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时间:2023-02-28 13:05:58

理财产品收益率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1篇

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能获好收益

据360金融搜索平台的消息称,2015年12月银行理财产品监测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超过11月,但总体收益率略有下降。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低利率时代,这种状况短期内可能不会结束,且近两年货币流动性增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处于下滑趋势。监测数据表明,去年12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2%,创近两年来的新低。其中,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1%,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9%,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3%。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增长了0.1%。

在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今年春节前后在资产配置银行理财产品时,该怎样进行资产配置?有关人士在为投资者把脉2016年资产配置策略时认为,投资者可以配置现金、固定收益类产品、房地产、股票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等。建议持有现金占比5%~10%。受市场影响,固定收益类产品在今年的挑战可能会较大,建议占比20%~30%。房地产配置要继续优化,建议占比20%~25%。股票基金建议占比20%~25%。私募股权投资代表着新经济,建议占比20%~30%。成熟的投资者会把焦点放在规避风险上,普通投资者会关注如何取得最大的收益。如果只关注获得最大收益,就可能会忽略最大的风险,结果可能不一定最好。

基于此,分析师认为,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或将稳中有降。若担心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继续下降,且对资金流动性需要较低,分析师建议可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以锁定当前较高的收益率,且长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本身就比短期产品高。同时,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或也相对较高。此外,市民也可关注美元理财产品。伴随着美联储加息,美元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走高。

银行系美元理财产品“量价齐涨”

近日,人民币汇率贬值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其实,此轮贬值可以追溯至数月前。2015年8月11日,央行新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每日的中间价设定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汇率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此次“新汇改”一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从8月10日的6.1162,到13日已变成6.4010。自此之后一直在6.3至6.4区间徘徊。进入2015年12月后,美联储加息预期临近并在当月17日应声落地。2016年1月13日中间价为6.5630,近一个多月贬值幅度达2.59%。

除海外资本回流美国外,近期个人换汇潮持续升温,部分银行网点现排队购汇。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换汇后最容易操作的方式是持有美元存款或外币投资品种,而外币投资品种中最常见的当属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而在银行的外币理财市场上,美元产品历来是热门品种,而在美元升值趋势及加息背景下,热度更是持续上升。以2015年各月发行的美元理财产品来看,前10个月每月产品数量多在80款上下,11月、12月发力并最终突破100款。而其在外币产品中的占比也逐渐上涨,从年初的50%升至年底的70%。可见,个人投资者对于美元产品的需求正处于持续提升阶段。

近几个月,美元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上升趋势。2015年9月至12月,所有美元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1.50%上涨至1.76%。另外,6个月和1年这两个关键期限产品(这两个期限产品数量每月均超过30款)的收益也在逐月上升,6个月期产品从1.42%升至1.45%,1年期则从1.70%升至1.83%。在近日发行的美元理财产品中,甚至出现了1年期收益率2.60%、2年期收益率3.10%的高收益产品。对比美元存款利率,美元理财产品的收益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目前,各大银行的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普遍位于0.5%至0.8%区间。市场普遍预测,未来美国经济将进入持续复苏的阶段,2016年美元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将大增。

受到美元产品收益提升及美元升值的双重利好因素影响,预计2016年将会形成一波美元理财热。与此同时,对于手中本身没有持美元,且未来一段时期没有出国旅游、留学等需求的人来说,进入美元理财市场时也应考虑美元汇兑风险。如若未来美元升值幅度不大甚至出现贬值的话,这样的投资可能还不如直接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此外,相关换汇费用和成本也应精打细算,如银行挂牌的美元买卖价差等。

周期性“噱头”产品不要选择

按照惯例,年底时会因各家银行集中发行较高收益率理财产品而形成一小股理财高潮,然而,今年大家所期待的银行理财收益年末翘尾现象却迟迟没有出现。来自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商业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较此前微跌,而圣诞、元旦两个节日的专属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也仅为4.52%。

春节之后的一个时期,已经形成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净值型产品对于过去预期收益型产品的替代将更明显。理财产品净值化正是回归代客资管本源的重要进程,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正从单一封闭逐渐向开放式转型。理财分析师认为,去年底并没有出现投资者期待的年底翘尾行情,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在春节前的第一个月只是出现了企稳迹象,并没有在猴年“猴急”似地大幅反弹,小幅震荡格局只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虽然部分银行在节日期间推出了特供理财产品,但数量比较有限,对整个理财市场的影响也比较有限。

基于此,在理财建议方面,理财师表示,投资者应综合考虑收益提高幅度和募集周期,尽可能选择收益提高幅度明显、募集周期较短的中长期产品进行购买或选择美元理财产品,最好放弃那些短投资周期和长募集周期的“噱头”产品。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2篇

进入6月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趋紧态势愈演愈烈。观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走势发现:6月7日隔夜拆放利率骤然上涨至8.2940%,8日更是达到了9.5810%的高位,随后数日也基本维持在6%以上;一周和一个月期限的拆放利率从7日升至6%以上后,一直未再回落下去;3个月期限的拆放利率同样保持着稳步攀升趋势,已连续数日超过5%。

