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现象

时间:2022-07-08 05:48:32

浅析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现象

[摘 要]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等风来》电影改编和《蜗居》的电视剧改编为例,探讨两部作品成功改编的策略、成就,并归纳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现象的一些规律、特征及其异同等。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等风来》;《蜗居》

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受众间接消费网络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把网络文学作品搬上荧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充满创造活动的过程,它使一部作品由语言艺术转变为综合艺术,并通过感官刺激来传递内容,这是当今快餐消费时代对艺术追求和审美享受的一种重要趋势。本文将从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角度切入,以国内最近改编成功的影视作品《等风来》和《蜗居》来进行个案分析,通过探索两部作品各自改编的策略和成功之处,以探讨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现象的一些共同规律和特征。

一、网络小说与影视改编的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科技迅猛发展并日益普及,随着人们思想情感的寄托,网络文学悄然兴起,各种文学网站也应运而生。如1997年美籍华人朱威廉率先创作了第一个网络文学站"榕树下",之后继而出现了"红袖添香"、"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等,网络文学由此更兴盛。紧接着大批网络"大神"纷涌而出,知名的有唐家三少、六六、南派三叔、萧鼎等。他们在文学网站上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且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读者,也正是这种对网络文学的追捧,使得影视界将目光由传统小说转向了网络小说。2000年,蔡智恒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改编成了电影,这也是网络小说第一次改编影视的尝试,结果相当成功甚至风靡一时,这使得网络文学成为影视界眼中的一桶金。继《第一次亲密接触》成功改编之后,出现了《蓝宇》、《宫》、《步步惊心》等小说,将网络文学改编影视推向了顶峰。早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长篇小说《小时代》便已经是郭敬明的标志性代表作品,共有三本,每一本都是逾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而这次郭敬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相继推出了《小时代》和《小时代2》,虽然影片主题及制作水准引起从官方到民间的激烈争议,但凭借以"90后"群体为主的年轻观众的力捧,两部电影累计斩获7.8亿元的高票房,郭敬明也借此成为万众瞩目的话题人物。2012年由流潋紫小说《后宫甄执》改编而成的《甄执》在大陆和台湾均创造了收视狂潮,甚至被称为"宫廷剧的终结篇"。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成电影,作者辛夷坞一直凭借独创的"暖伤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说长期占据着销量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这次改编不仅赚足了票房,更是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怀旧风潮。由此可见,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已是众人密切关注的动向,甚至更有综艺节目将此类改编作为话题,比如江苏影视频道的益智互动答题节目《影视大辞典》将聚焦当前"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现象,围绕近几年来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热播影视剧进行出题。可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行业发展前景之广、观众追逐之热烈。网络小说的兴盛促使了影视的发展,而影视的成功改编也使得网络小说更畅销,两者产生了"双赢"的成果。

影视产业经历大量传统小说的改编,已形成稳定的产业链,而在著名的传统小说已经被改编的情况下,影视业想要拓宽市场,制片人就只能将目光转向未开发又极具潜力的网络文学。影视产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追逐利益商业,本着"如何拍能赚钱"的原则,选剧本自然瞄准群众所想、群众所爱,而兴盛的网络小说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大批追捧的读者。在影视还没开拍之前,网络小说本身就已经吸引了一大批潜在观众。从整个产业链促成的低成本高成果的实惠性投资来看,网络小说自然也就成为投资商和制片人眼中的潜藏的"宝藏"。近期火爆荧屏的的改编电影有鲍鲸鲸的《失恋三十三天》、《等风来》、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我女孩》等,改编电视剧有六六的《蜗居》、由筱禾的《蓝宇》、明晓溪的《泡沫之夏》、《会有天使替我爱你》、九夜茴的《花开半夏》、流潋紫的《后宫甄执》等。还有大量网络小说被买走版权,如《毒胭脂》、《开尽梨花》、《婉若晨曦》、《大女三十》等,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进入大众的视线。

二、网络小说与影视改编的案例分析

改编的核心问题是影视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四种:形神兼备、得形略神、略神得形、形神皆略。[ ]我们选取的两部作品都属于形神兼备类型,即在改编的过程中从人物、故事到主题、意蕴的力图呈现原作的真实风貌。这两部作品都属于改编得比较成功的著作,既尊重了网络小说的情节与思想,又满足读者渴望影视改编能尊重原著的心理,也吸引了一大批影迷,成功地传达了主题思想,给人们心灵带来了一次新的甘霖。

