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时间:2022-10-18 02:35:42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摘 要】本文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其基础上,提出“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进而对怎样“操作诵读”提出了一些要求与方法,目的在于使“诵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焕发出青春光彩。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 诵读 ; 内涵 ; 问题 ; 操作

面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许多专家与老师在探讨语文教育的出路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转向传统地语文教学上。传统语文教学重积累、重感悟的做法,似乎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所以文言文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回归传统,强调诵读。“诵读”作为一种传统做法,顺应了汉语言学习自身地规律,使文言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按理说,学生应该喜爱文言文,可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喜爱文言文,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不能诵读完大纲规定的近400篇古典诗文。下面以高中新教材为例,提出几点思考和操作方法:

1、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新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中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浅易文言文,是全面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是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

2、处理好衔接问题和选文问题,

从小学到高中的文言文衔接问题非个人能力所及,应由国家教委选编教材时设法解决,统一安排。选文问题则可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有的放矢。

3、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要从传承文明,沟通未来,开拓创新的高度来教学文言文。教师要废除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鼓励他们积累一定量的活的语言材料和语感,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给予表扬。学生要克服畏难情绪,主动配合教师,勤查工具书,多花时间诵读文言文。

4、改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加强诵读,

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面对高中新教材文言文份量增大的实际,教师应把诵读放在突出的地位,并对诵读训练作出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诵读要求,加强诵读指导。

2)含英咀华,

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会“翻”为限的现象时有所见。这实在是“买椟还珠”之举,实在可惜。入选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坡有《送章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作品遣词造句精妙,表情达意准确,应该成为我们领悟、吸收、借鉴的主要内涵。所以对文言文绝不能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能读会讲,还必须在涵咏咀嚼、玩味鉴赏方面下功夫。

一、正确操作文言文“诵读”

(1)加强诵读修养,提高诵读水平,示范诵读,

诵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具有感人的魅力。教师生动的示范诵读,传达出作者对课文中人物、事件、景象的种种态度,教师所表达出来的鲜明的爱憎,强烈的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对课文中人物、事件、景象产生鲜明的爱憎,这正是诵读教学所产生的情感教育效果。梁实秋介绍他的老师徐锦澄的讲课时曾写道:“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他读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老师的示范诵读给梁秋实如此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可见范读的作用之大。

(2)教给诵读技巧,指导诵读,

诵读中语调和重音的处理可以集中体现诵读水平的高低,因此,诵读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方面。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在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时,要提醒他们注意这种语调的变化以及不同语调的不同含义。

要准确而清楚地表现作品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赋予诵读语言以音乐美,我们还必须教学生处理好语句的重音,理解重音,不能望文生义。重音,绝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把重音仅仅理解为声音上的加重,无论从内容主次关系上看,还是从重音的表达方法上看,都是片面的。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把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与自己一起切磋学问的快乐充分地,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就要情深意切的重读“乐”字,而不是大声的简单的重读。

(3)教学生处理好诵读中的快慢和停顿,

诵读时,要讲究语速的快慢变换和停顿长短,方能读出文章的气势、韵味。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句子,诵读时语速要稍快一点,停顿要稍短一点,才能读的一气呵成。像结构不同,句式长短不齐,交错运用的散句,诵读时语速要稍慢一点,停顿要稍长一点,才能读得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当然,要处理好诵读中语速的快慢和停顿长短的变化,教师就要选取典型片段给学生分析、示范,把诵读当作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实践,从而掌握和运用。

(4)教学生深入理解,把握全篇。

第一、抓准作品立意,

立意,好比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要诵读好一篇作品,就必须抓住作品的灵魂。做到“内明于心,外达于人”。由于诵读的对象是文言文,学生在深入理解,把握全篇时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就必须及时的进行点拨、串讲、分析,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诵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第二、基调要贴切,态度要鲜明。

基调贴切是作品精神实质的要求,态度鲜明是诵读作品的要求,二者是一致的。诵读者不应随心所欲地强加给作品什么态度感情,也不应该被动地应付作品中的态度感情,而应在分析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把诵读者自己的态度感情融化在作品中,进而表现在有声语言里,基调统一和谐,才不会有脱节现象。其次还要注意到不同感彩的变化,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诵读前半部分时的基调是:轻松愉快;诵读后半部分时的基调是:忧愁哀伤。通过这样的处理来诵读课文,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有声语言,在读出语气、语调、语势的同时,读出了书面语言“不可传”的深层意蕴。

(5)教学生真切感受,引发共鸣。

第一 、从形象上感受作品。

设身处地地体验作品地情景,会使我们诵读时更深刻地领会作品思想内容,达到阐明主题,抒怀的目的,如坡的《赤壁赋》中“夜游赤壁”这一段。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达到以景抒情,融情入景。

第二、从情感上感受作品。

当我们的感情被作品所激荡,当我们的心与作者贴近,我们的诵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从自己的心底发出的真情实感的倾吐;那感受过程中形成的内心激流,一旦诉诸有声语言,便如飞瀑流泉,汹涌奔泻。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真切感受的基础上诵读,作品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鸟语花香,这岂不正是一种美的享受?

最后,要保证“诵读”时间。

教师要充分利用早读晚读的时间督促学生诵读,尤其在课堂中,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能适当点拨、串讲、分析,大量的时间要用在指导学生诵读上。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特别是诗词曲赋,音韵和谐,意蕴悠远,其美非字释词诠所能全悟,更应在反复地诵读上整体领悟和把握,所以,我们应该让“诵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焕发出青春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必锟《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中学语文教学

[2]陈天敏 《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初中语文学习词典》袁诚 四川人民出版社

[4]《高中语文学习词典》袁诚 四川人民出版社

[5]《中外名人创新读书法》董国华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中学语文教与学》

上一篇:浅议现代小学思品教师的职责 下一篇:用热情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