is the background of age of human-centered management rising up; the basic content of human-centered management could be described as three levels including “means man”, “objective man” and “service man”.

关键词:人本管理;经济人;目的人;服务人

Key words: Human-centered management;economic man;objective man;service man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68-02

0引言

人类管理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自地球上诞生了人类,就有人类的管理活动。管理无时不在,管理无处不在。关于管理的概念,学术上历来存在诸多分歧,有的学者从管理的职能来下定义,有的学者从管理的过程来下定义,有的学者从管理的要素来下定义,现在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是:在社会组织中,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管理客体所进行的协调活动,其核心是协调。这一定义就揭示了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和组织环境。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的客体是指接受管理的人、财、物、技术、信息、智力和知识等,其中财和物是物化的东西,容易管理,而技术、信息、智力和知识等无形资产还是来自于人,所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人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织资源。

1物本管理发展到人本管理

从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管理思想的核心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1 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思想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把物作为管理的核心,认为财、物是最重要的资源。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使人成为物的附庸,忽视了人的作用。

1.2 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思想现代的人本管理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认为在所有资源中,人是最核心的资源,并且是竞争力的源泉。不能见物不见人,物质资源都是服务于人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劳动力和资本的依赖性越来越弱,以技术、信息、智力和知识为主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将彻底实现以实物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向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的另一趋势就是经济全球一体化,企业组织的发展已离不开整个社会,除了要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外,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即关心顾客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

2中西方管理中的人本思想

首先我们简单认识一下中国管理思想中关于人本思想的论述:

中国的管理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以道家为辅的文化。人本管理理论不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中心,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但同时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礼之用,和为贵”。这说明中国管理思想具有人本主义的精神,但中国的人本主义主要是以人为政治管理中心,针对的是治国为政;以家庭为本的整体主义,过分强调整体和谐而抹杀了个性,不重视个人的发展。因而笔者认为中国的人本主义最终没有进一步发展为管理学上的人本思想,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本管理理论。

管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十九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的事,起源于美国。因而我们需要认真研读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本思想:

2.1 古典管理理论关于“经济人”的认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主张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培训,合理限定工作时间,适当增加工人收入,协调劳资双方关系,体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那种认为泰勒把工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的观点是片面的。

泰勒的追随者甘特曾经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吉尔布雷思夫妇在研究人的心理对行为的影响之后得出结论:“引起工人那么多的不满意,原因并不是因为工作的单调,而是管理人员缺少对工人的关心” 。

组织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提出了组织管理的14项原则,充分考虑到了人类的本性,强调人员的稳定和团结,开始认识和重视人的因素。

古典管理理论开始尊重人、关心人,但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忽视了人在情感方面的要求,因而笔者认为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2 人际关系学派关于“社会人”的认识人际关系学派创始人梅奥在进行霍桑实验之后认为人不单纯追求金钱等物质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和归属感等社会心理的满足;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职工的许多心理需要都可以在非正式组织中得到满足。人际关系学派更加关心人,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尊重职工的需要,认识到人的内在主动性,因而笔者认为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2.3 行为科学理论关于“自我实现人”的认识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最高一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需要做他最适合的工作,尽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

麦格雷戈的Y理论认为:人并非本性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只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控制,而是希望通过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协调发展。

威廉・大卫在对日美管理模式进行对比之后认为日本Z型组织的核心是信任和关心职工,管理者和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以融为一体,个人可以在组织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自我实现人”比“社会人”又进了一步,更加关注职工的高层次需要和个人发展,并且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因而笔者认为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阶段。

3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理论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总称,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对应的概念。人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基于以上对中西方管理思想中人本思想的认识,展望二十一世纪管理的发展和未来,笔者认为人本管理理论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3.1 “手段人”层次人的劳动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管理者应该把人看成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管理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该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表现为管理需要理解人、尊重人、依靠人。

3.2 “目的人”层次现在人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的追求更加广泛,劳动不再单纯是谋生手段,劳动还被看作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已经离不开其成员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目的。管理活动的目的目标就是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该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表现为管理要满足人的多层次需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成员的个人发展。

3.3 “服务人”层次针对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趋向于全球一体化,笔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服务人”,认为组织中的个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是社会的一员,同样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组织成员不仅要服务组织,而且要服务组织以外的顾客和社会大众。管理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个人、组织和社会共同发展的“三赢”结果。该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表现为管理要全面发展人、造就人、服务人,为整个人类谋福利。

学术上早就有人提出了“手段人”和“目的人”的概念,但是他们把这两个概念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不能相容。现在,笔者认为“手段人”和“目的人”是人本管理理论的两个递进层次,并且同时提出了高于这两个层次的“服务人”概念。“手段人”,“目的人”和“服务人”这三层次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手段人”是前提和基础,是服务于“目的人”的,但不能使人在管理活动中工具化,不能使人因为手段而丧失目的。“目的人”是核心,是实现“服务人”的关键。“服务人”是目标,即追求“没有管理的管理”的管理终极目标。

4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最后,笔者谈谈人本管理理论包括的基本内容:

4.1 人人成为管理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促使他们自主地参与管理。

4.2 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成为管理的主体,就必然会自主地参与管理。具有成员广泛参与的管理就是民主管理,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制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决策的顺利彻底和执行,有利于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3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目的人”,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组织管理活动除了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外,还要使成员成为完全自主自立的人、自由发展的人,实现成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管理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4.4 人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大众,实现“没有管理的管理”。只有服务社会大众,组织及其成员才能被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才能够使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人成为管理主体,人人参与管理,自觉地服务个人、服务社会,这样的组织就能成为一个自主调节、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的有机整体,真正达到了“没有管理的管理”的最高境界。

总之,人本管理的本质就是要保持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人本管理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理论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管理学上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著,李柱流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张康之.一般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第二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郑其绪.柔性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5]杨兆宇.面向知识经济的人本管理[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6]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7]赵继新.人本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8]刘刚.人本管理的理论基础及人性假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9]石磊、将海曦.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争论的若干问题[J].经济学家,2009,(9).

[10]王仕军.东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价值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9,(24).

上一篇:建筑机械在施工时的安全技术 下一篇: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控制与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