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种意识

时间:2022-07-08 10:31:41

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种意识

[摘要]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但凸现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开辟了一个逐步趋于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及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上采取的策略,对打破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75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将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列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但凸现了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以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来实现师生共同的意愿和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开辟了一个逐步趋于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上采取的策略,对打破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以及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本人就一些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意识培养的经验积累,在这里和广大同仁商榷。

一、设定教学目标,以教师的行为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意识

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产生的随意性也很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时首先要注意掌控学生的随意性,提高学生的行为意识。例如,在教学的准备部分,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衣着整齐大方,动作到位,有力度(一般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着装运动服和运动鞋),这样就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形象教育。其次设定教学目标要清晰、准确,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调控好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行为与教师正确的教学思路、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分不开的。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为:目标简练清晰,语言朴实亲和,富有感染力,教学组织紧凑严密、节奏调配合理,用简洁的手势或动作来激发学生的运动思维,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和参与的主动性,以教师丰富的情感来激励学生参与运动,促使学生自觉地、无意识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认知能力意识

课堂是学生最富创造性活动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能抓住学生求同存异的个性,教师要及时地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技术动作进行认知,让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应用改革创新的方法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激发学生动作思维的活跃性。例如,教学技巧中的分腿腾跃,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正常的教学程序教学,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无法去进行创新活动。而如果教师利用简单的教学辅助工具,就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意识。这时候教师对学生实行课堂教学的动态管理,让全体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练习实践的创新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强度适宜的身体练习,来实现学生的自身需求,这样学生求同存异的认知能力也就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三、构建和谐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平等互助的合作能力意识

课堂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已经成为新型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例如,在进行篮球比赛的教学中,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合作的自觉性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体现,以及如何体现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运动技能和篮球裁判规则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反应能力以及战术配合和协作能力等结合起来,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为前提,以有效教学方式为依托来推动学生自主锻炼、合作互助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合理采用以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为辅助、学生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模范作用,以此不断促进师生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自我矫正的能力。再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平台,实现自主、合作和开放式教学环境,达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

四、改革课堂实效,逐步培养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在逐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际上就是体现体育课堂教学师生“双边共时性”和教学内容“灵活结构性”。教师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实施教学方法的同时要系统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动态因素,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全面、高效地参与,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让学生体验到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自由和尊重,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这样学生不仅会锻炼,而且爱锻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探... 下一篇:谈视觉传达设计师怎样更好地面向大众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