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感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策略

时间:2022-07-08 08:30:38

【前言】浅析情感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策略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情感的独特功能 (一)情感的动力功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1]88 用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汤姆斯金(S.S.Tomkins)的话说,情感起了“放大”内驱力的作用。我国情感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也强调指出:“情绪的动机作用并非只体现...

浅析情感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策略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竞争形势的日趋严峻,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凸显,很多高职学生困惑重重。面对这一情况,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方面应重视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策略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众所周知,人的发展离不开认知领域(智力、知识等)与情感领域(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也就是常说的智商和情商的开发。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开发人的智慧,也就是开发智商与情商。智商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本领,而情商则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人的能力。要做事先学做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一般说来,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好恶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它包括积极情感,如兴趣、自尊心、自信、强烈动机、愉快、惊喜等; 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积极情感会促进大学生奋发向上,消极情感则会抑制大学生健康发展。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引导,忽视了学生情感心理的需求,进而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对大学生教育效果的影响,有效地利用情感因素的独特功能。

一、情感的独特功能

(一)情感的动力功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1]88 用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汤姆斯金(S.S.Tomkins)的话说,情感起了“放大”内驱力的作用。我国情感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也强调指出:“情绪的动机作用并非只体现在对内驱力的放大作用上。人类的高级目的行为和意志行为的驱动作用中,十分重要地包含着情绪因素。”[2] 据观察:一个学生在受到表扬时,往往表现为情绪高涨,此时他会全力以赴、努力奋进,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去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一个学生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惩罚时,往往会表现为情绪低落,此时他则缺乏冲劲和拼劲,稍遇阻力便畏缩不前,甚至半途而废。上述两种情形表明:当情感与动机在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一致时,情感便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当不一致时,便起着消极的离心作用,从而表现出情感对个体行为活动的增力或减力效能。

(二)情感的调节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适当的情感对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只有不适当的情感才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从而揭示了情感独特的较为重要的调节作用。众所周知,一个人愉快时,更容易通过感知觉接收外界信息,而不愉快时,则易闭塞接收外界信息的通道。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记东西快,而且不容易忘记,而当心情不好时,读了好多遍的材料仍然记不住,即使勉强记住了也很容易忘记;当我们情绪快乐时,思维会变得格外灵活、敏捷,头脑会显得更加清醒、明晰,分析判断业比较正确;而当我们情绪不佳时,则思维迟钝、涣散、头脑浑浊,分析判断很容易出错。

由此可见,情绪对各种认知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它影响着一个人能力的发挥。良好的情绪使一个人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干扰一个人的各种认知过程,使已有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施展。

(三)情感的感染功能

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1]111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时,他自然自身能感受到,这是情绪的主观体验,但这种情绪又会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进而引起他人的情绪反应。例如,一个人走入欢乐的人群之中,会受到这种情绪感染而有所兴奋和振作;而走入悲伤的人群中时,自己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而压抑、低沉。这种情感现象就是情感的感染功能的最好体现。

(四)情感的疏导功能

情感的疏导功能是指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1]116

情感的这一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他人言行的情感状况。一般说来,一个人真挚、生动的情感易打动他人,使他人易于接受该人的言行,而冷漠、无情或不真实的情感,则使他人容易产生隔膜甚至是反感,大大降低对其言行的接受性程度。教师或许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时,如果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劝说,此时提出的批评或建议往往容易被学生接受;否则缺乏感情的说教或劝说,则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和抵触,进而局部接受教师的意见或建议。

其次,个体本身的情绪状况。一个人自己当时的情绪状况,也会影响对他人言行的接受性程度。一般说,当一个人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时,更容易使自己敞开心怀,接受、加工或内化外部输入的信息。而当一个人处于一种不快乐的消极情绪状态时,则任意使自己闭锁、沉溺,甚至拒绝接受、加工或内化外部输入的信息。

另外,彼此间的情感状况。彼此间的感情融洽,有利于提高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性,而彼此间的感情抵触,则会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性。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对他人有好感的时候,那么对他人的言行,往往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认可它、接纳它,甚至出现偏心偏听的情形,而当一个人对他人有恶感的时候,那么对他人的言行,就往往倾向于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它,从反面去理解他,甚至导致拒不听从的境况。高职教育必需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需求,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和情感特征,实现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二、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参差不齐,可以说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思想方面积极上进。高职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对大学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愿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多数高职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目标明确,热情高,对自己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渴望得到认可。大多数高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选择了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渴望学习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教师发现,许多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并且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十八、九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对当前形势了解很少,很多学生甚至抱有考上大学后松口气的想法,个别学生认为考上高职院校注定无所作为,正是由于这种消极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失去了上进的动力。

(二)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常常被教师和同学忽略而对自己没有较高的进步要求,大学里表现出学习态度不积极、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怕被别人瞧不起等悲观情绪。

(三)部分学生思想行为上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思想比较偏激,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自我封闭严重;有的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认为班级活动与己无关;还有的学生不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遇事就想逃避,过多地依赖父母等。

三、运用情感教育来解决高职学生思想问题的策略

由于高职学生有着“与众不同”的自身特点,拥有了更多的苦恼与困惑,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十分必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善良的情感早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磋砣,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该重视情感教育的独特功能,探索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的积极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心里特点,教师应要放下架子,接纳每一位学生,并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个性投入到日常的班级教育工作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师生情感交流无阻。这样,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师生彼此都将获得一种无形的情感动力。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行产生积极反应,对所传达的内容持积极态度,并很容易被吸收、同化、记忆和掌握。

(二)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感染和影响学生。

我们都知道,高职学生的思想情况参差不齐,作为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自始至终地坚持做到。而这种意志品质,恰恰是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师的这种力量不在于他的外表严厉与否,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坚定与否。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时,教师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遇事冷静,善于分析,从容作出决定并予以执行;同时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抑制不必要的冲动行为,从而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感染和带动学生。

(三)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内容会直接影响教育双方的情感的内心体验。思想教育内容若枯燥、单调、空洞、概念化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为了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具时代性、趣味性、启迪性的教育资料,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这样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作出努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之一,同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作为高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以宿舍、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组织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课外活动,例如:宿舍歌曲比赛、班歌比赛、各类知识竞赛、各种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 孟昭兰. 人类情绪.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0

[3] 娄雅芳, 郑加利. 浅谈高职院校班级情感的培养 [J]. 科技促进发展.2007:37-38

上一篇:如何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一篇:基于“云计算”的体育教学“云空间”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