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鸣:统筹宿州三化融合

时间:2022-07-08 06:56:29

宿州市按照“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同步”的总体思路,在周边城乡结合部地区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采访嘉宾: 宿州市市委书记 李宏鸣

采 访 人:《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资深编辑 沙磊

人多、钱少、底子薄”是传统农业地区的典型特点,宿州市也不例外。

然而,近年来,宿州市抢抓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推进工业新区、人居新城建设,从而加速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宿州三次产业增速居全省第一。

对经济后发地区而言,承接产业转移在快速推进工业化扩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牵动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积累,宿州市市委书记李宏鸣认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推进宿州实现快速崛起的重大战略思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要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来助力工业化,把产城一体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成为宿州经济发展和对外招商的一张王牌。”李宏鸣在今年2月7日召开的宿州市工业、项目、园区建设暨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

“农业产业基础地位重要。”在李宏鸣看来,在发展过程中,后发地区坚决不能走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而要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因此,必须创新思路和观念,在保证农业农村持续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办法反哺农业现代化。

产业集聚

CEI:据了解,宿州三次产业增速居全省第一,你是如何解读这三个“第一”的?

李宏鸣:宿州市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1.5亿元,增长5.1%,增速位居安徽省全省第一位;全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5.7亿元,增长22%,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8%,拉动GDP增长8.3个百分点,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中,工业继续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全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9.2亿元,增长11.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

2011年,虽然我市第三产业增速在全省位次中均居全省第一,但是GDP增速并没有相应居首,只是位居皖北第二、全省第五位,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我市第三产业结构层次低。

因此,加快提升工业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的主攻方向。

CEI:中西部后发地区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如何抓住这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

李宏鸣:最重要的是有选择性地招商引资,不断吸引和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我们在认真研究产业转移规律、科学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对整体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对接进行了深入谋划,主动选择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广、技术含量高、比较优势大的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招商工作。

确定重点招商引资区域,确定重点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和市场依托型产业,如制鞋制袜、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照明灯饰等,积极规划,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一是鞋业基地板块,重点承接广州、泉州、温州等地的制鞋产业,强力打造中国中部鞋都。

二是纺织服装产业板块,重点承接广东东莞、福建厦门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

三是宿州马鞍山经济区的电子机械产业板块,重点承接深圳等地的电子、先进机械装备产业。

四是照明灯饰产业板块,重点承接中山等地的照明灯具灯饰产业。

五是家具制造产业板块,重点承接广州、深圳、中山等地的家具制造产业。

六是食品产业板块,重点承接广东、福建食品加工制造产业。

CEI:宿州市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对中西部后发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进程带来了哪些启示?

李宏鸣:必须整体承接产业转移。当前,沿海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来势迅猛,呈现出规模大、集群化、速度快、动力强的鲜明特征,是数万亿元产业的整体转移。

后发地区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这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整体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只有整体承接,才能迅速形成规模,壮大实力,才能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坚持高位承接。要在承接转移中站位高、起点高。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认真研究自身优势,选择那些符合自身特点、转移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空间广的产业作为承接的重点,积极抢占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高点,大力承接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要坚持把转移承接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主动选择技术含量高、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新技术条件下的加工制造业

基地。

二要强化龙头带动。龙头企业决定了产业的高度、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程度。要根据当前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坚持招大引强、引进龙头,重点引进牵动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实现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批企业、集聚一个产业的模式。

三要促进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要进一步树立抓工业必须抓产业集群的理念,围绕主导产业,注重纵向上下游衔接、横向多元化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挥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产城一体

CEI:以你理解的产城一体化的概念,宿州市为何必须强力推进产城一体化?

李宏鸣:我们认为,产城一体,就是在整体规划的引领下,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以人口为支撑,实现园区、产业、人口良性互动,使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我们看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推进、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总体趋势。

后发地区要加快工业化,实现整体承接、集群发展,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不但让他们进入城市产业,还要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市民。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既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建设的新途径。

CEI:推进产城一体化有哪些注意事项,宿州市是如何布置的?

