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绘画融于阅读,拓展想象空间

时间:2022-07-09 12:57:59

将绘画融于阅读,拓展想象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将绘画融于阅读,拓展想象空间”的读书方法,训练学生在读文时脑中形成图像,从文章中所描绘的画面,引出自己脑海里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和形象。如果把想象到的画面动手画下来,或者表演出来,或者用口把头脑中形成的图象描述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借以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1将绘画融于阅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着重大意义

1.1将绘画融于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在阅读中学生常会遇到一些读起来生涩、枯燥的文字,这些却偏偏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如学习《詹天佑》一课,对人字形路线的描写,只读文字是很难理解的,经过让学生画下自己理解到的图像,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2将绘画融于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阅读缺少兴趣,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阅读有畏难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绘画融于阅读,帮助学生提高了理解能力,使学生在画中学,有了成就感,找回了自信心,渐渐地学生也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1.3将绘画融于阅读有助于拓展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读文,再进行想象用自己的手描绘下来,本身就是在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情境,为他们提供了充分表现想象的机会,创作的机会,以此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2在阅读教学中,将绘画融于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将绘画融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确实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但语文课毕竟不是美术课,因为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绘画方式的基本要义是为了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所以,我们绝不可在语文课中滥用绘画手段,更不能无视课型和语言特点而随意要求学生绘画,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应用得恰到好处呢?应从以下层面思考:

(1)绘画融于阅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动手把所有的画下来,有时可以将头脑中的画面表演出来,有时可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2)一般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贴近的课文进行绘画;(3)选择景物鲜明容易勾画的散文和诗歌,如高山、流水、明月、云朵等;(4)要求学生绘画之处,须是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文字之处,须是必通过绘画才能直接感受之点,须是能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之点;(5)绘画前,应要求学生明确自己要画什么,怎样才能画好,这样画的作用是什么,该怎样介绍自己的画?上述要求,作为语文教师须在课前做全面周详的考虑,这样才能使绘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积极高效的作用。

3将绘画融于阅读的具体应用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文大概分为写景、记事、古诗词等几类,对于不同的阅读课文选择的绘画方式和应用也不一样。

(1)写景这一类的文章,由于没有故事情节,很多学生读起来会觉得索然无味,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小,对于这类文章,在描写得精彩优美之处适当地应用绘画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作者抓住了草塘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草塘的美景。在学习这课时,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扒开草丛一看,是个不大的水泡子,水面上波光粼粼,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作者的语言优美,可学生读到这里时,无论老师怎样引导,学生都无法感受到当时作者的心境,读不出惊喜的语气。于是我让学生进行想象,并试着把自己想象到的景物画下来。学生很有兴趣地动起脑子、动起手画起来。当学生画完了――先画一个圆圈(水泡子),在里面画满一条一条的小鱼时,学生一下子就惊住了:草塘这地方物产真丰富啊!这时不用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把惊喜的语气读出来了。

图画是静止的,只要教师巧妙地去启发、点拨,那静止的画面就会变成活生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想象能力也随之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学习《鸟的天堂》第12-13自然段时,设计录放一段鸟鸣声,启发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闭目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然后让学生交流想象中的画面,通过想象、动笔、交流,把学生带到了那棵大榕树下,听到了鸟儿们动听的歌声、欢快的扑翅声、热闹的嬉戏声,从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赞叹之情由衷地发出,学生就能读出情读出感。

(2)记事的文章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相对来说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在这样的课文中没必要滥用绘画手段,没必要无视课型和语言特点随意要求学生绘画,不过有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适当地想象,在脑中形成画面,再把想象到的表演出来。

4学生参与的其它绘画空间

学生参与的其它绘画形式,促使了他们不断的进步发展。开拓视野,锻炼了他们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就农村地区而言,艺术教育环节相对薄弱,乡、镇、村的教育发展有待进一步增加经济投入。农村教师应根据本地区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状况等引导学生利用本地资源,用种种材料、多种形式创作和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例如山区学校可搞风景山水画创作,材料工艺制作和生产劳动;文化古镇地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传统文化,把年画、剪纸等溶入到绘画工艺的创作中去。开展乡土美术教育,通过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切身体验、描摹、创作、感悟和表现,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表现方法,进而升华到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重视学生的课外绘画,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重视它的发展,这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以及家庭教育共同任务,重视学生的课外绘画,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这也是“综合・探索”的精髓体现。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作为校领导应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窗口的美化,鼓励学生以团体或个人的形式出好校刊、墙报、手抄报;配合班对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进行策划、设计、制作会标、海报设计并融入到师生的评选活动中去,这样就开拓了校园兴趣小组的创新视野。比如,我校设有的兴趣小组特色班;低段的橡皮泥制作班,中高段的素描、色彩班。低段的橡皮泥制作班,使学生亲身的实践,感受到捏、切、削、搓、拍、揉等制作各种物体的乐趣,通过学生对物体的感受提高了学生创造、构思的能力。同时,我逐步把他们引导到陶艺制作的方面来。我校的素描班打破以往只在画室画画的传统规律,引导他们以校外写生为主,室内素描写生为基础,从而让学生更贴近了自然,贴近生活地创作了许多课堂以外的东西,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同时,随着校园电脑互联网的发展,培养学生进行电脑绘画、板报排版设计等设计,组建个人、班级网,进行参与网络的交流,这样校园绘画活动会蓬勃发展。作为美术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流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并提出要求,商讨达到更高目标的方法,培养家庭对其子女艺术教育的兴趣。例如房子的装修,室内的摆设布置等。鼓励小孩去设计、去参与。作为一个家庭,父母应尽力引导孩子去旅行、参观、访问等增强孩子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校外辅导中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校外绘画活动是辅导中心不可缺少的部分,它造就了很多艺术人才。每年的寒暑假,教师、家长都应鼓励学生、小孩去参加少年宫、文化馆等部门的各种绘画、娱乐活动和社区的环境美化活动。但是,有些辅导中心和个人搞美术强化培训活动,围绕考级、高考的指挥棒转,急功近利,这是不可取的。校外辅导机构应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发展创造一定条件,让他们去共同参与、创造和开发新问题、新思路。

《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文章中讲小雨来被扁鼻子军官毒打、鲜血直流的情况下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这一环节由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不够,所以很难体会到雨来的勇敢,在这里我让学生先读文――然后闭上眼睛进行想象――再让学生进行表演。当学生将小日本鬼子凶残的动作形象地做出来,把雨来坚决的语言神态表演出来时,立刻激发出学生对雨来的敬佩、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靠长时间的积累,春雨润物般的渗透,我相信,常此以往――将绘画融于阅读,拓展想象空间,一定能让想象成为创新的翅膀。

上一篇:体育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下一篇:提高农村中小学生英语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