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理财产品莫入“预期收益”误区

时间:2022-07-08 03:18:09

买理财产品莫入“预期收益”误区

张先生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这几年他的资金几乎都是以存银行为主,前年的时候,他看到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很多,于是便把到期的外币买成了理财产品。但后来由、于汇率的变化等原因,银行的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预期收益”,实际拿到的收益几乎为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理财专家分析,张先生是走入了“预期收益”的误区,首先他当初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对产品缺乏了解,结果收益较低,其次是后来再也不相信“预期收益”了,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六月以来,股市震荡,银行理财产品又开始受宠,因此各家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也水涨船高,其中不少银行出现了“最高预期年收益15%”之类的理财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在一张报纸的版面上同时出现了各家银行的广告,有的预期收益为3.5%,有的则为“5%~15%”,那么,是不是预期收益越高的产品越好?该怎样避免对预期收益认识的误区呢?

误区之一:凡是“预期收益”都有风险

按照银行监管部门的要求,除了银行储蓄以外,其它多数理财产品均要用“预期收益”来表示。但有些产品主要投资于稳妥型产品,所以实际实现的收益基本等于预期收益。投资国债、金融债等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有时还会大于预期收益。另外,许多银行推出的投资政府重点项目信托计划的理财产品有较好的风险控制机制,此类产品的投资项目一般由国家开发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所以本金和收益一般也有很好的保障。但此类产品的收益率有限,年收益率一般在4%以下。

误区之二:“预期收益”越高越好

银行推出的“打新股”等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一般有一个收益区间,比如4%~15%,某些银行在进行产品营销宣传时便直接说“最高收益15%”,以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其实这种高收益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要真正达到这一收益水平并不容易,如果产品的运作水平得不到保证,任何“最高收益”都是空话。比如,在新股发行数量减少、中签率较低的情况下,“打新股”理财产品实现最高收益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要只看“最高收益”,还应对投资的方向进行分析,并且遇到只标明“最高收益”的产品时,一定要问一句:“最低收益”是多少?

误区之三:不注明“预期收益”的产品不能买

走势相对稳定、市盈率相对较低的境外股市受到大家的关注,因此许多银行推出了与国外股票或基金挂钩的理财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产品没有公布预期收益率,或者只是笼统的说是零至无限大,许多客户便认为这样的产品不能买。其实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从法律的条款上来说,预期收益均不是承诺收益,仅仅是一种参考,真正能够拿到多少收益还要看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而与国外股票、基金挂钩的产品一般经过层层优选,有保本机制,并且国外的股市或基金走势相对平稳,其实际收益往往超过许多所谓“高预期收益”的产品。

(摘自《山东科技报》2007.6.29)

投资基金:风险不比投资股票小多少

2006年以来的难得的历史性大牛市带给了基金业的辉煌,也成就了众多基民财富快速增长的愿望。在财富示范引导下,基金热得一塌糊涂,有些人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基金,还把基金混同于国债、储蓄的时候,就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基金热潮中,仿佛遍地是黄金,随便一捡就会发财,全然没有认识到投资基金也有风险存在。

我们的基金市场是个新兴的市场,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大的风险,对比当前的股票市场、基金市场,目前的状况更像是在博傻,谁勇敢谁能赚钱,老手反而不见得比新手更强。这给广大基民一个错觉,买基金亏损的可能性非常小,长期持有会包赚不赔、买基金会发财。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市场经历的时间还短,这么短的时间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它的发展历程证明,基金不适合所有人,而且当人们不顾一切地去投资时,财富神话离破碎就为时不远了。有一项统计:2006年美国对冲基金整体业绩出色,但仍有5.7%的对冲基金破产,并且投行人士认为未来五年对冲基金破产率可能会升至10%。2005年6月《北京现代商报》也曾报道,一支在上海注册资本1亿元的基金,3年净资产亏掉90%,当时已经跌到1000万元。回想一下,如果不是股市及时向好,恐怕中国已经出现了基金破产的情况了。

在基金收益丰厚的背景下,许多基民总结自己的成功投资经验,并被一些基金营销机构推介,诸如:“只要是长期投资,风险非常小”、“在任何时间都是购买基金的最佳时间,晚买不如早买”等,孰不知,这些经验是在中国短暂基金历史和遇到难得的历史性大牛市的背景下取得的,并不能说明基金风险的全部,也不能说明基金公司目前的业绩能够代表未来的收益。即使在足够长时间内,所购买的基金是盈利甚至优秀的,但如果你选的时机不对,还是要付出时间等待成本。

据统计,2002年1月已成立的33支封闭式基金到2004年1月才基本恢复前一轮下跌前的净值,期间经历了24个月的时间。在2004年4月至2005年6月期间,29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20.42%,有的跌得更是惨烈,一直到2006年2月,经历22个月净值才基本恢复到下跌前水平,所以投资基金不比直接投资股票风险小多少,尤其是目前收益高的股票型基金,更是风险高企,因为它同样面临着系统性风险、非系列性风险及管理运作风险。

说股市有风险,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因为许多人都经历或耳闻目睹过。但由于基金是专家理财及其辉煌的业绩,说基金同样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恐怕认同的人就会大打折扣,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目前看到更多的是收获,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剧痛。但我们也决不能在经历过血的教训之后,再去总结,提前做足功课,才会使我们的投资更稳妥。

基金既是理财,那么就不会像储蓄、国债那样旱涝保收,就会有损失本金的可能,因此,必须对基金的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在股市疯狂的阶段、存在泡沫的时候,更要多一分警惕,多一分理性。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07.7.15)

上一篇:为什么创业故事越来越少 下一篇:解析篇:美国·欧洲·日本利用外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