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与探析

时间:2022-07-09 06:58:10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与探析

【摘要】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分析河南省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应该增加支农资金的有效供给,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并加强政策支持来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改革 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在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支持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特别提出了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能否建立一个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缺乏,有效供给不足。由于贷款的高风险性、高成本性和弱补偿性,商业银行在农业贷款中的赢利空间很小,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量撤并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转移投资项目等。特别是已经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已将重心逐步向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转移,向优势行业倾斜。另外,目前的涉农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主体,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经开始基层机构收缩和撤并的改革。而被称为“资金漏斗”的邮政储蓄银行在全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在信贷业务发展初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面相对狭窄,要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并不容易。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极其缓慢,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中的渗透程度与服务范围非常有限。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金融生态环境是指由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个人和企业的失信行为导致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银行一旦诉诸法律,却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讨债十分困难。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投资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风险大,造成了“个人、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从根本上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退出,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曾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村信用社,难以独自扛起支持“三农”的重任。目前,河南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存款数量仅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40%左右,而“支农”贷款数量却占到全省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总量的90%左右。其中,67.4%的农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贷款需求满足率达到84.3%①。然而,仅靠农村信用社这一家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河南农村、农业和农民对金融的需求。一“社”难支“三农”是全省农村金融现状的真实写照。

农村金融服务单一。现行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趋势,单一的农村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网点匮乏。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商业银行网点从乡镇的撤离,农村信用社的网点也日渐减少,农村金融网点的缺乏情况日益严重。由于急须融资的农户往往缺乏必要的担保,以及担保机制的不健全,作为农村金融主要融资渠道的乡镇信用社和银行并不能及时提供农村急需的资金,进而迫使资金融通不得不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进行,这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筹资的效率。三是金融工具及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提供储蓄、抵押类贷款及农村小额信贷等金融品种,抵押、担保、承兑、贴现、承诺、咨询服务、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还很少,已经存在的金融品种往往要求有严格的抵押物,而急须融资的农户往往难以拿出符合条件的抵押物,商业化的运营加上担保机制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品种及工具的单一化。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一些依靠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服务项目,如网上银行等业务几乎空白。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建议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支农资金的有效供给。其一,拓展农村金融机构。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既包括商业金融也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既包括银行也包括保险、证券、期货、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信托等在内的完整体系。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信用社是事实上的主体,但它并非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除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外,还应发展真正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并拓展其他金融机构。一是要发展农村的保险业,特别是政策性保险机构;二是要发展农村地区的证券期货业,特别是发展农村期货市场;三是发展农村的投资基金,特别是农业发展投资基金;四是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公司,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此外,还应发展农村的信托业、金融租赁业等。

其二,拓宽各金融机构的支农融资渠道。完善当前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商业金融为主导,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将对农村资金的“抽血”机制,转化为“输血”机制,引导农村资金回流农村。确定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民间金融发展的方向,逐步填补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的空白。农发行应为农村发展提供政策性的金融业务,强化其支农职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可参与农村重点企业或龙头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中来,把营业网点延伸到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的基地建设中来。允许农村信用社推出新的盈利模式,深化邮政储蓄银行的涉农业务范围,正确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逐步把民间金融引入农村金融供求体系中来。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推进司法机关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二是建立覆盖全部企业、个人的诚信数据库,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四是积极发展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探索“龙头企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担保公司+农户”的“四位一体”经营模式,有效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和保障体系。第一,健全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进出机制,适度降低进出门槛。可适度扩大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合作范围,强化金融服务面积的铺设,避免农村金融网点的萎缩,通过推动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来保证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利润,使相关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获得良性发展。第二,对支农贷款业务,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贫困地区,贷款应强调政府主导机制,发挥政府扶持性的贷款,削弱金融资金的商业化导向;对于贷款年限,可逐渐调整与农业生产周期相一致;适度扩大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及对象,逐步把农村产业链贷款纳入服务体系。第三,强化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及职业道德培养。银行监管部门在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监管机制的同时,应进行配套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对农村金融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及时、持续和有效的培训。第四,建立“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各级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三农”贷款风险基金,农村金融机构在其盈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作为风险基金的一部分,用于不良贷款的核销②。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金融品种及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担保机制,开发授信授权管理机制,完善信用等级评定方法,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注意提供理财及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鼓励投资银行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开发、设计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产品,探讨资本市场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路径③;根据不同地区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分区,对金融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可推广银行卡业务,逐步建立并完善农产品期权期货市场等;对金融市场发育欠缺的地区,建立起风险可控、方便及时的授信机制及担保机制,确保农村金融资源能真正服务于农村。建立起覆盖范围广的汇兑结算网络,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农村金融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来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

政府应当对农村金融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一是要在农村地区继续强化政策性金融的主导地位,并对政策性金融给予财政和税收优惠;二是对其他农村金融给予财政和税收上的优惠;三是对商业银行的涉农金融活动给予财政税收优惠。不仅涉农金融机构有支持“三农”的义务,商业银行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鼓励商业银行向农村提供资金,对其涉农金融活动给予贴息、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优惠。(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本文为2007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新农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问题研究》中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07BJJ015)

注释

①訾红旗:“金融机构大撤退农村患上‘失血症’”,《南方农村报》,2007年1月17日。

②朱文彬,王昊:“浅谈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4月。

③马君实:“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中国金融》,2008年1月,第75~76页。

上一篇: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简析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资金链风险决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