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常识法试析苏格拉底弃生就亡的原因

时间:2022-07-08 03:44:59

以生活常识法试析苏格拉底弃生就亡的原因

寒假期间笔者拜读张庆海教授的著作《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获益匪浅。该书第四章《史学理论在中学的应用方法》中的第三节着重介绍“生活常识法”。书中的“人类不论个人或群体都会出现盲目和莽撞的行为,有些行为简直不可理喻——他们的行为对自己没有好处。凡遇到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就必须小心谨慎,因为人类集体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本身就不正常,其背后一定有非同寻常的原因推动着人们从事违反生活逻辑的事情”。①这段话着实给笔者带来较大的冲击。

在初步了解常识法之后,我开始尝试以该种方法思考、分析某些历史事件,譬如中学历史课堂中经常讲到的“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以传授知识为生,是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公元前399年,雅典陪审法庭以“毒害雅典青年,不信仰城邦的神和发明新神”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随后,苏格拉底放弃弟子为他安排的逃生机会而凛然就死。

笔者对苏格拉底在有机会逃狱保住生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选择服毒自杀的结局,倍感困惑。如果按照张庆海教授所说的人类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本身就不正常,其背后一定有非同寻常的原因推动着人们从事违反生活逻辑的事情。”那么苏格拉底放弃学生为他安排的逃生机会而凛然就死的举动确实是违反生活逻辑,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笔者开始查阅资料,发现“苏格拉底之死”事件,即便年代久远,仍引起较多学者的注意,纷纷开展研究。但学者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集中在苏格拉底的死能否证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多数人的暴政这一方面。早期学者确实认为苏格拉底之死证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多数人的暴政。学者根据柏拉图和色诺芬为苏格拉底所作的辩护,围绕苏格拉底被控的两种罪名,力图加以澄清,并指责雅典的民主制度,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暴政的结果。19世纪以来,随着资料的挖掘,原先的观点遭到质疑。学者普遍接受另一种观点,即苏格拉底的死因由其本身的偏见造成,雅典政治是民主的,不应加以责怪。格罗特在《希腊史》中,赞扬了雅典的民主制度,并指出希腊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政治自由。针对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格罗特认为雅典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道德上均较过去大有进步,他们长时期容忍苏格拉底对民主政治的蔑视,足以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自由。美国新闻从事者斯东出版了《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书中提出苏格拉底就“人类社会群体的性质、什么是知识与美德、个人与政治的关系”这三方面的问题与雅典同胞存在分歧与矛盾,且在审判的过程中故意激怒陪审团,这些促成其被判死刑的结果,故苏格拉底的死不能责怪雅典民主政治。

目前,苏格拉底之死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关系,学者们以理据争,各执己见,没有一个趋向于统一的观点。显而易见,学者们的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关系上,无法消除笔者心中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苏格拉底放弃求生的机会,而坦然接受死亡呢?

笔者进一步开展查阅相关资料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惊奇地发现,苏格拉底有意寻死,即被判死刑的这个结果是他自己所期望的。下面将从苏格拉底在审判前、审判过程中、审判后这三个阶段的言行举止分析苏格拉底有意选择被判决死亡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审判前。苏格拉底自称神派来的一只马虻,刺激雅典这匹日益疲惫的马匹是神赋予他的庄严使命。他自称一无所知,然后四处诘问那些自以为知之甚多的人,使雅典的头面人物显得像无知的傻瓜。苏格拉底一而再再而三地否认他是位教师。他以驳倒他碰到的每一个自称是教师的人为乐。他们越有名,他见到他们狼狈就越高兴。②对于希腊人而言,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当着别人的面受到斥责都是使人感到屈辱的事情。毕达哥拉斯的一个学生,有一次,老师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他讲话有些严厉,于是他跑开后就上吊自杀了。从此以后除了鼓励的话之外,他再也没有当着第三个人对学生说什么话。③被嘲笑过的人并不是个个都像那位学生一样采取激进的方式摆脱屈辱甚至是报复曾嘲笑过他们的人,但他们的心中对苏格拉底却积累了不少的怨恨。当苏格拉底在大众当中巡游,他具有讽刺性的说话方式注定会使人们用拳打脚踢和揪住头发加以回答。④由此,苏格拉底在无形中树立了不少敌人。这里并不是为了说明苏格拉底因树敌过多而被,而是为了强调苏格拉底生平的一些言行举止伤害了部分公民,使他们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格拉底的审判结果。