李宏鸣:主要有三点。一要统筹规划。要在规划上科学谋划,在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将城市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统筹推进,真正打造产业新区、人居新城。

二要基础先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先行一步,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基本平台和基础保障,为城市后续建设和综合开发创造条件。

三要综合配套。要充分考虑就业人口进行综合配套,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产业发展、就业增加、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把城市新区建成经济的增长极、人口的聚集区。

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完善城市化的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适应新人群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农民工实现“到园区就业,在城市安家”的梦想,为就业农民变为市民、外来农民工变为产业工人,培养壮大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提供政策支持。

三化同步

CEI: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融合”中,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无疑是重中之重,宿州市是如何处理这两者和工业化的关系的?

李宏鸣:为进一步吸引农民工到园区就业、在城区安家,宿州市委、市政府在市经济开发区实施农民工“圆梦计划”。比如,积极推进农民工在城区安居。将市开发区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纳入政府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政策享受范围。多层次建设农民工保障性住房。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农民工的居住需求,多层次建设各类农民工保障性住房,合理确定各类农民工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租金和销售价格。通过加快市经济开发区“农民工千亩安居苑”等一批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企业单位建设集体宿舍、建设农民工集体公寓等方式,促进农民在城区定居。

再如,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激发员工对自我发展及待遇的良好预期。根据市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建好农民工培训基地,办好各职业学校骨干专业。为了让工人在职业生涯上有前途,就要让他们有长远的发展,有职业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收入。

我们在职业教育、培训上做了很多工作,与相关企业达成共识,通过职业教育的各种方式,进行农民工上大学的圆梦计划,以这种方式激励他们不断追求,为产业的发展积聚人才。同时要求企业提高工人技能、效率和技术含量,增加工人薪酬。在产品转型的同时,进行用工模式的转型。

积极促进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对接,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建立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和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实现社会保障的顺畅转移和有效连接。

完善社区公益设施建设,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使其享受与现有城区学生的同等待遇。推进户籍配套制度改革,鼓励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

CEI:你曾说,农业产业基础地位重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了加强农业科技建设,宿州市“三农”建设的思路和办法是什么?

李宏鸣: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建立在规模经营基础上的集约农业。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规模经营的有效办法,向规模要

效益。

2010年全国第一批50个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中,我市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利获批。

2011年11月,我市又获批成为部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具体承担“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试验

主题。

桥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生产力改革为目标,而部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则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的探索改革。这标志着宿州市的现代农业建设步入了一个更大的试验和发展平台。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上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

支撑。

二要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民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一体化经营。要加大对种植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建立区域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产品质量效益。要积极引进培育现代农业公司,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三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好乡村工业大平台。在宿州,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抓好城市大工业,也要抓住乡村的小微工业,大力发展乡村工业,这是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现实路径。今年要继续把大力发展“新兴乡村工业园”作为重要任务和抓手,进一步挖掘潜力,全力推进,矢志不渝地抓好乡村工业发展。

CEI:统筹“三化融合”,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有没有遇到困难?

李宏鸣:随着“三化融合”的深入,困难也接踵而至,瓶颈问题逐渐凸现。

首先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质量不高、非税收入比重较大、可用财力严重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市正处于创业初期,扩张能力很弱,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支出压力很大,这些都严重制约产业基地的建设。

其次是招工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宿州这样的中部地区转移,看中的就是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

宿州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能否把他们引进企业,企业能否留住人才,这是打造产业基地的关键。当前,与江浙沪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企业工资待遇偏低,加上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拴心留人的环境不够理想,造成职工流动加大,劳资双方难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是建设用地十分紧缺。当前国家宏观政策日益趋紧,用地报批程序复杂,征地用地难度加大。我市现有的建设用地存量紧缺,增量有限(每年仅为2000亩),这与产业基地建设用地需求相距甚远。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但上述三大矛盾仍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上一篇:什么在倒逼“中国制造”转型 下一篇:吴家山“夹缝”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