(一)《等风来》的电影改编

《等风来》是由鲍鲸鲸的网络小说《游记,或是指南》(出版更名为《等风来》)改编拍摄而成,讲述的是由美食专栏作家程羽蒙、想要"寻找人生意义"的富二代王灿、刚遭失恋的大学毕业生李热血等一行人组成的旅行团在异域尼泊尔寻找幸福的故事。《等风来》提出了有关"北漂"、"沪漂"的话题,描述这一支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人们都遭遇着不同的人生困境,每个人都迷失在各自的生活中,都在等待着那股能让自己清醒、让自己振奋的风吹来,这就是《等风来》想要表达的主旨。这些人的最大共同点就是都对生活充满了迷惘,程羽蒙远离家人,一个人去了上海,拿着低薄的工资,忍受着思亲之苦,却仍不肯向命运低头;王灿出身富二代,玩世不恭,因婚礼被前女友们破坏。王灿为了逃避家人的指责而被迫出行,这样的花花大少看似吊儿郎当,却也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脆弱的一面;李热血性情率直,做事不经大脑,因不明白为何失恋而独自到尼泊尔散心。最终三人都正视了自己人生存在的缺陷,发现了幸福的真谛,那便是静静"等风来"。

《等风来》的改编是相当成功的,既尊重原著,又把九万多字的小说分清主次、详略得当地浓缩在仅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该影视作品的改编可以从改变背景、人物、情节和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背景方面,小说的背景是北京,而电影改编成了上海,这大约是因为上海是国际繁华大都市,有中国"纽约"之称,"沪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老人越来越少,为了更符合其观众定位,即迎合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口味,增加电影的现实性,故将北京改成了上海。在人物方面,小说一开篇交代了程羽蒙的生活,一个人、租房、收入低,而听闻高中"校花"吴亚丽来上海后决定请高中同学吃饭,顺便炫富;而电影中,一开篇就把这段改了,直接拍摄一群富家女聚会,程羽蒙在饭桌上对厨师指点菜肴与环境,出尽风头,这表现了程羽蒙的炫富情结不仅显摆在比自己失败的人面前,更显摆在比一群比自己富有许多的女人面前,这更有力地批判讽刺了程羽蒙虚伪、拜金的的性格。

电影在情节方面做了最主要的改动。当主编要和程羽蒙说将她去意大利的行程改为去尼泊尔时,小说里是主编叫程羽蒙去她办公室,而电影里改成主编一边走路布置工作一边回答紧紧跟着她的程羽蒙的追问,这一细节的改动更加凸显主编的高傲、忙碌与对小职员的不屑,更突出了程羽蒙在这个报社底层的小编辑地位,并且让观众之后更能感受程羽蒙遭受行程改签时的无奈与难过,前面的辛酸生活遭遇为后文尼泊尔寻找幸福作下了铺垫。由于对文本所做出的改动,使得电影在一些细节上更生动细致、符合主题,但在另一些细节上,又缺乏文本原来的意味。好的改动比如程羽蒙前往尼泊尔后,在旅行途中一直发照片和说说,这一点虽然小说里没有提及,但也就是这一细微的改动,使得程羽蒙文艺范了,更切合她文字工作者的身份、出行随手记录文字的习惯。不过也许因为电影的剪切,使得一些小说上的细节没法在电影里体现,比如小说里刚到尼泊尔尘土漫天、太阳暴晒、横七竖八的汽车等一系列惨烈的景象使得程羽蒙更加厌恶这个地方。另外,拉辛带他们去的所谓"豪华"大酒店其实是一个"平楼危房",大家对此产生不满与王灿嚷嚷着要换房的情节原本能加深程羽蒙心中的苦闷,但由于电影高成本拍摄以及对声光画面效果的需要,以至电影与小说描写有冲突,只能稍做修改。音乐的增加也是电影与小说很大的一个区别,音乐配上影视画面,使得人在自然的风光中身心都轻松起来。

在结构方面,小说中有程羽蒙在飞机上向所有人炫耀一番"旅行经历"的情节,但该情节在电影中有所改动,插入到到她和李热血在尼泊尔散步闲聊之中,这样不仅能一边拍摄尼泊尔民族风情也能一边将这段重要的对话融入,使情节愈加紧凑。此外,改编过程还运用了普通话与方言、汉语与外语两组矛盾。王灿、程羽蒙等说的普通话与大姐团说的方言形成鲜明对比;旅行团说的汉语与尼泊尔当地人说的尼泊尔语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该作品"拼团中外旅行"的情节需要,也是融合民族特色和国外风情的需要,使整部作品韵味十足。

