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临床病因及治疗分析

时间:2022-07-08 04:02:09

产后出血的临床病因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产后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18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取保守治疗治愈107例,经保守治疗出血无法控制而行子宫切除1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及时准确的判断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对救治产后出血及降低孕产妇死亡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 病因;治疗

产后出血(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1],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也是目前产科主要的急症。PPH如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因此及时分析其病因并成功地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是关系到产妇安危的重点[2]。我科于2009年6月~2012年2月收治118例产后出血病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18例患者年龄20~42岁,平均29.5岁;初产妇 106例 ,经产妇12例;出血量680~2900ml;所有患者均符合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1.2测量方法:(1)称重法,分别称量血染前和血染后的纱布、卫生巾等重量,计算重量差。再按血液比重(1.05)换算为实际失血量;(2)容积法,使用带有刻度的量具收集并测定出血量。我们采用的是两种方法相结合。

2结果

2.1统计产后出血的病因?:子宫收缩乏力82例;胎盘因素16例;软产道损伤14例;凝血功能障碍6例。

2.2 转归:118例患者并发失血性休克13例,采取保守治疗治愈107例,经保守治疗出血无法控制而行子宫切除11例,无死亡病例。

3讨论

产后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措施:(1)最常见的病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宫缩乏力在产程中已有所表现,使得产程进展缓慢,延续至胎儿娩出,任何影响产后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因素均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的发生[3],常常为爆发性大出血,易发生休克甚至DIC,据统计宫缩乏力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 70%~80%。治疗措施:原则上宜迅速加强宫缩以止血,同时给产妇输血,纠正休克,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应注意防治肾衰竭[4]。。加强宫缩是治疗宫缩乏力最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助产者迅速经腹部按摩子宫,在按摩的同时,肌注或静脉缓慢推注催产素10U,继以宫颈注射或肌肉注射麦角新碱0.2mg(有心脏病者慎用)。然后将催产素10~30U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以维持子宫处于良好的收缩状态。效果不佳时可依次采用填塞宫腔法、凝血酶纱条填塞宫腔法,要警惕因填塞不紧,宫腔继续出血而阴道不流血的假象。通过如上处理,若仍不能奏效可采取结扎子宫动脉,若再失败结扎髂内动脉,结扎血管或填塞宫腔仍无效时,准确掌握子宫切除的指征,符合手术指征应立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不可犹豫不决而贻误抢救时机。(2)软产道裂伤:胎儿胎盘娩出后,立即出现阴道持续流血,色鲜,应考虑软产道损伤。下列原因皆可导致软产道裂伤,如产程进展过快,胎儿过大,宫口未开全九过早使用腹压致裂伤,保护会阴不当或助产手术操作不当,子宫破裂未及时发现等。治疗措施:处理原则应彻底止血,止血的有效措施是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并按解剖结构层次缝合撕伤处,最常见的是宫颈裂伤和会阴、阴道裂伤,应及时缝合裂伤部位。软产道血肿行血肿切口清除术,彻底止血。缝合后放置橡皮引流条或用碘仿纱布填塞压迫止血,24~48h取出。(3)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剥离不全、胎盘部分粘连、胎盘部分植入、胎盘残留都可导致产后出血。治疗措施:胎儿娩出后10min胎盘未娩出,阴道大量出血,应考虑胎盘因素,应尽快除去残留或滞留在宫腔的胎盘胎膜组织,可徒手剥离胎盘或刮宫术。若胎盘植入时,不可强行剥离,应在直视下剪除大部分子宫壁内胎盘组织后,局部结扎止血并加强宫缩。对完全植入胎盘一般主张施次全子宫切除术。(4)凝血功能障碍:产科并发症如妊高征、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等,皆可影响凝血,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措施:除积极止血外,还应对病因治疗,如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应输新鲜血或成分输血,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并及时补充血容量,最好输入新鲜血液,同时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总之,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及时判断出血原因,正确判断产后出血量,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产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守治疗是治疗的重要措施,在失败的情况下,保守治疗应适可而止,严格掌握子宫切除指征与时机,适时实施手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止血目的,而挽救了产妇的生命。近年来,由于我科医务人员重视孕产妇产前、产时、产后的保健工作,尤其对产后出血的重视,对产程观察认真仔细,及时发现病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加之健康教育宣传的普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4.

[2]郎景和,冷金花,妇科腹腔镜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2):67.

[3] 高云荷,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J],2003,19(5):258.

[4]谭新华,导乐全程陪伴分娩与产后出血关系的初步探讨[J]. 海南医学,2006,17(1):92-33

上一篇: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征象分析 下一篇:躯干与肢体动作自由组合训练对脑梗塞患者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