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7-07 05:05:18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现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有效性的对策分析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中的问题。

当前,一些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境有“生活味”,而没有“数学味”。

在实验班老师的课堂上,往往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但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淡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数学问题的原型。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如:《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引入环节,一位教师通过课件先播放了一段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然后提问: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回答:我看到了姚明;我看到了奥运五环旗;我看到中国运动员很多;我看到奥运会火炬……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在没完没了。老师只好继续引导:“姚明手中拿的是什么?”有学生立即回答:“国旗。”“上面有什么呢?”“五角星!”学生齐答。听到这里我才明白老师原来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录像中找到“五角星”这个轴对称图形。相对于一节课40分钟而言,用五六分钟的时间才将探究的内容“千呼万唤始出来”,实在没有必要,也没多少价值可言。

2.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缺乏目的性,没有体验与反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感觉。学生无法体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二)开放式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开放过度。

在一节公开课上,老师一上课就给出问题,问:大家会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示范,评价也多数采用生生互评的形式。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并没有获得知识。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是随心所欲……这是一种随意的、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自主探究变成了放任自流。

2.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位教师上《可能性的大小》一课。学生在进行摸球活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三)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地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给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

(四)现代教学手段滥用。

在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多媒体包办一切,课题的出示、教学板书、问题及结论展示全靠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所有知识呈现都离不开多媒体,各种声音及画面的闪烁有时成了扰乱学生思维的“干扰源”。教师、学生跟着多媒体出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并没有区别。教师只是把“满堂灌”的任务交给了电脑,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

二是目标定位不准。不能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二、解决新课改问题的思考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其中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教学中,一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好教学内容,扎实地帮学生打好基础;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三要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首先,创设情境一定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做到精练、准确,针对性强。以简约的情境突显鲜明的数学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把数学问题寓于一定的情境中,旨在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储备,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准数学情境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让情境创设与数学思考结合贴切,真正发挥情境的启思功能。

再次,创设现实情境时,要力求从周围的生活世界入手,创设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触摸数学,提高情境的实效性。

最后,创设情境要从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高度出发,跳出“创境激趣”的框框,挖掘情境的启思、悟理等功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整体效应。例如,教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时,课始借助多媒体创设如下情境:爸爸带了137元钱,买了一双98元的皮鞋,剩下的钱够再买38元钱的皮带吗?从而引出137-98的数学算式。在简便算法探索中,还应结合购物情境,结合“先付100元,找回2元”的付款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多加了,要减去”的算理,从而创造性地实现数学建构活动。最后,在简算出137-98=39后,还应结合课始情境,让学生对“剩下的钱够再买38元钱的皮带吗”作出判断与推测,在运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感受计算教学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

(三)有效整合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有这样一段话:“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学习,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仔细推敲“过于强调”这四个字,绝不是抛弃接受式学习。有效的教学要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和策略,只用一种探究的方法去教学数学是不可取的。因为探究法比其他方法更费时间,不能保证学科教学任务完成。同时,用一种方法教学,学生容易乏味,教学效果也是很差的。有些内容要采用接受式为主的教学,如最原始的数学概念:自然数、直线、射线,有关计量单位,等等,而如法则、性质、定律、公式、规律等部分内容适宜于探究式为主的教学。两种方法优势互补,有效整合。

(四)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人若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又怎么与别人交流呢?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

其次,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

最后,教师要加强指导。除了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如倾听的习惯、质疑的能力,有条理汇报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此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需要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搭设好台阶,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

(五)有效捕捉、利用课堂资源。

教师要精心预设,以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有些生成需要教师细心地去捕捉。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课堂里解决。与课堂无关的生成可以淡化。然而,遗憾的是,一些偶发性的资源从教师的手边悄悄地溜走,失去了很好的数学教育的时机。下面我举个例子:一年级学生在做7+6+3时,一位学生没有按顺序做,而是先把7+3=10,再将10+6=16。老师没有在意只说了一句:你的结果也是16啊。这是不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美丽,却在不经意中从老师的手边溜走了。老师没有及时评价,使这样一个闪光的思维转瞬即逝。

新课程的扎实推进需要有效的数学教学,让我们经常反省自己的课堂是否有效,怎样做才能更有效。

上一篇:活动导学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