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流动性的突然紧张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涨,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短期限产品上涨幅度较大。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以货币市场工具以及债券为主,因此货币市场资金利率的上涨促使新发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出现上升。

6月新发行产品收益率上升

观察人民币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5月份以来,1-3个月期限产品的周度收益率几乎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且进入6月有加速之势,一度已升至4.52%,另外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也在上涨明显,第二周达到3.56%。从所有人民币款理财产品来看,平均预期收益率近期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1-3个月期限产品的收益率从5月第一周的3.93%持续上涨,在6月第二周已达到4.56%。

比较不同类型银行的发行产品收益定价情况,可以发现,5月份以来国有银行的产品周度平均预期收益率的上涨程度高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

以1-3个月期产品为例,在6月第二周,国有银行人民币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5月第一周的3.67%上涨至4.48%,而所有人民币款产品则从3.75%升至4.62%,涨幅均超过80个基点;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的产品收益率仅出现微幅上升,从5月第一周起总涨幅均未超过20个基点,收益率走势较为平稳。

2013年5月起国有银行1-3个月期人民币款理财产品的周度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短期资金利率上涨推高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另一角度看银行也在利用提升产品定价来吸纳更多资金,以缓和自身资金紧张程度。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对调节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资产负债表有重要影响,此时临近半年末考核时点,银行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起到“抢钱”之目的。近期,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资金归集专属版理财产品,将目前火热推行的资金归集业务与理财产品嫁接起来,利用高于同类同期限产品的收益定价来吸引它行资金。

前5个月收益率下滑

尽管6月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涨,但是在过去的1-5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却是呈现逐月下滑态势,整体收益率从1月的4.38%降至5月的4.27%,下降了0.11个百分点。

2013年1-5月,国内商业银行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16563款,较2012年1-5月的13126款同比增长26.18%,银行理财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人民币产品15862款,占比从2012年1-5月的约90%升至今年的95.77%;外币产品共701款,占比仅为4.23%。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供需两旺,另一方面也跟近一年来外币理财产品投资回报持续低迷有关。

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持续保持了宽松,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较去年同期出现小幅下滑,这使得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难以回升。

同时,今年3月27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将监管重点指向银行理财产品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领域的投资行为,自此这类以往用于拉高整体投资收益的高收益资产投资受到了较为明确、规范、严格的监管。监管的升级使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方面受制颇多,随着银行对投资组合资产的逐步调整,投资组合整体收益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

今年1-5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最高平均预期收益率)呈现下滑态势,整体收益率从1月的4.3863%降至5月的4.2757%,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收益为4.44%,同比2012年1-5月的5.02%下降了0.58个百分点;1-3个月投资期限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6%,同比2012年1-5月的4.75%下降了0.49个百分点。

从各发行主体来看,今年1-5月股份制商业银行以6029款(占比36.40%)的发行数量居各类银行之首;城商行共发行4935款(占比29.80%),超过国有控股银行的4352款(占比26.28%)成为第二大发行主体。

图1:2013年1-5月主要发行主体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数据截至2013年06月08日)

由于外资银行以发售结构性产品为主,其风险和最高预期收益率较高,且不同挂钩标的及收益结构设计使得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外资银行产品的平均收益率长期位居各类银行之首。除外资银行外,今年1-5月其余各类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都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

国有控股银行的客户层次丰富,其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较低;产品投资期限结构丰富,以满足大众投资需求;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国有控股银行的产品风格偏稳健,资金主要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较小。1-5月国有控股银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3.86%,在各类银行中收益最低。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风格较为激进,投资领域更加多样化,其投资组合中非标债权资产的配置比例最大,产品风险有所增加,相应的产品收益率也有提高。1-5月股份制银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4.40%,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收益类产品多针对高端客户发售。

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目前更多地是为了占领市场,因此在稳健的基础上,银行会给出较高的收益以吸引客户。1-5月,城商行和农商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4.58%和4.42%,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从投资资产的角度看,由于城商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大部分集中在货币和债券市场,因此规定非标债权资产投资红线为35%的“8号文”对其正面效应反而大于负面效应,此后这些城商行能够在监管的引导下,将投资组合多样化,增加“非标债权”资产的配置比例,这将有利于其产品收益的进一步抬高。

以5月为例,从各类型银行来看,预期收益率整体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其中,外资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9%,城市商业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9%,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2%,农村商业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4%,国有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3%。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3篇

11月5日,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显示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8%,增速较二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报告指出经济的升温增加了市场对资金的需求,9月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5.99%,比6月份上升3.06个百分点。

在政策层面上,报告指出在三季度央行坚持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坚持维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要求,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0月,隔夜、1周、2周和3个月Shibor平均水平较9月均有所上涨,表明资金市场仍然维持在较紧的状态。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个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这意味着类似6月之前的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将一去不复返,而商业银行不得不慢慢适应这个过程。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商业银行调节流动性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观上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使得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自6月以来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也使得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10月出现跳涨。部分银行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如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6个月和1年期的美元产品均上调0.5个百分点,建设银行2个月期的美元和欧元产品均上调0.6个百分点,而中国银行1个月期的美元和欧元产品则分别上涨1倍和2倍。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除QDII产品外,理财资金的投向主要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如招商银行“安心回报”系列外币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为国、内外金融市场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债券、资金拆借、信托计划、银行存款等其他金融资产;中国银行“自动滚续”系列外币理财产品的资金投资于在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流通的国债、央行票据、国开债、进出口行债券和农发债等公开评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产品,以及同业拆放、债券回购等货币市场工具;建设银行“汇得赢”系列外币产品的资金投资于国内银行间外汇掉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债券、回购、同业存款等,以及其他监管机构允许交易的金融工具。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4篇

