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财物能否作为侵占罪的对象

时间:2022-07-08 02:53:51

非法财物能否作为侵占罪的对象

【摘要】侵占罪是一种古老的罪名,我国关于侵占罪从立法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备的过程,但直至1997年修订刑法时,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增加侵占罪。对于侵占罪犯罪对象,学术界有诸多观点理论。而对于非法财物能否作为侵占罪的对象的问题,不少学者笼统论述不加区分,文章在区分非法财物的基础上,论述非法财物在不同情形下的具体认定。

【关键词】侵占罪;非法财物;违禁品;赃物;不法原因给付物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95-02

我国《刑法》第270条规定,侵占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客观上持有的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侵占罪是将占有事实变为不法所有的行为,那么就必然涉及到侵占对象的问题。对于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否包括公共财物,是否有必要区别遗忘物与遗失物。拒不退还、拒不交出的最后时限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许多已经形成倾向性意见。但是,对于非法财物能否作为侵占罪的对象的问题,不少学者笼统论述不加区分。有必要展开具体分析。

非法财物实为一个类概念,具体包括违禁品、赃物、不法原因给付物等。许多学者对此并未加以区分,而是以“非法财物”这一类概念概而论之。这三者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应当分开论述。

一、侵占违禁品

违禁品是指由于其性质原因,具有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破坏性的物品,国家禁止其在市场上自由流动,禁止非法持有、使用的物品,如,枪支、弹药、爆炸物、等。

对于侵占他人委托保管的违禁品的行为,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肯定说认为侵占他人委托保管的违禁品的行为应当构成侵占罪,因为违禁品本身具有某种特定的地下价值或黑色价值,虽然这种“价值”并不被合法的市场所认可,但是法律越禁止其流通,其所表现出来的利润也就越高,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违禁品也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同时刑法规定,违禁品应当予以没收,这表明国家是违禁品的合法所有人,侵占违禁品的行为仍然侵犯了一定的所有权关系。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于违禁品能否成为同属于侵犯财产罪的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持肯定态度。而否定说则认为违禁品不是一般财产性犯罪对象,作为法律禁止所有的物品,它不能体现所有权。

对于违禁品能否成为侵占罪的对象,大部分人认可肯定说。但肯定说观点的最大缺陷在于没有认识到违禁品的本质属性。1997年刑法将有关违禁品的犯罪多归置在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犯罪或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等章节中,从这种体系的安排中可以看出,其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即犯罪客体与一般的财产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这一点上说,轻率地将违禁品归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这一做法是有待商榷的。另外,法律规定违禁品应上缴国家,并非从私法的角度强调国家对违禁品的所有权,而是强调行为人持有违禁品本身就直接触犯了国家强行性法律规定,是与司法机关维持社会秩序的行为发生的直接对抗。其次,收缴违禁品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国家在此不能视为民事意义上的财产权主体。在具体案例中,如涉枪犯罪,无论是贩卖行为,还是私藏和拒不交还行为,实质上侵害的是国家对枪支的管理秩序,这里面不应涉及私人或国家财产的问题。违禁品的转移、占有并不能改变案件的性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法犯罪,与作为私法犯罪的侵占罪并不相符。

侵占行为必须以合法持有财物为前提,委托侵占行为必须以合法持有财物为前提,委托人本身并无对违禁品的合法所有权,因此侵占人对违禁品的持有更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司法解释承认违禁品可作为盗窃罪的对象,是因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在刑法上并没有特殊的限定性规定(如既存的合法财产关系),而侵占罪则不然,两者是不具有类比性的。所以,对于违禁品不应以侵占罪论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侵占违禁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违禁品本身就是被刑法或有关行政法规禁止私人持有的。如果侵占行为人的保管行为或占有行为已构成刑法典上规定的具体罪名如窝藏罪或非法持有罪,则应以该具体罪名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如单纯的非法持枪行为,也可依有关的枪支管理法规进行行政处罚。

二、侵占赃物

对持有赃物的场合,更是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大部分学者认为赃物能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其理由有:赃物本属国家、集体、个人合法所有的财产,或是应该由国家依法追缴的不义之财,按照有关法律其应该返还原主或没收充公,而并非无主财物,而是公私财物的一种特殊种类。侵占赃物的行为实质上还是对一定的财产所有权的侵犯。对该种行为以侵占罪论是保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受托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主观恶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处罚不利于对犯罪分子的预防。王作富、陈兴良等学者均持此观点。

相对之下,持否定论的学者较少,其中陈立教授的观点最有代表性。首先,刑法规定的侵占罪指的是一种合法的代为保管关系,并未包括非法的代为保管关系。“代为保管”作为法律用语,本身是指接受委托而保管,只能指合法的委托关系。这一点已几成通说。由此可以推断出,非法的委托关系是无效的,根本不为法律认可。这种解读方式不仅不符合法律规范,也是有语病的。国外有关侵占罪规定的“占有”或“持有”在理论上和判例上均解释为合法占有或合法持有。词义中性的“占有”、“持有”尚且被狭义解释为须具有合法性,则我国刑法“代为保管”这一显然具有褒义色彩的用语,在法律上限定为合法的代为保管更是顺理成章。其次,肯定论者也承认刑法上的代为保管是一种委托管理关系,具有持有的合法性。但是持有赃物的行为本身是具有违法性的。再次,抢劫罪、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对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的来源是否合法并未加以规定,而法律已经对侵占罪的对象做了合法性的限定,所以两者不能类比。第四,不必通过认定侵占罪来否定行为人的所有权,从而追缴其占有的非法财物。在对第一个犯罪行为进行追诉时,财物自然会依法返还给被害人或依法没收,没有必要对侵占罪再行。

