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语文复习效益

时间:2022-07-08 10:25:05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语文复习效益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专家名师的通识培训和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情得到激发,潜能得到释放,活力得到展现,课堂效益不断提高。

但笔者在新课改调研中发现,由于这样那样的一些原因,新课程理念在毕业年级课堂教学中推进遇到了瓶颈,特别是部分学校高三复习课课堂教学(这也绝不是个案),可以说成为新课改的“盲区”。道理很简单,因为高三时间紧,课堂教学容量密、强度高、速度快,很多老师为了追进度,赶任务,不由自主地采用了自己更容易把握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师主讲,生主听;师主考,生主练;师苦教,生苦学。教师千辛万苦备课,搜集资料,认真讲课,生怕哪个知识点、考点没讲到,一节课讲到底,总觉着时间不够,经常是下课了总感到还没讲完;学生精心复习,认真做题,努力听讲,担心老师强调的哪个要点没记住,一节课听下来,却总觉着内容不少,收获不大,总感到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课堂效率十分低下。究其原因,教师讲的都是一些共性知识或自以为重点的内容,但不一定符合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和实际,加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低,感兴趣的内容少,所以出现教师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的结局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在容量密、强度高、速度快的高三复习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更新观念,创新复习课模式,提高复习课效益,坚决贯彻落实“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主导组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尤其是以学生积累感悟、体验实践为主的语文学科,更要在复习课中减少教师的讲解和练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具体思路是:在语文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扎扎实实地积累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写作实践;切切实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潜能,提升考试成绩,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轮复习:让学生读考纲,明方向,找规律,树信心。

第一轮复习往往就在师生刚刚匆忙地赶完课本内容后进行,如果立即进入课本基础知识复习,缺乏缓冲,学生难免产生审美疲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方向,复习就会显得盲目,效率低下。所以,第一轮复习课语文教师最好带领学生结合高考题共同钻研《课标》和《考纲》。

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要依据近年来的考题解读《课标》,重点是让学生明确《课标》中的“目标任务”是什么,是如何在考题中考察的,该如何思考和解答,解答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接下来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依据《考纲》上的“题型示例”和上一年的考题,让学生自己解读《考纲》,自己体味老师讲解的内容,把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因为《考纲》的“考点、目标”比《课标》更具体明确,加上有前面教师对《课标》的解读示范,所以,学生做起这件事来并不难。在学生解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考纲》中的‘考点、目标’是如何在考题中考察的?该如何思考和解答?解答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规律和方法?今后各个板块的复习重点和策略是什么?”展开讨论,先在小组内人人发言,形成小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组织把各组讨论结果在班级交流,最后教师指导语文课代表整理归纳讨论结果,形成“语文复习课小指南”,最好人手一册。

这一轮复习,关键就是要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白语文各个板块考什么?如何考?如何答?如何复习?增强学生后期复习的主动性、参与性、针对性,树立必胜的信心,为随后的复习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轮复习课:让学生夯基础,多积累,寻方法,重实践。

这一部分是复习的主体,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分成三个板块采用不同办法进行复习。

第一板块:夯实基础,回归课本,强化积累,注重应用。这一部分主要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等语文基础知识。这一部分知识主要是让学生识记、积累,所以教师没有必要多讲,语文教师首先设计出学生每节课的复习内容、时间安排和目标要求。然后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回归课本,比如:字词复习可重点关注教材第二册附录《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标点符号用法复习可结合教材第二册附录《标点符号用法》;诗歌鉴赏复习可发挥第一册第一单元知识短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第五册第五单元知识短文《唐诗简介》的作用;现代文大阅读复习可借鉴第三册第三单元知识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的相关知识;文言文复习要好好研读第一册第六单元《文言实词的特点》、第二册第六单元《怎样学习文言虚词》、第三册第五单元《词类活用》、第六单元《文言常用句式》等四篇知识短文,掌握文言学习的相关知识;并借助相关资料,比如:《课标》附录里的《常见文言词》和《古诗文诵读篇目》;以及《成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等不断夯实基础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学生主要采用个性化自主复习方式,哪儿不行补哪儿,每个小知识点所用时间由学生自己分配掌握,教师宏观把握,在课堂上主要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提醒学生在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还要根据前面《考纲》解读的经验,重视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达到学以致用。最后,教师设计出1-2套基础知识检测题,让学生针对检测题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完善提高。