“加息之后,银行理财产品会提前反应。” 上海理财专修学院执行院长徐建明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在提高,变得有吸引力了。”

日前,在上海的银行理财市场中,又出现了新理财产品推出当天就销售完的景象。加息之后收益率有所提升,而股市、楼市等投资渠道难以获利,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健的短期理财产品。

徐建明认为,从大的方向看,今后银行理财产品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化,占银行经营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

在徐建明看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总体上都会比银行存款高一点。他分析认为,对投资者来说,主要是考虑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率。

日前,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也撰文透露:截至2010年12月21日,当年发行的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77%,12个月期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5%,分别比加息前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高0.27个和1.05个百分点,接近CPI(消费物价指数)。

随着加息后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有所提高。国家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也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在加息周期中,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提高,可能会超过银行存款利率。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将直接促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涨。从历次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来看,这些稳健性产品均会呈现出跟随效应。普益财富认为,2011年在市场加息声中,以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为主的稳健性理财产品的发行预期收益率有望进一步上涨,同时这也将增强此类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但是在银行理财产品种类中,权益类理财产品仍然不多。刘彦斌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类型仍然是债券类和货币类理财产品,而权益类理财产品仍然处于限制发行的阶段。

普益财富在《2010-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年度报告》中也指出,随着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尤其是信贷类产品的监管从严,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逐渐成为信贷类产品的替代者,2010年12月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已占据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绝对主力军。可以预见,2011年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仍将保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的优势地位,全年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50%。

普益财富认为,信贷类理财产品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理财市场的热门产品,在市场需求和产品发行方面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一旦信托公司的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余额比例降至规范要求,信贷类产品发行可能会逐渐回暖。

刘彦斌也认为,权益类理财产品可以发,主要还是挂钩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不太匹配,需要得到规范。

未来发展规模将扩大

虽然部分风险很大的理财产品规模出现了减少,但是整个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仍然在不断增长。

普益财富认为,2010年是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第14个年头,但是在2004年前,银行理财发行数量不多,同时规模也不大,2005年至2009年各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连续翻番,从597款、1197款、2561款、6518款,直至7139款,而发行规模也不断扩大,从2005年的2000亿元,递增到2009年的4.75万亿元,2009年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同比增幅更是接近30%。

截至2010年12月20日,2010年商业银行共发行了约9958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估计约为7万亿元,相比于2009年约4.8万亿元的发行规模增长46%。

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存贷款利差将逐渐缩小,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中间业务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将推动银行在理财产品创新方面不断进步。

徐建明认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仍然处于低谷。虽然理财产品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已经出现过波折。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高风险理财产品亏损严重。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看法都出现了变化,2009年后,高风险理财产品基本消失,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收缩。在金融危机后,监管层更多地考虑到了银行的风险控制。银行还是应做好传统业务,资产管理可以适当地少做,因此经营思路上以稳定为主。

在银行业要求回归稳健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也更多地趋于稳健,在产品种类上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因此,在3至5年之内,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稳定型的,风险相对较小。

徐建明认为,从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肯定是越来越丰富,风险大或小的产品都会出现。理财产品在整个市场的比重会越来越高。理财产品总体上是属于金融衍生品,国内和国际相比,发展水平差距还很大。国内理财产品资产管理所占的比重很低,因此发展空间很大,但是时间上可能在5年、10年后。

刘彦斌也认为,理财产品的规模肯定会扩大,未来的发展空间是有的,理财产品也会更加丰富,主要还是在管理规范上。

发行仍需更加规范

在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过程中,发行还需要更加规范,这显然是理财产品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

刘彦斌向记者强调,监管部门有责任规范理财产品的发行。他举例说,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有三个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实现收益率和到手的收益率。比如预期收益率12%,实现收益率是10%,但是到手的收益率很可能是7%、8%,可能使投资者产生一定的误解。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5篇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6月份起,银行除了对季末、月末存贷比考核外,还要进行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为此,各家银行都铆足劲应付这场大考。

吸储的办法各式各样,其中之一就是发行理财产品。这使得理财产品利率水涨船高,市场已显8%或者更高的理财产品,这超出一年期定存利率3.25%的115%。

为了赶在季末提高存款额度,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揽存。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提高,同时发行期都选择在了月末的几天。《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5%、6%、7%甚至更高年化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挂于各家银行的网站和网点电子屏幕上。

比如,兴业银行将于6月28日开始销售“天天万利宝”理财产品,共包括A、B、C、D、E、F、G七款,其中,A款投资期限为7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B款14天收益率5.05%等。

