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家暴事件首先需界定“公”与“私”

时间:2022-07-08 01:32:50

纷纷扰扰近一个月的李阳“家暴门”,在李阳近日再度接受媒体的深度访谈后,估计要落下帷幕了。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李阳的话,最贴切的恐怕还是“疯狂”二字。这是因为其所开创的“疯狂英语”,而且“疯狂”的印记确已烙上了他的身心。这些推断,源于他事后接受记者的采访过程――他仍然沉浸在鼓动说教的当中,并把自身的堕落也当做打破神话的例证而自得,全然不察其实自己是最需要检讨的人。

李阳家暴事件的成因或许是复杂的。这可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包括从小打架的经历,也与其父母长期失和的家庭氛围有关。李阳是中外组合家庭,妻子是美国人,两人之前也都有过婚姻经历,这中间难免夹杂了中美的文化差异,与之前不幸婚姻留下的不良投射。此外,还有更直接的原因,比如个性之间的差异,加之李阳一心扑在事业上,对家庭不够重视。

这些都是李阳家暴事件的成因,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诱因,假如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长期积累下来就有可能导致家庭暴力事件的出现。这些原因都是李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为何发生家暴时的自我剖析。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阳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因为其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波折,选择了错误的发泄方式。

但是家庭暴力事件首先是应该被谴责的,不管有着怎样看似合理的理由和借口,都无法改变家暴本身的恶劣性质。尤其对李阳来说,作为全国知名的英语教师,其示范作用就更为明显了。当然,这也是李阳家暴事件能迅速引发媒体关注的原因所在。之前娱乐圈也曾发生过知名艺人的家暴事件,但关注度远不如此次高,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被视作私事来看待的。

李阳的家暴事件显然超出了个人私事的范畴,尤其是在其刚开始避而不谈而后又放出惊人之语,家暴事件似乎已经只是声讨李阳的一个触发点。李阳在家暴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本就已经不够光彩了,可根据李阳与记者的几次访谈记录来看,他似乎并未真正看到这点,反而认为是妻子破坏了自己的形象,而且不难察觉其道歉也欠缺诚意。

这还是一个全国知名的英语教师应对家暴事件的态度,中间多少也掺杂了爱惜自身羽毛的因素。如果这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少了媒体的聚焦与网友的围观,抛却了聚焦的压力之后会表现得怎样,实在让人不容乐观。或许这也正是家暴问题在中国遭遇的最大尴尬,外人不知该以怎样的身份看待,当事人又多半觉得与外人无关。

我们常把家暴问题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归咎为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的看法并没有错。在有些国家,家暴问题是由警察出面来解决的,无形之中就多了一层震慑效果。但恐怕也不是立法就能高枕无忧,在讲究“家丑不外扬”的中国社会,更多时候,问题还是局限于当事双方,李阳的妻子也是求助无门才最终在微博上公开,即使有法律主持公道,但如果无人报案,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公”与“私”的范畴认定,是处理家暴问题中需要迈出的第一步。如前所述,即便是娱乐明星遭遇家暴被曝光,多数时候也只是当做个人私事来看待。既然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都只是把家暴看做个人的私事,就好像是夫妻不和吵架一般,那么法律又该如何破解?

上一篇:李阳“家暴门”带给我们什么? 下一篇:李阳家暴事件反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