从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高性价比",受追捧的网络小说已经积累的大量的读者,拥有大量的点击率,为观众熟知,一部影视改编授权费大约10万元左右,即使是名作家,版权费也能控制在百万左右,而等风来才上映第二天票房就逼近4000万,这一性价比足以聚集投资商们的视线,无疑是相当划算的投资。事实上小说能够改编成电影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小说的阅读模式已不能极大地满足人们的阅读需要。第二、电影这一艺术媒介能创造出前所未有、惟它独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舍此便无法得到的美感。电影是活动摄像机和可剪辑胶片的产儿,它把物质现实搬上银幕,在四维世界中自由展现。[ ]所以,小说文本与电影的最大区别在于小说文本是读者通过文字阅读解读人物、情节、环境,而电影是一门艺术,是通过艺术性的表演将一幅幅图画展现给观众,赢得观众的共鸣。有这么一句话,"导演一部影片,就是绘制一幅图画和撰写一部协奏曲",因此,电影改编可以满足许多需要"文化快餐"的人们,这些人多是上班族,他们没有静下心阅读小说的兴趣和时间,一部优秀电影的视觉与思想冲击就足以丰富他们的精神。另外,虽说火爆网络的小说促成了电影难以计数的票房,同时也正是由于大量的电影改编,使得网络小说愈加畅销。

(二)《蜗居》的电视剧改编

六六的网络小说《蜗居》描绘的是普通人在大都市生活的波折,在大城市房间不断高升情况下生活的艰辛和人心的苦闷。这是当今社会的现实写照和生活剪影。该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播出时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与讨论,也为现实题材的小说走红开了个头。该剧被称为社会伦理剧,集情感、职场和反腐题材三合一,它将小说中裸的现实通过影视的手法呈现在大家面前,有力地揭露了上海日益上涨的房价、官吏的腐败贪婪以及普通小市民生存的挣扎,剧中人物的生活被物质左右、情感被物质操纵,最终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该剧播出后,"房奴"不仅成为一个火爆的话题,更让人注意到这一裸的现实,同时也向政府发出了改变现状、控制房价的呼吁。

《蜗居》的电视剧改编主要从改变背景、情节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与《等风来》相同的是,《蜗居》同样把北京的背景改成上海,因为两部作品所要传达和描绘的都是现实性,针对的一部分共同观众都是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过这两部影视剧的年轻人都会在熟悉的背景之下找到自己工作与生活辛苦拼搏的影子,产生共鸣。电视剧在情节上主要有三点改动,一是小说是从苏淳和海萍结婚三年后开始写起,而电视剧则从他们恋爱、搬进新家写起,这样拍摄着重突出了苏淳和海萍婚前恩爱、不计较买不起房的贫困的状态,为后文苏淳海萍因经济原因闹离婚做了一个对比,比起文本更突出"蜗居"在"面包"不足的情况下爱情一文不值的现实主题。二是电视剧的开端还增加了海藻为了和海萍在一起,用功读书考江州大学的情节,这一细节改动使得后面阐述海萍海藻姐妹情谊顺理成章,也为海藻听了海萍的话以及屡次为海萍找宋秘书,最终成了小三埋下铺垫,三是电视剧还增加了父母想留海藻在身边,让她考家门口的大学,说她性格柔弱,去江州发展会担心她的情节,这些影视的改动都为海藻日后思想不坚定、容易受人影响,最终禁不住金钱诱惑做了小三埋下了伏笔,比起小说更使观众们感到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有一气呵成之感。在结构上,电视剧比小说显然更现实,由于多达35集,电视剧增加了很多内容。比如李家在讨论拆迁的问题时,李家妈妈就回忆了以前七人挤小房子过日子的时期,还说她老公去世她一点儿也不难过,因为可以伸直了腿睡觉,亲情在现实面前就显得一文不值。电视剧结构改变而增添的这些细节都使得电视剧的生活化、现实性更深了。如果说《蜗居》小说使人感叹生活艰难,那《蜗居》电视剧的成功改编就使得每位观众都产生剧中人就是自己影子的共鸣之感。当网络小说《蜗居》问世时,仅是一批网络读者追捧,一批网络读者感受到小说的现实,而当它改编成电视剧之后,知名度提升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蜗居"的现实,感叹生存的艰难。

另外,该剧还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的手法,即在一段叙事之后切入象征性的画面,比如宋思明夫人在得知海藻怀孕后,来到海藻的房间,摸着她曾经不舍得买却出现在海藻房间的红木家具,一边摸一边走一边回忆自己陪宋思明走过的青春,这一细节的蒙太奇拍摄更好地表现出结婚多年最终做了"垫脚石"的宋夫人心中的不满与苦闷,她的愤怒一点点积压并爆发,最终造成了海藻流产的惨剧。剧中还多用旁白的手法,如海藻说宋思明老之后,宋思明照着镜子,旁白也在叙述宋思明不服老的苦闷心声,表现中年男人苦闷的一面,这种手法弥补了影视作品无法像小说一样进行心理描写的缺陷,使剧中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得以充分展现,也使整个剧情愈发详略得当。

