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规范为视角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09 10:03:04

以职业规范为视角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责任,还承担着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责任,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规范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以职业规范化为视角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并提出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规范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规范;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的目标

1.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主要是学生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解答生活和情感上的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其能否胜任该工作的重要标准,辅导员要有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心态、规范严谨的职业形象,才能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2.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学生将来会投入到社会建设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辅导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并内化于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培养他们具有良好品质的基础上,将他们发展成为专业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掌握专业化的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高职学生应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才能在毕业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对于辅导员而言,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要掌握R档募寄埽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选拔条件中应有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只有具备职业资格证且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才可以担任辅导员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定位不清楚,职责不明确。辅导员到底属于教师还是党政干部,没有清楚的定位。对辅导员的双重定位,表面看来有利于个人发展,其实,这种做法模糊了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为辅导员的未来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其次,考核不科学,培训不到位。如何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考核,目前,还没有找到可行的办法。多数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不是套用教师的标准就是套用党政干部的标准。最后,年龄欠合理,能力不达标,事业欠忠诚。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年轻化现象,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过于年轻,年龄稍长具有一定经验的,转为管理一线辅导员,不再直接面对学生。这不是一个理想的配置,也不符合老中青相结合的成长规律。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路径的探讨

1.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培训

要想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规范化建设,高职院校首先要强化辅导员职业培训工作。高职院校要在校内建立统一的培训体系,对不同阶段的辅导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以深化辅导员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并组织辅导员参与本专业工作,深入细致地了解工作岗位和技能要求,通过培训使辅导员在未来的工作中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院校组织辅导员参加培训工作可以分层次进行,首先,对于刚入职的辅导员进行初级阶段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听取专题讲座、对专业实训基地进行观摩,亲自感受专业实操过程;其次,对专业技能有初步了解之后,辅导员进入入职的中期阶段,这时院校可以组织辅导员进行实操培训,让辅导员参与一些岗位比赛,也可以组织辅导员开展交流会议,等等,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后,在辅导员工作进入成熟期后,院校就可以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提高自身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2.创新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模式和职级

国内外很多现代大学都开始实施全学分制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也可以借鉴现代大学的运行模式,采用全学分制管理方式。辅导员可以依据年级和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同时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工作平台,对全校学生服务,还可以根据上述原则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及辅导员的发展路径,在辅导员职级上,创设单独的高职系列辅导员专业技术资格评聘体系。在教师职称系列中,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分别有不同的评聘体系,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也应该创立有别于普通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评聘体系,该体系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制订每一职级相应的评聘标准。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规范化建设无论对于辅导员本身,还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规范化建设,为辅导员提供自我提升的平台,为培养更加优秀、专业能力更强的学生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冯育琪.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赵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小型无人机在摄影测量课程中开展教学的可行性... 下一篇:浅析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