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文水平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08 06:12:24

浅析中文水平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

【摘要】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涌入中国,这对中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国外留学生来讲,在不同的文化与行为习惯的差异中生活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混杂着新鲜感与困难的经历。根据沃德和Danckwortt的跨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适应由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组成,它们共同影响着个人的适应力和幸福感。在个人因素里,语言水平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一直很模糊。本文通过对上海交大各国来华留学生的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探讨了中文水平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力,同时分析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有针对性地总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培养与提升,望有助于中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文水平

留学生经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习俗,期间往往容易产生一系列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那么,中文水平的高低是否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起到决定性作用?影响有多大?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留学生的当地语言能力与其跨文化适应力成正比,即留学生若是能比其他人更好地掌握当地语言,那么其跨文化适应能力也自然要比其他人更好。但实际上,影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有很多,语言水平是否占主导作用并不得知。“一个学生不能适应所留学国家的生活,就意味着家庭和国家投资的失败”①。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工作意义重大,关乎学生个体发展、学校管理水平乃至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

一、跨文化适应理论

1、跨文化适应的含义

“跨文化适应”一词,严格说来是一种舶来品。英语通常表达为“(cross)cultural adaptation”、“(cross)cultural adjustment”、“acculturation”及“interculturation”,中文译为“跨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文化变迁”以及“涵化”。

“文化适应”与“跨文化适应”都是指个体在文化情境发生变化时进行的心理与行为上的调整,多针对短期与较为浅层的调整②。两词看似意义相近,但实际上文化适应主要将重点放在文化本身上,而跨文化适应则更加强调由于跨越了原有文化而造成的适应问题。

2、理论综述

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经典理论大多出自国外著作与文献。早期来看,有以文化适应的阶段假说为特征的理论模型,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贝格提出的“文化冲击”、加瑟的“文化疲劳”、利兹格德的U型曲线假设等。之后有加拿大学者贝瑞的“跨文化适应”模型、新西兰学者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和德国学者Danckwortt的“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这些经典理论对文化适应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③

Danckwortt的“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主要研究留学生在异文化环境下的适应问题。该理论认为,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客观环境,学生主观需求,学生个人适应能力、素质和外界给予的帮助。其中,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适应的过程和程度。④来华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则是语言能力的一种表现。

从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来看,文化适应既受到个体方面的影响也受到群体方面的影响,涉及到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共同的变化。⑤当社会行为者处于文化接触和文化迁移情境时,其会在情绪、行为、认知三个层面做出相应反应。

目前,学术界更加认同沃德及Danck- wortt的观点。跨文化适应由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组成,心理适应即跨文化接触者获得的心理幸福感和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指的是跨文化接触者获得的适合新文化的知识与技能。⑥由于留学生身兼“跨文化者”与“学生”两种身份,因而本文选取了三个层面: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学术适应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进行分析。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为了具体分析中文水平对来华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方式,结合留学生的学习进修和校园生活情况,从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三个方面对来华留学生中文水平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与解决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被访留学生分别来自法国、瑞典、瑞士、韩国、美国、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男女数量趋同,文理兼有。访谈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层次,被访人的留学生活与社交、对中国的印象和态度、中文水平以及对待中文学习的态度,其中也包括其性格、习惯、爱好、求学经历、中国印象等,并着重围绕中文水平高低以及对学习中文的态度和观点进行讨论。补充问卷分中英文两个版本,共十五道题,是对访谈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中英文的问卷选择也可作为判断留学生对中文的熟练程度和态度的参考之一。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语言水平并不绝对影响留学生个人的心理适应,不构成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主导因素

适应是一种多维度和多层面的现象,来华留学生的中文水平高低并不完全影响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及学术适应三个层面的强弱。从访谈结果来看,在居住和学习于高校环境的前提下,来华留学生的中文水平主要影响的是个人的学术适应能力,其次较为影响社会文化适应,而心理适应上并未受到过大影响。