三、网络小说电影与电视剧改编的异同

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小说主要是一门语言艺术,而电视剧主要是一门视觉艺术,小说的艺术表现比较自由,既能表现外在现实也能表现人的心理感觉。而电视剧因时空完整性的限制,注重的是外在情节和视觉感,并受商业需求左右。所以,将一部网络小说拆分成几十集的电视剧需要考虑的因素极多。另外,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人物众多,结构框架大,由于网络的水平参差不齐,改编也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要把握人物特征、性格,还有严谨已有的框架结构。但由于网络小说的通俗性,改编的性价比也是相当高的。制作商往往一次性买断版权,而网络为了提高知名度也开始"贱卖"作品,每集电视剧的售价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而且电视剧还具有收视率高、重播率高的优点,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制作商把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原因。

(一)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共同点

目前网络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他们有以下几点共同点。一是选取的网络小说题材日益丰富,有《失恋33天》等爱情题材,有《甄执》的宫斗题材、也有《蜗居》的现实题材,估计日后还会有大量军事、科技题材的作品出现。二是选取的题材越来越生活化。从《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等虚构的梦幻爱情故事到《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蜗居》等描述人们生活经历、刻画现实的生活化作品可以看出。三是改编内容越来越现实。摆脱之前梦幻爱情模式,《杜拉拉升职记》开始给人们传递正能量、《蓝宇》揭露人性善恶美丑、《蜗居》批判刺骨的现实,改编影视越来越注重作品的内涵。四是小说和影视的双赢。一方面,随着电影和电视产业规模的发展,文化精神产品需求的增加,电影和电视行业对好故事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现有的优秀剧本资源供不应求,因此流行网络小说的成功改编不仅提高了影视改编的收视率,还让网络小说愈加畅销、作者知名度越来越高。

(二)电影与电视剧改编的不同点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电视主要是视觉方面的艺术。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不同表现在:首先,电影需要的网络小说与电视需要的网络小说自然是大有不同的。由于电影时间短、剧情集中、思想性要求较高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的网络小说往往篇幅短、情节集中,主题明确,能引起观众共鸣,不要求很高的知名度但是要求见解比较深刻。电视剧时间长、情节要吸引人、需要大量长期观众等特点,改编成电视剧的网络小说往往篇幅比较长,以叙述故事为主,情节跌宕起伏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小说网上也需要有长期、大量的读者群。比起改编成电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情况更为常见,因为一部电视剧能卖给各大电视台,走进千家万户,吸引每个家庭里的长期观众,利润很丰厚。

其次,电影早于电视剧诞生,电视剧是在借鉴电影手法效果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电影和电视剧都是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快餐文化,但是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一是电影更侧重追求短时的视觉听觉效果甚至影院效果的盛宴,而电视剧更侧重引人入胜的剧情发展。二是电影由于在影院播出,针对的观众是有限的,可能是针对某一类人,或某一群拥有共同心理的人,比如《等风来》比较针对在北上广打拼的青年一族;而电视剧比较大众化,要适合不同人的口味,走进千家万户,比如《蜗居》,每个观众都能在剧中人身上发现身边人的影子。三是电影和电视剧的收入方式不一样。电影靠票房收入,所以它要考虑的方面特别多,比如要考虑画面、声音对感官的刺激性,还有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镜头的剪切与组合等,构造的多是一个新奇、唯美、或者特异的世界,给观众带来艺术上的享受。电视剧主要靠广告收入,对画面音质的要求没有电影那么高,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面,且多是叙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贴近生活。四是一集电影的校准时常为90分钟,所以剧情要紧凑、引人入胜,而一部电视剧一集45分钟左右,可以有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剧情发展不必十分紧凑,但刻画要细致。

当然,电影和电视剧相对于小说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缩短受众的想象力。小说无论是改编成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改编电影有时间短、画面优质、情节集中的优点,也有一些故事不完整、细节较少的缺陷;改编电视剧有其情节完整、刻画细致,旁白语言生动的优点,也有其缺乏视觉听觉刺激的缺点。总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已成为一条重要的产业链,并且不断地改进发展,相信在不久的以后,搬上荧屏的故事会更完善更有内涵。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这条商业链会继续蓬勃发展,前景光明。虽然这个改编行业是每个制作方都看好的一桶金,但在改编时需要注意到电影与电视的各自特点,在保证声光效应及画面精致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作品的中心思想,并选取合适的作品作最有效的改编,这样不仅保证了影视的质量,也能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并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吉德.影视编剧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17.

[2] 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7.

上一篇:印度赶超中国有点难 下一篇:如何提高中专生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