北京银行在6月24日发售了与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挂钩的理财产品,由于近期资金紧张,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飙升,该款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7.6%。6月28日,北京银行又发行了新款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是一个月的SHIBOR利率减去0.26%。若按6月29日7.7%的SHIBOR利率计算,该款产品利率仍然高达7%以上。

虽然,目前存款利率的上限并没有打开,高息揽存也不允许,但隐藏在市场中的高息揽存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加上高利率的理财产品发行,银行业人士指出,这已有点变相利率市场化了。

月末猛发产品

为便于银行月末的“揽存大战”,银行多把理财产品募集期放在了月末几天。

以北京银行的“超越”系列PB11083号产品为例,该产品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与1个月SHIBOR利率挂钩,客户年化净收益率为起息日的1个月的SHIBOR利率减去0.26%。

该产品的募集期是2011年6月28日至2011年6月30日,起息日为2011年7月1日,到期日是2011年8月1日。这即意味着,在6月28日至6月30日期间,客户把钱存入该行,算做银行的活期存款,而后再成为理财产品。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拉高月末的存款数量。 另外,该款理财产品的起购门槛是200万元,以1万元的整数倍递增。显然,这主要针对的是高端客户,以拉取更多的存款。

此外,理财产品本身也能够达到吸筹的目的。这也激励了银行加大理财产品的发售力度,尤其在在月末、季末。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金融服务合伙人胡亮表示,理财产品大部分是结构性存款,因此理财产品的增加也加大了银行吸收存款的力度。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增武也认为,目前理财产品市场上,一些保本、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有存款替代的功能。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各家银行集中在月末发行了大量的理财产品。民生银行在售的7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有两种,一种是5.5%(认购门槛5万元),另一种是6%(认购门槛100万元),募集期至6月30日。

工行正在发售的7天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有三种分别为6.5%(门槛5万~50万元)、6.8%(门槛50万元~200万元)、7%(门槛200万元以上),募集期至6月30日。该行还有一款正在销售的3天高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6.5%(门槛5万元~50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6.8%(门槛50万元以上),募集期也是至6月30日。

月末产品收益高

为了在月末完成监管层的考核任务,银行普遍被迫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为了能够让客户把钱存到银行来,总要先给客户一些甜头。”一位银行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从各家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即月末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高于平时。

以浦发银行为例,6月30日,其专项理财盈系列有11款产品在售,募集期集中在6月29日、6月30日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募集期到7月4日的理财产品。2011年第三期同享盈计划募集期在6月27日至6月30日,理财产品的期限为27天,其年化收益率高达5.5%。而募集期在6月29日至7月4日的2011年第九期票据盈计划,虽然期限长达114天,其年化收益率也仅仅是5.5%。募集期在6月29日和6月30日两天的2011年第十期票据盈计划期限仅为21天,其年化收益率也高达5.20%,与期限为114天同类产品收益率相差无几。

浦发银行汇理财稳利系列产品的短期收益提高更加明显。发行期在6月23日至6月28日之间的四款7日期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为4.70%、4.85、5.30%不等,远高于发售日期跨到7月份的期限更长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同时,认购门槛也大有文章。一般来说,认购门槛越高,收益率越高。以浦发银行汇理财稳利系列产品为例,认购门槛5万元的年化收益率4.70%,30万元起的年化收益率4.85%,100万元起的年化收益率5.30%。

利率市场化预演?

贷款利率有下限,存款利率有上限。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打破这种上下限。

事实上,除了用收益率较高的短期理财产品吸收存款外,“返点”、送礼等方式也依旧普遍存在。

“规定是不能提高存款利率的,但是客户经理为了完成拉存款的指标,牺牲奖金不要,把绩效奖金给客户,以完成拉取存款的指标。”一位城商行人士向记者说,只这样才能确保完成业绩指标,否则只能被离职。

日趋白热化的吸存实际上显示了银行经营转型、利率市场化以及考核模式改革的迫切性,补充资本、放贷扩张、赚取利差、吸收存款的“怪圈”亟须 改变。上述中资银行相关人士表示,理财产品收益率随着市场资金的多寡而变化,事实上就是一种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为有效,并将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加快金融创新更好地发展。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6篇

为了便于投资者掌握银行理财产品的动态走向和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投资者报》对正处于发售期(截至6月4日,下同)的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在经历了去年的狂欢后,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热度”正逐渐降低。

截至目前,5%以上的收益率已经很难觅得。据数据显示,在售的61款银行理财产品,仅有14款产品收益率在5%以上,且大多数为中长期产品和高端专属产品。

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还将会进一步下跌。不过,银行理财产品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为一方面利率的下降同时带动了货币基金等产品收益率 下降。

对在售的61款产品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同银行发行的同期限、同类别理财产品有很大不同,股份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较国有行略高。

出于监管限制,去年发行火爆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已难觅踪影,目前在售产品中没有超短期理财产品。

一个月期和两个月期产品银行产品比较相似,主要有民生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民生产品收益率较高风险度较高,中行收益率较低风险度也低。

以一个月期产品为例,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是民生银行发行的“第025期非凡资产管理35天增利(个人)尊特”,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9%,同期存款利率的3.31倍,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投资类型为组合投资类。

