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备课新方法

时间:2022-07-08 05:56:15

浅谈小学语文备课新方法

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然而能够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却只是部分老师的事。多年的教学生涯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中,抄教案的十有八九。老师们之所以写教案是因为领导要检查,或是评职称需要。老师们谁都明白:写教案不等于备课,备课也不等于写教案。然而抄写教案这种违心的工作却年复一年地占用着老师们大量的时间。笔者始终认为,对写教案持绝对应付的态度,甚至于产生抵触情绪的老师很难在业务上有很好的发展。我们时常发现,有心备课无心写教案的老师教学实绩往往比无心备课有心抄教案的老师要强。可以想象:无心备课的老师能上好课吗?

备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学预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设想和思想指导,是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纲领。教学实践证明: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教材,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进行备课。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备课,首先应符合如下三个基本要求:

1.备而能用。备课应该是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

2.有利于教师的教。教师的备课应该有利于自己巧妙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还应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

3.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的备课应侧重学生的学,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力争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要备好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立体化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是立体目标,体现了语文教学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的特点。在备课中坚决摒弃只把知识掌握和技能提高作为教学目标的思想,这种平面目标的设计往往会把语文教学功利化,走进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误区。备课中体现的三维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融的。

二、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着眼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不能过细过死,把每一环节程序化、格式化,如词语如何掌握,重点句子、段落如何突破,40分钟一节课,每分钟讲什么,哪部分多长时间都严格设计,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语文教材中,精妙的文字、风格各异的文笔,无不闪耀着人类文明智慧的光芒,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发掘,让学生走进探索和体验的时空,品尝和感受文字的意蕴,接受精神的熏陶和思想的砺练,获得人格的发展与提升。教案设计过细就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2.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变教案为学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也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教师的备课必须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变教案为学案,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从教学生的角度转变到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对字、词、句、篇的教学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教案设计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点,走进学生的心里,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加知识的宽度,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3.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情感需求,采用激励策略。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主动地学习;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教师在备课时,要借助语文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分别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关键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品尝思维的乐趣;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设计一些创造性的问题,让他们收获开拓的喜悦。让语文的学习与快乐相伴,智慧与乐趣同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和C发展。新课程理念提倡建立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方式灵活化、评价主体积极参与的评价体系。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民主性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目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对他们提出的对问题的见解即使不十分恰当,但也是学生的创新思考而来,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境而异,避免单一评价造成学生发展方向和学习行为高度统一,让学生惟书是从、惟师是从、思维僵化。如在教案的设计中,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感知大意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圈画点评时,让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教师当好学生的顾问,随时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小组交流,把自己的读书所得,说给同学听,并自己说出为什么这样想,同时对其它同学的意见要注意倾听,互评互学,取长补短,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在小组交流完成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让全班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在愉悦的评价氛围中既品味了语言,又发展了情感,还进一步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四、坚持进行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有效性、反馈性的小结。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课后反思能帮教师及时认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聚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河,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把教学对象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按照《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精心备课,确保备课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跨文化背景下英汉互译句子成分转换的研究 下一篇: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模式及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