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化工原理教学改革

时间:2022-07-07 02:23:08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化工原理教学改革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本文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通过改革,对于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36-02

化工原理是我校制药、化工等专业的职业技能课,它主要介绍化工类型生产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与其相关的过程设备,它需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具有应用面广、实用性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工程观念,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工程学科与工程技术的双重教学任务[1]。由于化工原理课程研究内容极为广泛,化学工程学科中除了反应过程以外,其他物理过程都是本课程涉及的范畴,化工原理课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章节间缺乏衔接,是学生历来反应难学的课程,所以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是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思路。我们针对目前化工操作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和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高职化工原理课程进行课程开发[3-4]。本文对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作简要论述。

1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专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制药行业、化工企业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特点等,由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5]。

1.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项目化课程结构。

《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常用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工艺计算,掌握典型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操作方法及选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单元操作中的一般性技术问题,具备生产一线工艺设备管理和维护保养的初步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的内容设计打破了原来学科体系的框架,以不同单元操作为载体,将相关的管理技术、设备维护、工艺操作和工艺评价合理整合,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立基于化工原理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

1.2坚持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

改革以往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设计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基地的有利条件,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由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我系教师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与技能,知识技能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按照化工原理的实际生产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校企合作企业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技能。岗位工作职责清晰,工作任务目标明确,确保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对接,专业和岗位对接。

1.3坚持行动导向要求,注重实践操作技能。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首先系统的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并没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愿意进行纯理论的抽象思维,而偏重于对可视事物所进行的动手实践与操作训练。他们更希望动手,不喜欢理论[6]。因此,从生源情况和教学目标出发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本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六套演示实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演示实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除常规实训外,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安装、调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体现"做中学、学中做"。

另一方面,由学院牵头建立固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和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等,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下厂见习,并且和企业建立了"厂中校"的合作模式,可以边理论边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1.4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权,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通过对每个学习工作任务的评估,使学生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2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2.1清晰课程定位,开发化工原理课程标准。

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化工操作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展开,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经过广泛调研和企业专家论证,确定化工操作阶段对应的岗位有:设备维修、过滤设备操作、蒸发操作、蒸馏操作、吸收操作、干燥操作、仪表操作、分析检验等。充分分析这些岗位技术操作人员所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素质结构,确定化工原理课程应该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课程标准的开发应紧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熟悉化工操作的基本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掌握工作的具体方法。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

与企业专家一起分析化工操作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整合,结合高职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优"的特点,以完成岗位任务所需知识和能力选取教学内容。化工原理的教学内容分成流体的流动与输送、过滤、传热、蒸馏、吸收、干燥八个模块,每个模块以典型化工操作成为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学习情境。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就近原则与第二语言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