组合投资类投资标的物比较多样,有企业债券、融资券、拆借、信托计划、信托受益权等,因此该款产品风险度略高。

收益率最低的是中行将发行的一款25天产品“中国银行-美元月动滚续HJBYDUSD1206”,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8%,是同期利率的1.2倍,投资币种为美元。收益率虽然没有前述民生产品高,而且中行此款产品也是组合投资类,但中行这款产品却是保本固定收益,目前在售的一个月期产品中仅此款产品有保本固定收益设计。

发行3个月期产品的银行有星展银行、民生、中行、工行、德阳银行。

收益率最高的是星展银行发行的“‘星利’ 系列1220期3个月”,为5.2%,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1.7个百分点,该产品是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投向为3个月美元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并且对如何实现收益设定了条件,若在定假日的定价时间3个月美元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于或低于5%,则客户获得的年收益率将不低于5.2%,若在定假日定价时间3个月美元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高于5%,则客户将获得2.8%的年收益率。

民生的3个月期产品收益率也不低,3款产品收益率分布在4.75%~5.1%,不过产品设计依然是非保本浮动收益。

而中行和工行的产品风险和收益率均低,星展银行前述产品的最低收益率也高于两行,因此建议投资者选择3个月期产品时在星展的这款产品和民生的产品中选择。

3个月以上至1年期之间的产品发行较多,有13款产品发行,但多数未披露产品投向,无法分析其风险,在此仅做简要介绍。收益率最高的是两地方性银行,分别是广州农商行发行的“太阳聚富64号”存续124天,收益率高达6%,另外一款是宁夏银行发行的“众赢TJ1209期”收益率为5.8%,该款产品仅在天津地区销售。另外有8款都是广发银行发行,收益率分布在4.3%~4.6%。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7篇

辞旧迎新之际,也是人们乐于盘点自己一年的投资收益之时。2007年的大牛市,并非让所有的投资者都大有斩获。例如最近在理财产品市场上,一些投资者就发现自己投资的产品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反而实际实现的收益接近于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认为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以“虚高”的预期收益率迷惑了投资者。的确,在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往往习惯于使用“预期收益率”这个指标对产品做出判断,预期收益率越高的产品,越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产品的实际投资方向和收益获取的原理。

实际上,预期收益率的依据,是理财产品设计部门在相关数据的预期和趋势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预测”,最高预期收益率也仅在最理想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当趋势判断错误,或是预期未实现时,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远远低于理想的水平。

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预期收益率是一种“预期”,未必是它实际可以获得的收益。当然,对于不同结构和不同投向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实现的机率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不妨就以近期正在销售中的一些理财产品为例,看看我们该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传统款”产品收益可期

一些标的为货币市场或是融资计划的理财产品是人民币理财的“传统款”,也是“基本款”。对于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可能并不起眼,但实现的几率比较大。

这是因为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在设计时,基奉上已经可以对投资标的的收益做出准确的判断。如中国银行近期所发售的一款“中银货币市场增值理财计划0801”,它的投资标的为短期的货币市场产品,如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金融债、央行票据等等。通常来说,由于这些票据类产品本身拥有明确的期限和利率,因此银行在此基础上,对于产品投资对象的未来收益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即使市场发生变动,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同时,这款产品的期限很短,仅为69天,因此该产品实现4.6%的预期年收益率还是相当容易的。

除了投资于货币市场的产品外,理财产品品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投资于信托融资计划的,同样这一类型产品的风险较低,预期收益率可以实现的可能性也较大。最近正在上海农行发售的2008年本利丰第三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就是一个例子。据介绍,本利丰第三期产品募集来的资金将以信托形式,由中国农业银行委托外贸信托以信贷资产回购方式向万科提供融资。因此,对于产品的收益,设计时…般根据信托融资的利率来进行确定,同时这种类型的产品会引入一些重量级的公司进行担保,以保证资金的顺利回收,所以对于投资于信托融资的理财产品计划,预期收益率的实现也拥有一定的保障。像农行的本款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14%,同时在一年的投资期限内,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基准利率的话,该计划的收益率也会按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同期同比例浮动,这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弥补投资者的机会成本。

挂钩型产品收益“花开两枝”

挂钩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往往最让投资者“雾里看花”,很多投资者并没有细细分析产品的设计机制和收益实现原理,便冲着亮眼的“预期收益率”进行产品的投资。

事实上,挂钩型产品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产品的优势在于,通过结构化的设计,可以帮助投资者在下跌的市场中也能实现“保本”或是“局部保本”,这一点与开放式基金或是类基金的产品是不一样的。而另一方面,挂钩型产品的局限性在于,收益与,定的挂钩前提条件相关,只有市场的走势与前提条件的设定密切贴合,投资者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收益。反之,如果市场的走势背离了前提条件,像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一些挂钩型产品的收益却接近于零,原因就在于选取的标的股票走势虽好,却远离了前提条件设定的范围。

因此,在投资挂钩型产品时,投资者不仅要了解到“最佳条件”下收益率的实现,也需要洞悉到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收益率是如何确定的,才能全面认识到产品的收益与风险。

