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技术技能提升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08 12:43:19

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技术技能提升问题研究

摘要:提高学历学位,提升技术技能,增强就创业能力,事关广大高职学生的切身利益。高职学生是我国经济结构实现顺利转型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本文从终身教育的内涵入手,研究终身教育框架下专接本对提升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的价值,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实现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职学生;技术技能;专接本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已经从理念情怀演变为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专接本教育就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盛开的花朵之一。专接本是江苏省教育管理部门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伟大创举。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为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生涯,理性的高职学子通过参加专接本学习,提高学历学位,提升技术技能,以提升未来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置身于终身教育视野,改革完善专接本教育实践,更好地提升接本学生的技术技能,增强接本学生未来职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发挥专接本对高职学生终身教育的桥梁作用成为当务之急。

一、终身教育、专接本概述

1.终身教育概述

终身教育是指人一生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包括学校和社会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的生活达到最完善的发展。自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正式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积极推广和践行终身教育理念。不少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推进终身教育政策,如1971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终身职业教育法》,明确获得终身职业继续教育是公民基本权利。各国政府的主动作为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

2.江苏省专接本概述

(1)专接本的内涵

江苏省专接本是全日制专科在籍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学业的基础上,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报名参加由高职学生所在专科院校开展、对接本科院校主管的自学考试本科教育,是高职与本科自考层次的连接。

(2)专接本的现状

专接本是江苏省全日制高职学生提升学历学位、提高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对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有较为显著的帮助,在构建高职学生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其他非全日制本科学习模式相比,专接本学习学时短(江苏省专转本理论学制5年,专接本4年)、成本低(学费大约为高职学生转三本院校的三分之一)、社会认可度较高(与网络教育等成人教育相比,自考文凭有更高的学历社会认可度)。江苏省专接本教育开展十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接本院校和专业不断增加,接本学生数量逐步上升并保持相对稳定。

二、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参加专接本学习的经济学分析

参加专接本学习是高职学生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高职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评价一项投资是否可行有于成本收益分析,高职学生通过专接本提升技术技能是否有价值,可以用高职学生专接本学习成本收益进行分析。

高职学生参加接本学习需要付出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高职学生参加专接本学习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学费、文具等各种费用;间接成本是在学生专接本学习期间放弃就业可能获得的收入,即机会成本。如果参加专接本学习后的收益大于甚至远超过成本,理性的高职学生就会选择继续接受教育。

高职学生选择专接本时,学习成本会相应地有所增长,但由于参加专接本学习,技术技能和人力资本得以提升,未来参加工作获得的收入会超过接本学习所付出的成本。成本收益分析启示高职学生:参加专接本学习,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短期内付出的成本会增加;但从长远来看,技术技能的提升,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未来职场获取更高的收益。

三、专接本教育实践提升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接本教育实践提升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的现状

江苏省专接本教育各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兼顾提升接本学生理论认知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但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提升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实践应用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过低,一些专业只有三门课程,在总共17门课程中不到18%的占比过低,未能较好地实现对接本高职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提升。

2.专接本教育实践提升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存在的问题

专接本是构建高职学生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桥梁和平台。置于终身教育的框架下考量,专接本在提升高职学生技术技能上还存在较多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接本机制设计缺乏科学灵活性

江苏省专接本教育虽然已经持续近十年,但机制体制设计仍不健全,缺乏科学灵活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前部分接本专业由研究型本科院校主办。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拥有较强理论知识的人才。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且接本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由对接本科院校独立完成,更熟悉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的高职院校在此过程中参与度不高,也没有话语权,其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接本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提高,无助于接本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接本报名只限于高职大二学生,大三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无法参加;高职学生参加接本学习仅限于就读高职院校,不能选择同城或省内软硬件更强的其他高职院校接本。如果就读学校没有相关专业的接本教育,部分高职学生要么委曲求全,参加相近专业接本学习;要么选择放弃接本,现有规定制约了更多高职学生参加接本学习提升技术技能。

(2)专接本课程教材建设滞后

专接本课程教材建设滞后于社会、技术发展,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甚至沿用五到十年都不做调整。滞后的教材建设不利于接本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

(3)专接本课程考核重理论应试、轻实践考核

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接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现阶段专接本学业评价考核侧重知识评价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素质技能方面的综合评价,仍然具有较强的应试教育色彩。

(4)专接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学生参加专接本学习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未来职场的竞争力。现阶段接本课程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范的指引,在增加接本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筹码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负向约束。为促进专接本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提升接本学生的技术技能,真正体现专接本对高职学生终身教育的桥梁作用,我们需要对专接本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完善。

四、终身教育框架下基于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完善专接本教育的思考

1.规范“专接本”对接本科院校及对接专业

本著提升高职学生技术技能,提升其未来职场的就业、创业竞争力的目的,在江苏省专接本发展规模趋于稳定之际,应有序减少甚至去除偏研究型本科院校和理论研究型接本专业,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近的实践应用型接本专业。

2.科学设置接本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知识改变命运,然而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带给接本学生的能力,能转化为技术技能的知识才能改变高职学生未来的职场命运。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高职、对接本科院校需要沟通协调,共同制订完善接本专业课程设置,以提升高职接本学生技术技能为目标,适当增加实践应用课程,替换、减少严重偏理论研究的课程。为提升接本学生的课程通过率、毕业率和学位率,学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部分理论课程的考试可以通过接本学生参加企业一线实践工作考核替代。

3.重视接本课程建设,强化能力本位

针对接本课程教材建设滞后于社会、技术发展,制约接本学生技术技能提升的现实,应该由对接本科院校牵头,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积极参加,开发体现时展、突出能力本位的教材。基于各高职院校软硬件差异较大的现实,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方可以依托云平台,开发全体接本院校、接本学生共享的云平台课程,以方便各高职院校教师接本课程的教学和接本学生的学习,使接本学生学有所得,技有所长。

4.改革专接本入学制度

终身教育视野下,专接本需要打破原有不合理的入学制度规定,允许高职在读学生(不分年级)、已毕业高职学生参加专接本学习,允许并鼓励同一地区高职学生同城跨校甚至跨市选择相关院校进行接本学习;引导、激励更多的高职学生践行终身教育理念,通过专接本提升学历学位,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强化专接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高职学生参加专接本学习,提升技术技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职业生涯。为帮助高职接本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高职院校和对接本科院校应该根据接本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利用两校校企合作平台,帮助学生联系适合自己的工作,引导部分接本学生创业。

专接本是江苏省教育管理部门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是高职学生提高学历学位、提升技术技能的重要手段。置身于终身教育背景,专接本教育实践对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学校应改革、完善专接本教育模式,促进专接本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提升接本学生的技术技能,增强接本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发挥专接本对高职学生终身教育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亚军,王海岳.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高职学生学历提升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专接本”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

[2]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2).

[3]施虹.高职院校“专接本”工作的研究与探索.[J].学期刊,2013(12).

[4]谷芳芳.终身教育理论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2(13).

[5]范素平.终身教育体系下自学考试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商场现代,2010(7).

上一篇: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研究 下一篇:小型无人机在摄影测量课程中开展教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