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索

时间:2022-07-08 05:46:28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索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与大自然最初的亲密接触可以追溯到他在故乡康科德的童年时期。故乡的潺潺流水、啾啾鸟鸣、旷野边地、葱郁山林、四季轮回让这位自然之子领悟到了自然的神圣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干年后, 一个位于康科德镇外乡间小路边籍籍无名的小湖,因为梭罗在湖畔两年半的居住,得以闻名于世。在这个名为瓦尔登湖的湖边,思古怀幽的时光给梭罗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感悟,平静和快乐。小小的瓦尔登湖影响和造就了梭罗,也在烦嚣的社会中为现代人倾注了一股清泉,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欣赏瑰丽自然之美的视角,以体验物我合一的共鸣。

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

梭罗对自然间天地万物的感情是复杂的、多变的、纯粹的,这样深切而独到的领悟使梭罗不经意间完成了和自然以及其中存在物的角色互换。自然对他来说不是单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息息相关的生活共同体的成员。如其所言,“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述的纯洁和恩惠,它们永远提供那么多康健,那么多欢乐!对我们人类这样的同情,如果有人为正当的原因悲痛,那大自然也会受到感动,太阳黯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把自己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梭罗,他终生与自然为伴,亲近自然,吟诵自然,强调自然和人是相通的。特别在精神意义层面,自然展示给我们的是生机勃勃、富饶繁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它同样也为人们提供反映心灵深处的美好东西的场所。

以至于对于腐朽林木、生命的死亡,梭罗也为之欢呼雀跃,为之激赏,在他的眼中,死亡亦是另一种诞生,是生命绵延之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喜欢徘徊、沉思,也没有徒劳的墓志铭,尽管你在墓园中拥有一块土地那又怎么样呢?……在你的骨头上面,你无需参加任何拍卖会来保护一个地方:珍珠菜会开放,越橘鸟将歌唱,伐木者和猎人会成为你的教堂司事……”梭罗对自然富有人情味的阐述,毫无保留地反映出他心底对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渴求,代表了他想与自然和谐相处、舍弃“本我”而融入自然的愿望。梭罗对生态思维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延伸到对生命价值、社会发展问题的反思和细微观察。

简单,再简单的生活方式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原生态生活,遵循了他提倡和呼吁简化物质生活的原则,以追寻自己内心的平静和丰富。他学会了放弃和适时停下脚步,逃离繁华都市,在保证基本温饱的前提下保持自己本性,迷醉于大自然之中。在瓦尔登湖畔,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人”,时而是鸟儿的玩伴,时而是蚂蚁之争的观战者,又或者把肩膀提供给麻雀作为暂时栖息地。“一只麻雀飞来停落在我肩上,待了一会儿,当时我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光荣。”他从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无限乐趣,所以他反对人们随心所欲地破坏和蹂躏自然,以牺牲自然的绿色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日益膨胀的物欲和无度需求。物欲的追求和个人利益枷锁使人们蒙蔽了双眼,迷失了方向,而这样的生活,在梭罗眼中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生活”。重读经典,掩卷深思,梭罗心中坚守着对自然和谐和对生命意识的执着,宣泄着快乐和忧伤。自然中的花花草草、青山绿水,美好而脆弱,单纯却充满生机,人与这样的自然栖栖相依、血脉相连,人在这样的自然中成长成熟,去体味自然带给人内心的平静和丰富。这不仅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生态危机、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契机和理由,也是让人们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抉择前,提供可供参考的生态意识和道德观念。

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给世人提供的不是一条可以直接实践或是可供操作的具体道路,而是一首绿色的生命赞歌,需要更多人来附和;是一个传达真理的信念,需要更多人来关注和体悟。庆幸的是,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自身的肆意妄为已经违背了自然伦理观念,“面对大自然,人类太看重自我,太缺乏敬畏,这种虚幻或虚幻的东西如果过度膨胀,膨胀到无视基本的自然物质和生态保障的程度,那就必然要走向极端的唯心,极端的虚妄”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面对自然无声的报复,人们确实对自己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忧思和反省。

做一个不“失心”的安心之人

梭罗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对生命的崇拜决定了他以一种整体生命观的视角去解读和理解自然。他警示世人:“只管欣赏大地,可不要想着去占有。”在生态危机日趋严峻的今天,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剖析讨论梭罗诗性语言创作基础上的自成体系的生态思想是一个趋势,也具有重要的时代和历史意义。哈佛大学生态文学研究专家布伊尔将生态文学描述为“为处于危险的世界写作”。人类为了自己的欲望,竭泽而渔地对自然掠夺和榨取,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人和自然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自然做出的种种恶行,让梭罗痛心不已甚至愤怒:“当我初次泛舟瓦尔登湖上时,它的四周完全让浓密而高耸的松树和橡树环绕着……但自从我离开湖岸以来,砍伐木材的人把湖岸进一步蹂躏了。如今,要是很多年不能再在林木葱葱的小道上散步了,也无法从林中偶然窥见湖光水色了,我的缪斯今后要是沉默无言,她是情有可原的。鸣禽的林木已遭砍伐,你怎能期待它们唱歌呢?”美不胜收、令人陶醉的大自然让梭罗忍不住赞美,梭罗用诗性化的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的迷人和神圣,而面对人们选择了深陷欲望泥潭不可自拔,被利欲熏心蒙蔽了双眼,疯狂地破坏和砍伐森林的时候,梭罗心碎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笔下的树有尊严地倒下,回归大地。人们舍弃的是最应该珍惜的东西,他更希望他的文字能够如生命之光,穿透心灵,唤醒对生命本质的尊崇和敬重。

作为美国超验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梭罗是永远对自然和天地万物葆有一颗悲悯、珍惜和感激之心的。在他心中,无比纯洁的自然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满足感能够让紧锁的愁眉舒展,净化人们的心灵,让自己的生活简朴而健康。怀着对自然的感恩,遵循自然的法则,我们可以达到物质需求和内心世界的平衡,从而解放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内心世界酣畅淋漓的自由驰骋。我们是否也应该适时给自己些信心和动力呢?就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提及,“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前行,努力经营他所希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没错,看似遥远,其实看淡一些,有些东西就变得触手可及了。

徐迟在《瓦尔登湖》的“译序”中说:“本书十分精深,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可见这本“绿色的心灵圣经”中的美妙思想能够让人们在喧嚣繁忙的生活中得以体悟自己灵魂深处的内心独白,能够让读者对自然之美无限神往。“在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读者,激励他们自觉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中。” (吴国胜《绿色经典文库总序》)这是对《瓦尔登湖》,对梭罗,以及成千上万像梭罗一样把绿色事业作为一生追求的人最舒心的宽慰。梭罗通过自己的文字,为人类展示了自然的真谛。自然中有一颗单纯朴素的心,纯洁而淡然,可以涤荡、映衬着人们的心灵。

上一篇: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质量监督检验研究进展 下一篇:高个儿易患病 矮个儿易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