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诗歌鉴赏该怎么教

时间:2022-07-15 07:33:59

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诗歌鉴赏该怎么教

近日听了某校高一年级一节公开课,讲授的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送友人》,下面先简介这位老师的授课流程。

首先以送别诗的悲凉特点导入本节课,然后老师说:“下面进入下一个议题:分析首联是如何写景的。”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答案,在我们看来这几位同学的答案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老师在大部分同学的板书上都打了“红叉叉”,他让同学们反思答案为何不对,结果班上同学很茫然,老师接着提醒说:“我们以前讲过写景的方法,一共是六点。大家对照这六点再写答案。”同学们又忙着重写答案,再次请同学板书,老师发现这次的新答案要点很多,似乎符合他以前讲过的六点写景方法,于是满意地打上“红勾”。评点完后,老师提了个问题:“首联中白水绕东城,白水为什么不写成清水?”并让大家思考,学生们和听课的老师都很痛苦地思考着,我们发现,竟有好多同学写了答案,老师刚想评点,下课铃响了,这节课到此终结。

听完课后,笔者久久沉思。一首很美的小诗,为什么要割裂成几个问题来讨论?为什么要让学生按照老师的理论套路来作答?课堂的诵读感悟哪儿去了?“白水”好还是“清水”好,这个问题有何意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以上仅仅是这节课显现出的问题,思绪再深些,环顾目前高中古诗鉴赏教学,耳闻目睹诸多怪现象,而这些现象并不是哪个教师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普遍的做法:古诗可教可不教,老师划几条名句让学生背背即可;在基础年级一开始就总结很多答题规律,或者条条框框让学生背;要按照某些理论套路去鉴赏古诗;轻视诵读感悟;教学习题化而非艺术化;答案标准化而非开放性思维;“阴题”“怪题”较多,让人无法思考无从下手等等。还回到上文说的话:如此之美的一首小诗,这样教美在何处,坐在下面你愿意听吗?那些学生很乐意学吗?

笔者觉得诗歌鉴赏教学一要注意诵读,二要突出重点,三要拓展思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多次提到要重视古诗(文)的诵读:“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不诵读,如何体会“风神初振”?如何体会“声律风骨”?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单靠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恐怕体会是不深的。诗歌的语言和人物的感情绝不是通过做练习题能体会得到的,所以“以练代教”不是好方法,它会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降低学生的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而诗歌本身的音乐美也必须在诵读中才能体会。课堂上诵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整体感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几位同学交换诵读,带着问题诵读,老师也可以示范朗读,有条件的还可以找一些名家诵读音频视频播放,当然,有些课堂上存在一种“伪诵读”现象,来人听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一遍作品,做给人看,这种无目的的诵读花架子是要不得的。

一节课课堂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不同的诗歌风格差异会很大,不同的诗人因个性特点的差异也会带来作品之间的差异,即便同一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不尽相同,至于诗作本身鉴赏要点也会相当多,我们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不能用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目标来教学,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化繁为简,突出诗歌的重点进行鉴赏研究,不必面面俱到,笔者就拿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这一模块来举例。这一模块选取了李白的四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重点可以落在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上,让学生体会夸张,想象联想的写法;《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可以从内容上研究诗人是如何写“独”的;《送友人》重点可以放在探讨“以景结情”写法的好处上;《将进酒》则可以是理清诗人情感的变化。长诗可以短教,短诗也可以长教,甚至可以将几首作品合并教学,如可以从“酒文化”这一角度鉴赏《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和《将进酒》,也可以从体会豪放飘逸这一角度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总之,教学重点要突出,不要繁杂无序,上课思路要清晰了然。

优秀作品总是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姿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学习)评价的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鉴赏活动应该是精彩纷呈不拘一格的,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期待,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许多鉴赏术语或者编织一个类似标准答案的箩筐,“引导”学生钻进去。我们万万不能让学生背“模式”,即便学生记住了“模式”,考试时候就真的能运用自如?“模式”是机械化的,语文教学不是机械的,而是行云流水般的“活”的,学生本来有开阔的思维,却渐渐变得僵化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心中可以设定一个范围,学生的思维结果在这个范围之内即可,不必太精细,试想,原本众多的思想变成一种固定的思想,还要我们去鉴赏干什么呢?课堂的亮点有时候恰恰在思维的冲突交锋中显现,而学生对诗歌的准确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渐渐上升的过程,很多人重视理性,却忘记感性是理性的基础。我们要让学生从字的感性入手,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诗人对话,和诗作对话,和同学对话,和老师对话,渐渐积累总结鉴赏方法,从感性到理性,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仅仅是从宏观上探讨了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我们的教学需要返璞归真,不折腾,理清教学思路,重视诵读,多让学生思考和总结规律,愉快地学习古代诗歌,时间长了,学生古诗鉴赏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顾毅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226561)

上一篇:文学教学中呼唤教师价值引领的回归 下一篇:有序、有趣、自主:文言文教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