其中,对于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在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组内互相检查更正验收,特别是错别字,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易错易忘名句集”,有空就拿出来加强记忆。通过学生互查验收这种形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背诵激情,使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板块:关注阅读,重视感悟,探寻方法,形成能力。现代文阅读是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因为现代文阅读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理性思考的过程,需要强化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筛选整合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还要有语境意识。而这些能力、意识,有时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不是靠教师讲一些阅读技巧和经验就能提高的,更要靠学生自己领会感悟,积淀养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加强阅读体验。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教师在点拨引导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选择报刊杂志上自己最感兴趣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各5―10篇精读,并按教师要求写出读书笔记,这一步的目的是集中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教师的“读书要求”要具体、可操作,渗透考点。比如:让学生在阅读中尽量出声朗读,训练语感,并针对不同的文体,明确提示让学生在阅读中“勾画什么?关注什么?记录什么?感悟什么?思考什么?提问什么?拓展什么?等。”可以说,教师“读书要求”设计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阅读任务完成后,让每位学生拿出每一类文章中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和读书笔记先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学习,然后每组选出1-2篇在班级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学习、评价和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评鉴赏水平。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根据不同文体设计好“阅读要求”,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好学生的交流讨论就行了,一切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步,每位学生每一类文章拿出一篇自己最喜欢、感触最深的文章,根据前面《考纲》解读的经验,自己设计考题,自己解答。学生任务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的重点要阐释清楚以下问题:“选文的目的是什么?试题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体现哪个考点)?如何思考和解答?(主要是强化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筛选整合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还要有语境意识等)应注意什么问题?等。小组内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互相学习。然后每组选出1-2人在班级交流,阐释清楚以上问题,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整体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根据不同文体设计好任务要求,组织好学生的交流讨论就行了,一切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体验。

第三步,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在以上两个环节中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不同文体文章的一些阅读体会和方法。仍然采用先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的办法,最后教师指导语文课代表整理归纳这些体会和方法,形成“阅读方法小荟萃”,供其他学生借鉴和参考。这个过程,教师只需要发挥组织指导作用就够了,仍由学生唱主角。

第三板块:研讨写作,开阔视野,激发激情,强调实践。

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占分比例很大,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因而也是复习的一个重点。叶圣陶说过:“写作等技能,不能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宜空讲知识。”鲁迅也说过:“把写作当做‘技术活儿’结果是‘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要多看和多练。”从两位大教育家的话中不难看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写作技巧和知识,关键在于学生的文化积淀和写作实践,要多看和多练。因而在作文复习中,语文教师仍然扮演引导和组织的角色,把写作训练的主体还给学生。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教师给出“××省2011―2012年××方面十大焦点新闻,中国(世界)2011―2012年××方面十大焦点新闻”等话题,让学生分组分头寻找材料,也可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每个同学拥有材料不少于15个,阅读材料后,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10个左右的材料,针对一篇或一组材料写出10篇左右的片段作文,谈自己感触最深的,或评论,或感慨,或叙事,只要言之有理,有感而发,表述清楚就行,字数控制在400字左右。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互改互评,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开阔眼界、激发创作激情,加强写作实践的目的。

第二步,在教师对作文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等方面做适当辅导和点拨的基础上,学生选取片段作文中最满意的3―5篇,精心创作,写成完整作文,在小组内交流互评,由同学们依据《考纲》的评分标准以及自己的经验给出修改意见,自己修改。

第三步,每位学生拿出修改后的1―2篇作文在全班交流,由教师和其他学生给出进一步的评价,再次修改后交给教师,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整理成《学生习作集》,一方面展示学生作文,互相学习,另一方面,树立学生的自信。

这个过程,学生始终在写作的研讨和实践之中,写作能力会不知不觉得到提升,而教师就起到点拨组织的引导作用。

第三轮复习课:让学生精练习,找问题,提能力,升成绩。

在明确考试方向、夯实基础与板块复习后,就进入知识的整合和应用的全真模拟阶段。鉴于语文成绩并不是靠多做几套题就能提高的特点,教师在选择模拟题时,应着力于少而精,而不是“题海战术”,让学生陷入无谓的消耗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3-5套题就可以了,关键是题的设计要质量高,针对性好,目的性强,覆盖面广,考点难易、梯度搭配合理,这是对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和功力以及语文备课组集体智慧的巨大考验,也是语文教师在复习课中要起的重要作用之一。

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按照高考的标准去严格要求,尽量达到全真模拟,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应轻视结果,重视过程,做到精评,重点放在让学生自评,写出“考后反思”,反思内容是寻找问题,明确改进的措施和方向。教师应在每次模拟结束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改进和提高。这个过程是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主体。

经过几轮的精练、精评和精思后,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知识运用和应试能力会越来越高;疑惑会越来越少,考试成绩和信心会越来越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三轮复习结束后,最好留上一段时间让学生对整个复习过程再进行一次反思和回味,进一步整合完善知识体系,教师组织好师生互动和答疑解惑的工作就行了。

高三复习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所以,科任教师要积极坚决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教师和学生,达到“师巧引,生乐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良好境界,不断提高复习课效益。

(李毅 陕西省商洛市教研室 726000)

上一篇:在教材中找“米” 下一篇:贾母与刘姥姥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