如最近建行推出的2008年汇得盈“宝B计划”理财产品,该产品是一款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据介绍,产品收益将与中国B股市场6只具有高折价目,基本面较好的B股表现挂钩,包括陆家B股、振华B股、机电B股、万科B股、张裕B股、晨鸣B股。对于预期收益率的实现,建行所设定的前提条件为:

如果6只挂钩股票的期末价格与各自初始价格相比,涨幅都大于等于5%,客户收益率为15%;如果6只挂钩股票的期末价格与各自初始价格相比,涨幅都大于等于0,则客户收益率为5%;否则,客户收益为0。其中初始价格是指2008年2月4日挂钩股票的收盘价格,期末价格为1年后到期日的收盘价水平。

不难看到,在这款产品的设计中,投资者可能遇到的最好的状况就是:一年后6只挂钩股票的涨幅均大于或等于5%,可以获得的收益为1 5%。中等的情况为一年后6只股票均上涨,但至少有一只股票的涨幅未达到5%,那么投资者的年收益率可以达到5%。而最糟糕的情况是,6只股票中至少有‘只为下跌,那么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为0。

建行产品设计部门的相关人士表示,该产品的设计前提为看好B股市场的投资潜力。如果在一年的投资期内,B股市场出现较好的走势,投资者则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反之B股市场走势不涨反跌,投资者也能够实现保本,与直接投资于B股市场相比,通过挂钩型产品参与B股可以规避市场下跌的风险。但同时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这一产品在设计时亦有限定之处,如仅选取到期日作为收益观察口,同时要求6只挂钩股票“齐涨”方能实现较高收益;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即使B股市场走高,但如果某只股票在收益观察口的表现与其他股票出现分歧,也有可能收益为0。这一点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时必须考虑到的风险因素。

类基金产品收益难测

随着产品市场的多样化,类基金产品也正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热门品种。一般来说,类基金产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发行产品募集来的资金直接投资了某一只基金产品,像现在很多银行所发行的QDII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中就是采用了这种模式,产品的收益直接按照投资基金的净值表现来确定。如花旗银行所发行的QDII产品中,引入了30多只海外基金;招商银行也有类似的产品推出。另外一种类基金产品,是银行采用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方式建立的FOF(基金中的基金),将几只基金按照一定的投资策略进行组合管理,按照市场的走势做出相应的配置调整。

无论是投向于单只基金,还是投向于FOE,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都直接取决于市场的走势,无法预测某个准确的区间。

例如民生银行联合德意志资产管理携手推出的“民生全球成长与资源主题基金组合型理财产品”就属于这,类型。这一产品以“成长”和“资源”作为两个关键词,主要投资于全球成长性好的国家与地区的股票型基金和关键性资源的商品型基金。据介绍,该产品选择了美林集团的拉美投资基金、霸菱东欧基金、美林的矿业基金和荷兰银行的能源基金等近20只基金作为“基金池”,将由投资管理公司根据市场的变动进行组合与配置。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8篇

在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银行理财市场已走到十字路口。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上半年央行多次推出了降息、降准的宽松政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而股票市场在今年前5个月的疯牛行情让压抑了7年之久的股民欢欣雀跃,资金如潮水般涌入股市。在收益、流动性皆逊色一筹的现实情况下,银行理财市场该何去何从?

1 收益退潮

今年理财市场的平淡在银行年中考核揽储旺季尤为凸显。根据融360的监测数据显示,6月银行共发行4452款理财产品,总量较5月减少了414款,降幅达到8.51%。而在以往每年,6月正是银行揽储的时点,各银行都会增加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因此,每年6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收益经常掀起一波小高潮。

自2013年年底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5.98%的高位后,近两年来,由于货币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也随之持续走低,更是在今年6月首次降至5%,创近2年新低。

从上半年的整体情况来看,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滑趋势明显。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3.5万款个人理财产品。保本类人民币非结构性个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呈现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下跌0.9个百分点。其中,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保本人民币非结构性个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其他期限类型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其本身也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从1月的3.69%到6月的2.79%,下滑0.9个百分点,收益率已经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

相对于保本类理财产品而言,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非保本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滑趋势较为缓和,从1月的4.86%下滑至6月的4.6%,下滑0.26个百分点。而期限在1年以上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则明显高于其他期限类型的产品,6月的平均收益率达到5.76%。

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监管层或仍将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结合可能出现的大额存单利率调整,以及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继续下滑。其中,保本类理财产品受到的冲击将最为严重。

专家表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或将继续下行,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成凤毛麟角。对于稳健型投资者来说,如果对资金流动性要求不高,建议选择大型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的中长期理财产品,以此获得更高的收益。

2 多重利空,下行压力加大

今年以来,投资理财市场最大的热点一直集中在股市上,无论是连续大涨还是突然暴跌,市场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在6月中旬之前,股市一片红火,各路资金纷纷入市。即使在6月中旬后,A股市场遭遇连续调整,但资金仍继续大幅流入股市。

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证转账保证金净流入6143亿元;而在二季度,这一数字达到了3.24万亿元,其中仅6月1个月,流入规模就达到1.43万亿元,较5月增加5059亿元,创今年以来新高。显然,即使在A股大幅下跌之时,投资者进场的意愿仍然很强烈。

