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形象在网络督政中的传播说服

时间:2022-07-09 05:54:40

视觉形象在网络督政中的传播说服

摘要:随着网络论政和网络民主的发展,近年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已经进入督政的重要阶段,而视觉形象在网民督政中的传播说服作用也愈加明显,具体表现为纪实性视觉形象的标记性之于事件的引发曝光,模拟性视觉形象的形象性之于事件的调查分析,艺术性视觉形象的象征性之于事件的感召共鸣。本文试图运用视觉传播理论和案例分析方法对网络督政中的视觉传播说服进行阐释说明。

关键词:视觉形象 网络督政 传播 说服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网民提供新的言论空间,网民开始通过网络表达、参与、监督公共事件,影响民主进程,推进国家决策。特别是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进入我国网络论政的关键时期,即网民不再满足于将网络作为一种舆论发声渠道,而开始主动通过网络进行搜索调查,进入网络监政督腐的强力问政时期。①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不可忽视,即视觉形象在大部分督腐案件的引发曝光、调查分析、感召共鸣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传播说服作用,视觉监督变得越来越重要,福柯所谓“全景敞视”的视觉权力与视觉民主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这里笔者试图立足视觉文化传播视角,以近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督政事件为主要案例,对视觉形象在网民督政中的传播形式和说服作用作以读解。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在普遍经历一个从以语言中心的理性主义文化形态向以形象中心的感性主义“视觉文化”②形态的转型,③进入一种所谓的“图像时代”。而经由形象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就是视觉文化传播。④随着注意力经济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当今各种文化都不遗余力地转化为视觉文化来表达,视觉文化无孔不入地传播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媒体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而网民关注参与公共事件也越来越诉诸视觉形象的方式,网民督政亦是如此。视觉文化与语言文字一样,皆属于符号系统。美国著名哲学家皮尔斯曾将符号分为三类:图像符号、标记符号和象征符号,而保罗・梅萨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比之语言文字符号,视觉形象符号的独特归属是图像符号和标记符号,而象征符号是语言文字和视觉形象的共同属征,但也有差异,即视觉形象符号不具有语言文字符号在象征上的确定所指,即所谓“判断结构的缺乏”。由此得出结论,视觉形象说服的独特优势在于:作为图像符号的形象情感性、作为标记符号的标记真实性,还有作为具有不确定视觉结构的象征符号的意义含蓄性。见图示:

据笔者初步搜索整理,近年网民督政中运用的视觉形象主要有:一、网友发现或拍摄的纪实性照片和视频;二、网友创作的模拟性图片和视频;三、网友创作的寓意性图片和视频。同时,依据梅萨里的理论和笔者初步分析总结,视觉形象在网民督政的传播说服功能主要有:一是纪实视觉形象的标记性之于网络引发曝光的说服作用;二是模拟视觉形象的形象性之于网络调查分析的说服作用;三是寓意视觉形象的象征性之于网络感召共鸣的说服作用。兹作以具体析述。

眼见为实:纪实视觉形象的标记性与网络引发曝光

保罗・梅萨里认为,比之文字和手绘符号信息,经由“自动拍摄”的视觉形象以其真人、真物、真景之“文献特征”在受众心里更能产生一种“的确存在过”的论据作用,此即其所谓“标记性”,这种“标记性”在真实性的说服效果上更具优势。⑤近年很多腐败事件最初是由网民拍摄或发现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并将其上传至网络而曝光引发,这些纪实性照片和视频从质量上看都不算很完美,但一经曝光,便成为网友的舆论焦点,媒体的报道线索,官方的调查案由,具有一种眼见为实的震撼性,此种传播说服效力正源自于纪实性视觉形象的标记性。

这种纪实性视觉形象具体又有三种形式。第一是由拍客拍摄的纪实性照片或视频。如2008年初的“谭静案”,一署名为“读者提供”的拍客在网上上传其所拍摄的一张更接近事发状态的现场照片,于是网友根据照片显示的房屋外墙结构、尸体着力点、肢体外表等多处细节迹象,求证警方“自由坠落”的判案与事实不符,从而使媒体和官方在案情通报上上演了一出“变形记”。第二是网友发现的纪实性照片或视频。如2008年底“领导出国考察门事件”,一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网友将自己偶然在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捡到的某地公务人员出国考察文件一张张扫描并上传,于是裸的巨额费用清单醒目呈现,引起广大网友热议,紧接着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并终致涉案官员停职,这些都见证了纪实性视觉形象的传播说服力量。不过上述这些还是无意而为,第三种纪实形象说服是网友不仅上传图像,而且还特意在图像上作出人为标记,甚至将各种图像进行并置、拼贴,进而引导受众,深化传播说服效果。如2008年底,一些网友因对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会议发言观点不满而发起“人肉搜索”,不久,一名为“保存一百年”的网友将其照片上传,并将其所抽的“九五之尊”天价烟盒以醒目颜色圈点,还配以大号粗体文字说明:“这是什么烟?这是南京卷烟厂出产的顶级‘九五之尊’南京烟!一条就要1500元啊!”一时应者云集,声讨政府有关部门核查,并最终以涉嫌定案。而周久耕照片中桌上的烟盒,烟盒上的两条线以及“南京”二字(包装上有两条线的高档烟只有“九五之尊”)就是“标记性”所在。

当然梅萨里也指出,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多视觉标记也可伪造,于是就可能破坏这种视觉真实。如2007年10月的“华南虎事件”,周正龙就是这样一个视觉欺骗的典型。故确切地说,这些原发并传播于网间的视觉形象只是一种真实触动,其真实性还要经受网络搜索、媒体调查和政府核查才能最终生效。

