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班探究性区角中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时间:2022-07-07 02:45:24

浅谈如何在小班探究性区角中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作为一所在中国大陆首家使用“IB-PYP”课程的幼儿园,我园以探究式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和发展,其中,对幼儿在探究性区角中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尤为重视。身为一名小班教师,如何创设更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借助家长资源帮助幼儿创设富有探究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校、家长、幼儿成为三位一体的“学习者社区”,利用多方资源,让个别化学习在我班开展得丰富多彩。

从实践中,我发现小班幼儿在进行个别化学习中有以下表现:1.喜欢新颖、鲜艳、形象多变的物品。2.对一件事的注意力不够持久。3.对新摆放的玩具大家都会去争抢。如何克服幼儿在区角个别化学习中的这些弱点,有效引导幼儿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和成长,我觉得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必定会对幼儿个别化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一、关注幼儿兴趣,家园协作创设个别化学习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班级中开展探究性环境创设前,我会与家长细心沟通幼儿在家里做过哪些事、喜欢经常玩什么游戏、经常去哪里,还会设计问卷调查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发展水平,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设计适宜、适合、适当的区角探究环境。

比如,在主题单元“特别的我”中,根据家长的描述,孩子们很喜欢在家里扮演妈妈的角色,我们创设了“爱心娃娃家”,让幼儿扮演妈妈、爸爸等角色,幼儿在这个区角中会穿着爸爸妈妈的衣服,照顾小宝宝,玩得不亦乐乎。因此,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家长参助,善用家长有效资源

在个别化学习中,如何让幼儿养成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的习惯和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协助,更需要有效物质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环境的创设。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位幼儿个别化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我大胆尝试利用家长参助的形式,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环境。

1.活动前精心筹备和设计,聚焦引导问题

首先在进行家长参助前,我把参助的家长们邀请到学校,与他们讲解活动的设计意图,并和他们共同协商讨论如何帮助孩子有效地进行个别化探究活动。

例如,在“我的身体本领大”活动中,每位家长帮助3~4位幼儿进行活动,活动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包括:我的身体有没有用?我们的身体可以做什么?

2.活动过程中带领幼儿共同探究

在探究性区角活动中,家长引导幼儿分别从头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手、脚入手,让幼儿互相讨论、思考,说出头、手、脚的功能。活动最后,让幼儿找出适合头、手、脚做的事。

3.活动后家长成为评估资源

家长协助幼儿通过认知自己的头部:①眼睛――找相同(在许多图案中找到相同的图案并用笔圈出);鼻子――闻各种味道,说说自己喜欢的味道和不喜欢的味道(药皂、香皂、醋、花露水);耳朵――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猜猜是什么声音(各种动物叫声、汽车喇叭声、风声等);嘴巴――品尝各种不同的味道(甜、酸、苦、咸)②手:折叠衣服。③脚:踢足球。

幼儿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活动,最后以完成娃娃图为结束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每位幼儿为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到高兴。家长们的参与可以给予每个幼儿适当的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高。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小班幼儿在个别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的人、事、物等相关因素产生着互动的关系。而这所有的互动活动都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影响。正是由于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帮助每位孩子经过努力获得成就感,孩子们都知道如何用轮流玩,交换的方式解决冲突,也愿意尝试新活动。在这里幼儿能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它有着相对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让孩子们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主导地位在逐渐后退,教师更多地成为“隐形人”,在指导过程中,不做导演,更多的是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鼓励者,通过家长参助这种形式,丰富了幼儿个别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同时为他们在家中指导幼儿也提供了帮助,这正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

(作者单位 上海市维多利亚幼儿园古美园)

上一篇:论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下一篇:浅谈“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