开户数量同样能够反映出市场的火爆。根据中投在线研究中心统计,自2014年下半年股市成交呈现活跃走势以来,股票新增开户数增长迅猛。自2014年10月开始,每单周新增股票开户数保持在10万户以上,截至今年6月26日的那一个交易周,A股累计新增投资者数量49.92万户。截至6月26日,股市投资者数量总计9041.03万户,其中持仓账户5076.6万户,期间参与交易的投资者2927.27万户。

从理论上讲,股指暴跌,部分资金将撤出股市转而流向银行渠道。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稳定,安全性较高,股市中的部分投资者将转向银行理财产品。但事实上,股民大多是风险偏好者,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较低,无法满足他们对于高收益率的要求。因此,即使股市暴跌,从股市流向银行理财的资金量也不会太大,大部分股民会选择继续持有股票或暂时离市观望。

理财产品遭遇寒流。今年上半年的3次降息、3度降准迫使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滑,虽然下半年由于经济增长出现企稳迹象,但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很难出现上扬。

上半年,大额存单正式推向市场。6月15日,9家银行推出首批大额存单。目前,定期存款利率大多上浮20%,最高可以达到30%,而大额存单上浮40%的利率水平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中信银行在首批大额存单发行当日,1年期单位大额存单的10亿元规模就已售罄。随后,农行、中行、建行、招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又推出了后续批次的大额存单。分析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大额存单的利率偏低,与理财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但不排除下半年存在调整的可能性。如果大额存单利率出现一定幅度的提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将会受到冲击。

3 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高收益产品缺乏、低收益产品竞争力走弱,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刺激下,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发展之路困难重重。在分析人士看来,单一的“固定收益”特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已不足以应对市场的变化,理财业务转型势在必行,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如图所示。

专家表示,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将是“财富管理”,核心是使银行从被动的投资组合销售向主动的投资组合管理变化的过程。财富管理与一般理财业务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理财业务是以产品为中心,目的是更好地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且提供服务的主体局限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则是以客户为核心,目的是为投资者设计并提供一套适合其自身的财务规划,同时从提供服务的主体来看,财富管理的主体更为广泛,不仅局限于银行业。简而言之,这是银行从被动的投资组合销售向主动的投资组合管理变化的过程。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了相关业务的尝试与推广。此前,浦发银行曾推出一项组合在线投资服务“财智组合”,该组合以浦发银行理财产品和该行销售的基金证券产品为主,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特点设计相匹配的产品组合,分别对应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其中最“激进”的一类中,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高达80%,因此风险程度也较高。财富管理意味着更多样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银行在进行财富管理业务时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形成交叉、互补与嵌套。

此外,理财产品本身的创新也是各家银行正在尝试的内容,将以往理财产品的固定收益、区间收益模式变更为净值收益,投资者与银行可以分享超额收益。例如,工行此前发行的“工商银行尊享系列封闭净值型理财产品”,期限为365天,由工行直接操盘进行投资,业绩基准为5.8%,除了收取1%的销售费、0.1%的托管费、1%的固定管理费,如果到期业绩超过了5.8%的基准,工行还会按超额部分的20%提取业绩报酬。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日益成熟,相比传统理财产品而言,拥有更强流动性及更加公开透明的净值型产品将更有竞争力。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蒙特卡洛模拟 理财产品 收益率

一、理财产品理论基础

(一)理财产品简介。

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

从2005年开始,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增长迅速,一些理财产品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好的收益率,然而2008年,不少投资者发现多款期望收益很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到期日的实现收益很低甚至为零,这与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大牛市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为近年发展良好的银行理财产品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什么理财产品短期内会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呢?原因之一是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时的“诱人的收益率”,实际上,预期收益率不一定不可靠的,计算预期收益率时概率值不同,预期收益率会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将以挂钩型产品为例,论述如何通过计算预期收益率从而对理财产品的投资作出科学决策。

(二)挂钩型理财产品分析。

我们以某商业银行推出的人民币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港股精选”题材QUANTO 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来介绍模拟方法对挂钩型理财产预期收益率预测中的作用。该理财产品投资时间为2007 年6 月22 日到2008 年6 月22 日,委托起始金额最低为5 万人民币,银行给出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10% ,其真实收益率计算方法为:如果5 支挂钩港股(中银香港、中海油、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海外发展)的期末价格与各自期初价格相比,涨幅大于等于8%,则产品收益率为10%;如果所有挂钩股票的期末价格都大于等于各自期初价格,则产品收益率为5%;否则,产品收益为0。

该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果五只股票中任何一只股票在投资期末时股价低于期初股价,则投资者得到的实际收益率将为0。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模拟的过程,我们对该理财产品收益的实现进行了简化处理,我们可以采用模拟的方法对这五只股票期末股价进行预测,判断其真实预期收益率的大小,供投资者投资参考。

二、实验过程

(一)实验目的。

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每只股票价格同时进行10000次模拟,对于每只股票,将得到的10000个2008年6月22日的股票价格分别与其2007年6月22日的股价相比,得出五只股票价格涨幅都大于8%的次数和五只股票价格都大于其期初价格的次数,从而预测该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