在此赞同陈立教授的观点,其论证也充分合理。(但在一种特殊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也可能构成侵占罪。这将在下文具体论述。)除此以外,肯定说尚存以下缺陷:在赃物应当没收归公的场合,不应首先就认定行为人侵犯了国家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关系应当在国家通过法定程序追缴后才成立。在此之前,受托人的行为并没有侵犯国家的财产所有权。而且“如果认为收受人行为侵害了国家的财产所有权,那就意味着收受人从收受该财物开始就是在‘代国家保管’国家所有的财物,这是非常牵强的。”同违禁品一样,赃物上更多地、较为明显地体现着一种对社会管理秩序的违反。国家的追诉行为是为了恢复已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保护社会财富免受非法侵犯,追诉侵占行为达不到这种目的。在实际案例中,侵占赃物更多的是涉及到窝赃、销赃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1.行为人在犯罪中参与保管犯罪所得,后将该物占为己有,应认定为该罪的共同犯罪。2.行为人事先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受犯罪人委托而代为保管或销售赃物,而后转变犯意将赃物或销赃款占为己有,应认定为窝赃罪或销赃罪。其侵吞赃物的行为是赃物罪不法状态的继续,因为之包容。3.行为人知道是犯罪所得赃物,一开始就有占为己有的意图,而假意承诺代为窝赃、销赃,则应定为诈骗罪。4.行为人事前不知但收受财物后发现是赃物而予以侵吞的,只要行为人在收藏或销售时明知是赃物,就应认定为存在赃物罪的故意,以窝赃罪或销赃罪论处。5.行为人始终不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善意接受犯罪人委托而代为保管或销售其赃物,而后予以侵吞的,应定为侵占罪。

三、侵占不法原因给付

这里的不法原因给付物是指财物主人出于不法目的将财物交付给行为人保管,而行为人将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情形。它不同于一般的非法财物,因为委托人对财物拥有合法的所有权,只是财物的使用手段与目的具有非法性。如,甲将用于行贿的钱物托付给乙保管,请其在适当时机向丙行贿,而后乙却将钱物占为己有,拒不退还。对于侵占不法原因给付物能否构成侵占罪,大部分学者将其与侵占赃物的情形合二为一,作为侵占非法财物的一种情形予以考虑,因此亦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的观点,其理由与前述关于对侵占赃物的情形是否为罪的理由大致相同。首先应该肯定委托人的财产所有权。财产使用目的的非法并不意味着财产本身(财产所有权)的非法。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非法财物中非法的意指。一如前文所述,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合法的财产所有权。所以,非法与合法区分的惟一标准只能是“财产所有权的合法性问题”。利用合法财产从事非法行为并不必然导致财产所有权的丧失。很明显,这里所提及的“非法”也是指财产使用手段上的非法,即财产所有权能中使用权能上的不法。但这种使用手段的非法,并不否定财产所有人仍然享有该财产的合法所有权,该财产仍应属于财产所有人所有。有人认为,财物所有人欲行贿赂,表明其意图放弃财产所有权。这一点应该承认,但这不是一种纯粹的放弃,更不是放弃给委托人,事实上它是一种交易,有其预期的利益。就受托人持有了财产所有人的财物后又据为己有的行为,这应该分成两种情形来来考察:1.受托人接受了委托人向第三人行贿的行贿物,但无意代其施行贿赂,理应认定为诈骗罪。2.受托人接受了委托人向第三人行贿的行贿物,并有意代委托人实行贿赂,但后来受托人又改变主意将委托人交由他持有的行贿物占为己有且拒不退还。这种情形又可分成两个阶段来看。首先,受托人接受了委托人向第三人行贿的行贿物,并有意代委托人实行贿赂,很明显,在该阶段其行为就构成了行贿罪的共同犯罪。其次,在受托人改变代为施行贿赂的初衷而将委托人的财物占为己有且拒不退还时,这种情形最终定为侵占罪比较妥当。行为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吸收犯的情形:复数行为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受托行贿行为因此而不具有独立性,而应当为侵占行为所吸收。这是完全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可以想见,反对意见的理由都会集中在受托人并无合法持有行贿物这一点上。此时“行贿物”已经不是合法财物。其实,前面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但也可以从反面进一步论证:其一,如果委托人不能合法地享有该物的所有权、不能合法地处分该财物,那么从逻辑上说,他所有意图借助该财物而欲达到的目的都是不可能的而不论其目的合法与否。所以,任何人如果想要借助自己的财产实行某些行为,都必须有一个逻辑预设,即他首先必须能够自由地但不一定是合法地处分自己的合法财产;其二,就受托人而言,后来他的确持有了他人的财物,而且主观犯意与违法性都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对该种行为不作为犯罪处罚,只能说明理论对此问题的解释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侵占罪的立法精神就在于对合法财产的保护,所以,在此将受托人的此种行为定为侵占罪是为妥当。

综上所述,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并不包含非法财物。对于非法财物的侵占行为,应当根据具体问题,区分属于何种具体的非法财物,正确认定犯罪行为的性质,从而公正客观地定罪量刑。

上一篇:浅谈市政工程土工试验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一篇:论医疗执业中说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