审判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过程符合法律程序,有原告,有陪审团,苏格拉底还享有法律所赋予的辩护权利,最后陪审团以多数判处有罪。一开始,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支持者对他的最终命运并不操心,因为无论是雅典城还是法庭,真正想置苏格拉底于死地的人并不多,毕竟谁也不想背上杀贤的罪名。更何况,陪审团的500名法官中,相当部分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朋友、支持者或同情者。苏格拉底的学生已经为他写好辩护词,只要他在法庭上照本宣科读一遍,被宣告无罪的几率就非常大。可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他把法庭当成了自己的演讲场,树敌于众。

在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不假思索地表现他的自满情绪,他向他的法官们发问:‘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这么长时间地追随我?他们喜欢听我向别人发问,那些人自认为聪明,但实际并非如此,因此这非常有趣。’⑤”毫无疑问,苏格拉底这番话伤害了那些曾经追随过他的人,这无疑增加了判他有罪的票数。

最致命的是,苏格拉底一再激怒陪审团。苏格拉底本可轻易争取无罪释放,他却故意树敌于陪审团。他先是继续挑衅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贤明的人,在第一轮判决被判有罪后,又开玩笑式地建议对他的处罚是宣布他是公民英雄,⑥致使陪审团在最后判其死刑。

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可见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事外,特别是其一再激怒陪审团的举止,更显得他有求死的意念。

审判后。苏格拉底被法庭判处死刑,他本可以越狱逃跑,却放弃这样的机会,接受死亡。在多数人视死亡为一件恐怖的事情时,他却把死亡看成是一件好事,视死如归。苏格拉底选择死亡的做法超出常人的见识,但符合希腊人的行为方式。希腊人的行为方式说明,与今天的情形不同的是,与语言上的诋毁相比,身体上的攻击倒显得更加可以容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力量和野蛮的行为上被证明不如他人并不能决定他的价值和声望。⑦以死亡为代价换得法庭上的畅所欲言,对苏格拉底而言,是最好不过的。在他看来,选择死亡并不是弱者的表现,相反,这一举动更能为他增添荣誉与声望。

从苏格拉底在审判前、审判过程中、审判后这三个阶段的言行举止来看,笔者认为,苏格拉底有意选择以被判决死亡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逃狱获得生命,在世人看来,是最好的结局,然而这却不是苏格拉底想要的归宿。苏格拉底最后的追求是通过这场审判,通过执行死亡的判决结束自己的生命。

苏格拉底选择死亡的原因、目的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是为了弘扬学说,还是嘲讽所谓雅典城邦民主模式的虚伪?⑧董乐山在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的译序介绍斯东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的原因的解释:“苏格拉底有权瞧不起方面的法庭,有权宁死也不援引雅典所信奉的言论自由原则,因为引用这个原则就是背叛他自己反民主的立场。他如果辩护获胜,这也不是他们的胜利,而是他所蔑视的民主原则的胜利。无罪开释只会证明雅典才是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可说是杀身成仁,他不愧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且使信奉倍多女神和阿戈拉奥斯神的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神和原则: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如果这是他的目的,苏格拉底显然达到了他的目的。”⑨

苏格拉底选择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是笔者心中产生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我们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以很难得知他选择死亡的真正原因。即使有答案,那也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注释:

①张庆海.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长春出版社,2012:112.

②斯东著,董乐山,译.苏格拉底的审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73.

③普鲁塔克.论奉承者.转引自雅各布·布克哈特,著.王大庆,译.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0.

④狄奥格尼斯·拉尔提乌斯,2.21,转引自雅各布·布克哈特,著.王大庆,译.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0.

⑤柏拉图.申辩篇.转引自雅各布·布克哈特,著.王大庆,译.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0.

⑥斯东著,董乐山,译.苏格拉底的审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9.

⑦雅各布·布克哈特,著.王大庆,译.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1.

⑧黄鸣鹤.苏格拉底审判之谜.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06(4).

⑨斯东,著.董乐山,译.苏格拉底的审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0.

上一篇:初中英语阅读激趣三法 下一篇:规范校园贴吧,净化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