所有被访者,无论中文好坏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长短,都认为自己大体上能适应目前的生活并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表示满意。他们认为,如果心理上认可和接受现在的生活,那么即使中文不好、不会中文,也不会消极影响到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固然,中文水平不好甚至不会说中文会使学校生活与学术研究过程变得不便或困难,但并不能一概而论地称留学生没法适应来华生活。所以,“语言水平好,适应能力就好”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语言水平高的学生比语言水平低的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留学生活,所有被访留学生一致认为学习中文很重要,中文越好,生活上适应得更快。

2、短期来看,语言水平是个人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长期来看,个人性格对跨文化适应力的影响更大

从访谈结果来看,语言水平和性格心态是最为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而这两者的影响力强弱关系主要以来华时间长短为判断标准。访谈结果表明,短时期里语言水平是跨文化适应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长期来看,个人性格和心态对跨文化适应力的影响力更大。

受访人员一致表示,初来中国的前几个月很不适应,过得比较落寞,学习上也很难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但在长期的生活中,自身开朗的性格和积极的心态让他们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由此中文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转而开始适应并喜欢上了中国生活。

3、个人性格与周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来华留学生中文学习的态度和欲望

访谈结果显示,性格外向、喜爱社交的留学生中文水平都比较好,且这类人群大多处于30岁以下年龄段,主修文科,活动范围较广;而中文水平很差甚至不会说中文的同学大都性格沉稳、偏内向、朋友较少,这类人群大多主修理科专业,活动范围较窄。

四、来华留学生的中文环境建设建议

1、大力开展中国文化普及活动

留学生一致表示并不十分了解中国及其文化,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和感受,希望能有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普及活动或是节日庆祝,让他们能置身于中国文化氛围中。对此,学校可以积极发动学生会与相关社团组织,联合留学生会,根据留学生们对中国的印象和了解程度,定期合办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介绍普及中国的文化、历史、民俗节日等等。

另外,学校在文体活动安排上确实太过疏忽留学生的参与和态度。学校的活动虽众多,但大多是中国学生参与,并处于一种分散小团体状态,这并不利于社团和活动的开展。学校可以充分发动相关社团组织与留学生会共同主办一些中国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大力鼓励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们积极投入到中外学生交流活动中,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的解说翻译与交流。

2、改革留学生管理方式,实行“趋同”管理

受访留学生们喜欢与楼里的其他国家的朋友们集群活动,以此帮助自己更快适应,但这其实并不利于他们的跨文化适应。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仍然沿袭过去的管理思路,侧重于为来华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舒适的生活服务设施,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但这种特殊关照却使留学生与中国大学学生隔离。表现最明显的地方便是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宿舍分开。⑦学校可以尝试实行宿舍的“趋同管理”模式,即无差别对待外国学生,让他们和中国学生住在一起,感受中国学生的大学生活,或也可以效仿国外的“homestay(住家)”项目,让留学生在中国人家里住,增进了解。

3、增强社会支持,建立跨文化心理咨询和语言支持体系

学校应平等对待中国学生与来华留学生,包括其心理状况与学习生活。学校可以以留学生办公室为基础建立跨文化心理咨询和语言支持体系,定期对留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职业引导规划等项目,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并给予足够人文关怀和支持。

结语

中国的大国形象已日渐深入人心,也逐步被国际人士接受。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与生活经历既是中国开放环境的体现,也是宣传打造国家形象的切入点之一。事实上,留学生教育要想在中文水平上有更进一步的激励,还应在留学生的个人心理、性格、习惯上多加关注,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影响着留学生对中文学习甚至对中国的态度。总体来看,中国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还处于大有可为的阶段,还需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改善与补充。

参考文献

①陈慧,《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704-780

②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③④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⑤Ward, C. Bochner, S,&Furnham, A.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 (second) [M]. Philadelphia: Routledge,2001:270-275

⑥Searle, W,&Ward, C. The 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14:449-460

⑦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作者单位: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创设情境,打造高效品德课堂 下一篇:浅析游戏对独二代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的价值及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