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

时间:2022-07-09 09:26:57

浅谈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

摘要:本文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进行探讨,总结归纳了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营运期等各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和措施。

关键词:公路 环境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加速了物资、信息交流以及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促进沿线土地资源开发、升值,优化影响区域内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便捷的交通,加速了科技、文化交流与发展,对加强我国东西部合作,促进全民族共同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人们更新观念、移风易俗,提高国民素质。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推动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提高综合国力。但是公路建设也对环境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公路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生态破坏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公路占用、分割土地资源,改变、破坏了沿线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生长、活动规律,防碍生物的繁衍生息。高等级公路所经过的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分隔土地,隔断动物迁徙路线和种予随风的自然播种途径,给生物种群的繁衍生息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持续。高速公路建设破坏了路域范围内的地表植被覆盖,人工生态恢复到自然生态较困难。

a.水文地质破坏

路基、桥涵的修建,改变了地表径流,破坏了浅层地下水系,可能引发水流冲刷路堤,或地下水浸入路基,使得路基及边坡稳定性受到破坏,造成水毁。高填方及深挖方路段,破坏了岩土原有的应力平衡体系,在自然力作用下,容易引发边坡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在中国西北地区,黄土路基压实改变了地表及路基附近原本的地下水流径路线,破坏原小流域汇水(Watershed)形式,诱发洪水概率增加;加上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挖填方,引起岩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也增加了地质脆弱带边坡的不稳定性。而广泛分布的黄土又使得这种不稳定性加剧。

b.大气、水、土壤污染

公路建设和营运期间,汽车尾气、固体颗粒、扬尘、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周围大气环境,渗入到水、土壤中,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恶化了土质,对沿线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并损害了人体及沿线生物群落的健康。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之初要进行大量的拆迁,给沿线单位、个人常用工作、生活带来不便。高速公路实行全封闭,全立交,给沿线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尤其是高速公路穿越乡村,防碍了村落之间的联系,增加村民去田间劳作的绕行距离,使人的心理易产生距离感。施工中.各种机械、车辆的使用,以及营运中由汽车车体震动、发动机运转、轮胎与路面摩擦、鸣笛等,在高速公路沿线产生一条噪声带,会影响附近人们的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干扰正常休息。

2.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确定整体线路方案是规划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是一种带状影响,其因素较多,影响较广,在公路设计时和建设期以及营运期均应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公路的正常使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保护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设计过程中对平面布线,路基横断面设计,取土,填土调拨方案;主要技术标准应慎重对待,千方百计地节约土地,尽量少占耕地。对于穿高山越深谷地段,提倡采用打隧道,高架桥的方案这样就能解决占地过多的问题。对先期设计方案落实可靠,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充分考虑人文生态环境,保护名胜古迹,进行必要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现国道、省道、河渠、堤坝的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绿色长廊,使绿化通道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3.公路设计必须贯彻环保措施

1. 线设计时注重路线平、纵、横的合理组合,路线尽量顺地形而布,避免自然稳定的坡体受大范围开挖而失稳。

b.路基设计时,增设必要的防护工程,尽量避免大填大挖,避免山体失稳,减少水土流失。

2.设置必要的桥涵、边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完善区域内排水系统,保护和改善天然水系。

3.设置取弃土场,集中取弃借方和弃方。弃土场应先在坡脚修建砌石挡墙及排水沟,以防止施工期水土流失;有较大水流的常流水山沟,在弃土前应在弃土场外侧开挖引水沟,以免弃土后阻隔水源。弃土应层层压实,取弃土工程完成后,即时进行人工种植乔灌木,对取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

4.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和护栏等安全设施,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带来的各种危害。

5.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进行公路两侧边坡绿化。

4.科学管理、规范施工

在施工阶段统一规划取土、弃土场禁止乱开采、乱挖掘、乱弃土。对开采后的场地及时整修,同时防止弃土阻塞河道,避免污染水源、土壤等。选择合理形式开挖边坡,保证岩石坡面稳定性,并根据边坡的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及绿化手段,填方应采用挡墙、砌石或植草等形式进行坡面保护。混合料拌和场要远离居民区,控制、防止废气,烟尘污染环境。靠近居民区段严禁夜间施工扰民,工地的废水应净化后方可排放。现场应经常洒水,防止粉尘污染环境。注意早期防护,利用废弃的土石方加宽加高护坡道给野生草木创造生存空间,同时也保证了路基的稳定性。片石拱门和六棱形网格防护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通过花草防护各种颜色不同图案的交相呼应创造出三维网上的绿色走廊。对岩石坡面开挖处栽种植物绿化防护,分阶段,按层次,遵循自内向外花草,灌木、乔木的顺序有规律的种植。

施工时应采取的措施为:

1.加强对施工人员(包括协作队伍)的环保教育,切实提高环保意识。

2.严禁在项目区猎杀野生动物。

3.施工中除必须除去的植被外,应尽量少破坏路线两侧的森林植被,以免造成水土流失。边坡开挖伤及原始草皮时,应在开挖前将草皮切割成块,就近移植到宜草边坡。

4.严格按照设计坡率进行施工,不得随意增大开挖范围,破坏用地范围以外的植被。应注意合理开山炸石,以免对山体稳定造成破坏,导致新的地质病害发生或留下灾害隐患,并充分利用挖石方中的合格片、块石作为砌体工程石料。

5.取土及弃土应按设计指定的场地进行集中取弃,严禁在公路两侧随意取弃;所有弃土场进行弃土作业时,应对土堆进行压实处理。

6.工程交工前,对全线路容(包括边沟外侧一定范围)进行清理整修,尤其应注意边坡坡率的整齐和协调。

7.预制场地及堆料场地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场地清理整治,恢复施工前用地或进行绿化。

5.重视运营阶段的后期管理

在管养阶段适当地补栽、修剪等工作,认真防虫妨害。对公路植被造型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应不断改进公路绿化成果。在维护道路结构的同时,维护和改善绿化美化工程,从而实现环、养、管并重。控制汽车尾气及废弃物的排放,全社会都应负起责任。为创造安逸舒适的行车环境而努力。

结束语:

公路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环保的关系。健全法制体系,加强部门监管,树立生态理念。将环保思想贯穿于公路建设的终始,增加环保投入,开展公路美学探讨,使公路发展和人文科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2] 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3]刘书套. 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上一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 下一篇:大跨双连拱隧道三导洞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