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是子女必须在家侍奉父母的意思吗?

时间:2022-07-09 02:25:56

“父母在,不远游”是子女必须在家侍奉父母的意思吗?

“父母在,不远游”出自《论语・里仁》,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儒学先贤要求子女陪在父母身边的告诫,并借此斥责儿女常年出门在外留下空巢老人是不孝的。然而,引用者往往忽视了这六个字后面的“游必有方”这一重要补充,从而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注释】

①游:出行,此处应译为求学、做官。

②方:地区、区域。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去太远的地方求学、做官,如果远游,一定要有(确切的)去处。”

要正确把握孔子的话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全面理解“不远游”和“游必有方”两层含义,不可偏废;其次,分析这句训诫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从当今的社会环境出发与时俱进地加以学习。

“不远游”和“游必有方”是统一的整体。如果片面强调“不远游”,就会以为孔子的所谓孝道是必须守在家中父母身边,不允许子女出远门去求学、做官,这是对圣人本意的误读。结合“游必有方”可以发现,孔子的出发点是体谅父母对子女的思念、牵挂之情。晚辈或者常伴身侧或者告知音讯,其目的都不过是不使父母过分忧思,而不是禁锢子女的脚步。民间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说法,儒家也讲究“修齐平治”的人生追求,视“兼济天下”为达者境界,孔子又怎能一味地强调“不远游”呢?其本意不是反对出行,而是要有必要的理由并且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以免父母担心。

本句警训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春秋时代,信息和交通极不发达,各方面技术水平较低,社会环境也更为恶劣。一方面,子女出行往往就是数月甚至数年音讯全无,甚至客死他乡犹未可知;另一方面,家中一旦发生变故,如灾荒、病危等,难以迅速将消息传达出去,外出者更难及时作出回应,空余事后悔恨。因此,“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对当时子女尽孝、家庭稳定、社会和谐有着积极意义。反观21世纪,远隔重洋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视频通话,各种交通工具消解着物理距离对人们活动的影响,“远游”的概念确实与两千年前相比发生了重要变化。当今,不仅子女往往追求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父母也鼓励、支持子女到更优越的环境中开创新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不能拘泥于古训的教条,另一方面,“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并没有完全过时,孝顺与远游的矛盾仍然存在着。作为子女,首先应该考量自身出行的必要性与父母的实际情况,如果父母年迈、患病则尽量常伴身侧;其次,如果远行要跟家中保持联系,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更要注意与父母感情上的沟通和精神上的支持。唯此,方不负孝道。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并不是将子女约束在父母的身边,也不仅仅是对某一种行动的要求,无论古今,爱与体谅即孝、即仁。

传主简介

范成大,南宋诗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28岁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曾经出使金朝,面对强敌,能够慷慨激昂,保全气节,尤为人所敬佩。晚年隐居于故乡石湖,1193年去世,谥号为文穆。在诗歌创作上,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自成一家,尤其善于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代表作是《四时田园杂兴》。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上一篇:创新教学理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基于赔付期望的财产保险业产出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