按图索骥:模拟视觉形象的形象性与网络调查分析

保罗・梅萨里认为,比之语言文字,视觉符号具有模拟现实世界中的视觉外观的形象性。上述第一点谈到的纪实性视觉形象既有“标记性”也有形象性,但这种形象性是一种复制现实的相似性;而形象性并非一定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制,对现实进行模拟的视觉形象,比之文字语言也具有形象性,表现在平面形象中的造型、线条、轮廓、边框、箭头、序号等,视频形象中的替代演员和虚拟场景等视觉影像。梅萨里又指出,形象性可以“引发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物体和地方相关的态度和情感”⑥,受众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填充这些简化图像并产生身临其境的直接情感反应,从而忽略身处一种被动的说服语境,产生更自然的说服效果,故更具有传播的通俗性和大众性。在一些网民督政事件中,由于官方初步调查和宣判结果公众不是很满意,于是激起一部分网友绘制一些图像对嫌疑者或案情进行模拟,将逻辑缜密、术语繁多的专业案情以图像形式加以形象演绎,让网友按图索骥,从而使得原本晦涩的法律知识和复杂案情在网络中得到有效传播和广泛响应,这种说服性就在于模拟性视觉符号的形象性。

运用模拟形象加以专业图解的代表案例是2009年的“邓玉娇案”。“邓玉娇案”案发不久,巴东县公安局在互联网上连续三次通报案情调查结果,前后矛盾,且隐去很多实情,并于第三次以“故意杀人”定罪,这个结论让民众极为不满,于是一名为“10号接待员”的网友通过手绘将三次通告图解化,从中对比发现问题出入,并根据法律知识、尸检报告以及刀伤部位和血迹方位图解邓玉娇自卫过程,推断其杀人属于正当防卫。这些图解主要以铅笔草图辅以蓝色文字并以序号和箭头系列排列,演示得既通俗形象又不失逻辑。此帖贴出后立即被各大论坛网站转载,并获得上千点击率和上百条评论,诸多网友在这些图解提示中发挥想象判断,设身处地替邓玉娇分析案情,并发出强烈的声讨呼声。此外,邓玉娇案中,有网友还模拟想象中的案发场景,将案件最核心处作以模拟拍摄并上传网络,如激动网《阿娇杀淫官》视频将邓贵大一次又一次按倒邓玉娇逼良为娼的场景模拟演绎,这种影像视频很短,且拍摄质量亦有待提高,但网友能将案件最受争议最令人发指的地方加以表现,既表达了上传者自身的愤怒与同情,也召唤着邓玉娇案能引起更多关注。

显而易见:寓意视觉形象的象征性与网络感召共鸣

保罗・梅萨里认为,除了标记性、形象性带来的视觉真实性可以引起关注之外,采用违背现实的“视觉变形”也是吸引受众注意的一个有效手段,形象的变形、对真实的扭曲可以给受众以震撼,能引导受众去观看。⑦但梅萨里指出,“视觉变形”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借助受众比较熟悉的形象,否则就不会引起注意和共鸣。同时徒有“视觉变形”是单薄的,“视觉变形”必须与深层意蕴结合产生意义的象征。象征是指形式之下要有实质内容指向,这种关联不是逻辑因果上的,而是文化习俗上的。“视觉变形”与实质精神结合得圆融与否,既可见出制作水平的高低,更能决定说服效果的好坏和情感感召的强烈与否。

网络督政事件中的“视觉变形”主要是将传统媒体图像、影像加以改编,如早期的一些恶搞“视觉变形”,2007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一网友将自由女神像PS成钉子户男户主形象以表达必胜信心,醒目传神;同年“华南虎事件”,由胡戈制作精选出的视频《恶搞周正龙》,将貌似周正龙的人物形象作为佳能相机的广告代言人讽刺弄虚作假,风趣诙谐。而到了“邓玉娇案”,网民这种“视觉变形”版本更多,据笔者初步搜索,与邓玉娇相关的此类视频有20多种,且已由早期以负面人物为主角的“恶搞”转变为以正面人物邓玉娇为画面主角配以传统媒体音乐,再作以歌词上的变化的“善搞”形式。其中点击率最高、反响最强烈的视频制作《大海版》就是“视觉变形”与视觉象征的完美演绎。

结语

权力的眼光无处不在,而视觉形象在标记性、形象性、象征性上的传播说服优势,使其在网络督政的引发曝光、分析调查及感召共鸣中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下我国视觉监督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表现形式不多,制作技术不高,尚存一些功利倾向,而实际上视觉形象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透视度等直接决定着形象的自然性与真实性,而外观形式的精美度、内在意蕴的深刻度以及二者的融合度也直接决定了形象的象征性与渲染性。相信随着网民的网络素养(包括运用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视觉民主化趋势的推进(更多图片和视频共享网站的自由),网民将会以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参与到网络督政中来。(项目名称:东华大学中央高校项目“网络传播与中国社会政治民主进程研究”,项目号:10D11004)

注 释:

①参见《网络反腐:嬗变2009》,来源:新华网 网易新闻2009/12/23

②参见贝拉・巴拉兹[匈]著,何力译:《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见于《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④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现代传播》,2002(3)。

⑤⑥⑦保罗・梅萨里著[美],王波译:《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第17页,第7页。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编校:郑 艳

上一篇:跨文化广告所折射的文化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 下一篇:从“主体间性”视角论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