(二)实验步骤。

1.收集一定时间段的各只股票的历史日开盘价格数据,通过历史价格数据,算出这段时间各只股票的历史日平均收益率u和日收益率的波动率σ。

2.通过软件生成H个满足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e

3.对于每只股票,以收集到数据的最后一天数据为初值,利用公式St+ Δt - St= uSt Δt +σSt(Δt) 0.5 e对接下来的H日股票价格进行10000次模拟。这里Δt=1,u,σ就是第一步中算出的历史日平均收益率u和日收益率的波动率σ。

4.利用EVIEWS软件编程计术得出模拟的五只股票期末价格涨幅都大于8%的次数和模拟的五只股票期末价格都大于其期初价格的次数

(三)从模拟结果中预计理财产品预期实际收益率。

回顾该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计算方法:如果5支挂钩港股(中银香港、中海油、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海外发展)的期末价格与各自期初价格相比,涨幅大于等于8%,则产品收益率为10%;如果所有挂钩股票的期末价格都大于等于各自期初价格,则产品收益率为5%;否则,产品收益为0。

从模拟的结果知道10000次模拟中5支挂钩港股(中银香港、中海油、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海外发展)的期末价格与各自期初价格相比,涨幅大于等于8%的次数有5063次,按照概率即有50.63%的可能得到10%的收益率;10000次模拟中所有挂钩股票的期末价格都大于等于各自期初价格的次数有1198次,按照概率即有11.98%的可能得到5%的收益率,即:

按照求数学期望的形式则预期实际收益率为:

E(r )= 10% ×50.63% +5% ×11.98%+0×37.39%=5.662%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第10篇

“央行降息” 和“股市暴涨” 两面夹击

一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2014年12月22日,距离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的“央行降息”政策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许多银行存款利率不但没有下调,反而出现逆势上调的现象。银率网分析师认为,主要原因是受股市影响,银行间市场陷入短时“缺血”状态。

A股近期一波又一波大涨行情,沪指冲破3100点,创下4年多新高,月内沪深股指均涨超25%,年内中国股市暴涨47%。这充分点燃了投资者进入股市的激情,各路资金纷纷流向股市,银行自然挡不住投资者“任性”的撤离了,更何况是抹上了“央行降息”的色彩。

可是,时至年末,面对理财资金的流失,银行也不敢“坐以待毙”。各大银行纷纷解开了“央行降息”的枷锁,冲破“A股大涨”的围墙,将存款利率逆势上调,五大行利率甚至上浮至顶,为的就是在资金流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提升理财产品收益率或推出新型产品的方式“留客”。《投资与理财》记者近期走访了众家银行,发现近一个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都是处在一个上升的态势,特别是在近月末,上升最为猛烈,由此可见,年末银行“吸金”确实“捉急”了。

尽管如此,银行理财还是门庭冷落,《投资与理财》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80后”准妈妈表示:“是不是大伙都把钱放到股市去了呀!看来我那不记得密码的股票账户也要去改下密码了。”

预期收益率 7% 产品再现

进入12月,银行理财产品“年末效应”再现,在发行数量以及平均预期收益率上呈现双双抬升的现象。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4年12月13日至2014年12月19日共有803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投资期限为139天。相比月初增加了43款,投资期限也有所拉长。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累计发行572款,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累计发行167款,保证收益类产品累计发行64款。

在收益情况方面,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累计发售776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3%,环比上升0.14个百分点。其中有45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出现的超高收益品种为重庆银行发行的“长江鑫利2014年第317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7%,投资期限为666天,投资起点为10万元。总体而言,银行理财产品迎来收益率“大爆发”,各期限、各收益类型、各类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全线上升。

高收益产品发行量激增,同样是2014年年末银行理财的一大特点。业内人士表示,在降息的背景之下银行理财收益不降反升,与近期个人理财资金大规模撤离银行不无关系,尽管银行或是想以提升收益率来留住客户,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从长期来看,个人投资者将资金从银 行理财产品撤出进入股市是大势所趋。

积极参与最后一次“大餐”

目前,股市不断出好消息,银行理财貌似也不错,往往老百姓这时候便不知该把钱放入哪个篮子了。

《投资与理财》记者咨询了多位银行理财师,他们的意见大同小异,认为今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都会有所下降,货币基金收益也会下降,“宝宝”类产品收益也会是下行的趋势。如果是稳健型的投资者,碰到超过5%的产品还是可以下手的。

银率网分析师牛雯给出年末理财产品投资建议则是:投资者应该积极参与这一轮理财产品收益“盛宴”,锁定高收益理财产品。银率网分析师认为,这有可能是理财产品收益“盛宴”中的最后一次“大餐”。

一方面因为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未来中国进入降息周期是大概率事件,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降息的大环境下不会有很好表现。

另一方面,有消息称《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已经上报,取消商业银行存贷比硬性考核这项内容将会进入议事日程。银率网分析师认为,一旦取消存贷比这一硬性考核,商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的动力会随之减少,未来高收益理财产品或更加罕见。

因此,银率网分析师建议广大投资者积极抓住年末这一轮理财产品收益上升的机会。

上一篇:互联网理财产品范文 下一篇:财产公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