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圆明园恰恰是文化不自信

时间:2022-05-09 02:30:32

重建圆明园恰恰是文化不自信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17日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提出对圆明园恢复重建进行研究论证。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倡议修复圆明园,2007年又有人提出在浙江横店异地重建圆明园,计划投资200亿元。此次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重建圆明园,考虑到人大的权力机关属性,这算是一种实质性进展。

这次恢复重建圆明园,是打着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旗号,意味着恢复重建圆明园是保护文物和文化。“国家文化中心”要建设,但不是恢复重建古曾有之、古已有之的东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恢复重建圆明园,本质也是一种“模仿和复制”,花钱多,价值微乎其微。

对于历史遗产,放眼世界,想恢复成“往日荣光”的,未之有也。古罗马的斗兽场、圆形剧场,希腊的雅典卫城,至今都只是遗迹,没人主张“恢复重建”。对祖宗留下的东西,后人的责任是保护而不是“恢复重建”,这是人类对待历史的一个共识。

关于圆明园,国内长期以来存在“废墟派”与“重建派”。前者主张保留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而后者主张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云云。国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目的,是把圆明园遗址作为遗址来保护的。

鼓吹重建圆明园,恢复所谓“往日荣光”的人,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恰恰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文化建设离不开创造和创新,要体现现代人新的价值、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动辄复古、仿古,“恢复重建”古代的东西,说明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历史不再是资源,而成了我们前进路上的负担。

现在复古、仿古和“恢复重建”之所以有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投机主义。弄出一副“昔日荣光”的模样,可以制造噱头,吸引眼球和客流量,捞一把再说。现在很多城市一边拆毁真文物、老街区,一边大建仿古街、仿古建筑,真的弃如敝屣,假的修之不辍。北京拆掉很多古老街区、四合院、名人旧居,再来“恢复重建”150多年前就已倒掉的圆明园,本身就很荒谬。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成败系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和创新,躺在“昔日荣光”上啃老本,我们的文化就立不起来。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应在创造和创新上下苦功夫。

(原载《广州日报》,2011年11月19日)

上一篇:重建圆明园的现实难题 下一篇:重建或修复圆明园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