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构建“体验、感悟”型文化氛围的尝试

时间:2022-06-25 11:53:09

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构建“体验、感悟”型文化氛围的尝试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文化,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构建"体验、感悟"型教学文化,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打开了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堂文化;体验;感悟型课堂氛围;初中科学学科课堂文化的构建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48-03

走上讲台二十年,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挑战呢?在新课改革实施的近几年,通过聆听专家的指导和自身的探索实践,逐步建立了明确的教育观念:即课堂教学是一种文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构建课堂教学文化,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构建"体验、感悟"型课堂氛围,对于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大有裨益。

"什么叫体验"、"什么叫感悟",体验是指通过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所包含的自然规律或者基本原理有所认识、有所感触。感悟指对科学实践活动有了接触而引起的思考,有所领悟,两者都强调实践性、情感性。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但在探究活动中两者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交融。

怎样才能营造"体验、感悟"型课堂氛围呢?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对象,方法和手段有明显不同,我对营造初中综合科学"体验、感悟"型课堂教学氛围做了如下尝试:

其一、在教学内容上,我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而避免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在初中科学六年级(下)第七章《空气与生命》一章中,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材直截了当地展示给我们的是:用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根据倒吸的水的体积得出氧气的体积,这一实验的背后蕴含着很多原理,比如: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就是集气瓶的容积,测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测瓶中水的体积而获得,密闭的容器当气体的量减少时,压强也会减小,减少的气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测倒吸的水的体积而获得,要想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需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同时不能添加进新的气体。

要想解决这些理论和实验设计上的问题,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潜知识的前提下,有步骤、有目的的设计教学过程,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的设计如下:

首先观看拉瓦锡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视频,老师做简短的解说,让学生感知科学家的探究思路,以期对自己有所启发。

接着进行设计并论证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用什么办法把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掉。

(2)怎样测出瓶内气体减少的体积。

(3)怎样测出整个瓶子的容积。

(4)运算氧气体积空气体积。

为解决以上问题,特设计以下学生实验:

(1)抽出一个密闭的塑料瓶中的部分气体,观察产生什么现象。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两人一组,一人把持塑料瓶,另一个人用注射器缓缓抽取瓶内的气体,塑料瓶慢慢地变瘪了,他们感到了密闭容器内气体减少后,瓶内压强的改变情况。

(2)抽出一个有导管的锥形瓶(导管伸入水中)中的部分气体,观察出现什么现象。注射器的轻微移动,就带来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锥形瓶中,这一现象,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兴奋和好奇,老师及时的引导学生思考:当大气压强不能改变锥形瓶的体积时,它通过给水压力,使瓶内外压强保持平衡,水就被压入锥形瓶内。

(3)将上述装置再次改装,把烧杯改成装有一定体积水的量筒,再从锥形瓶中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观察倒吸水的体积。比较抽出气体的体积与吸入水的体积相当吗?同学们两人合作,一人负责吸取空气,另一个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数值,两者做比较。他们亲眼目睹了两者是体积基本相当。

(4)在这一基础上,我出示了实验室常用的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并简单解释它的组成,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知识的建构富有逻辑、易于接受。

附装置图如下:

其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和态度进行学习,肯定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独特见解的精神。

我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举实例:六年级科学教材上的"青春期身体的变化""生殖器官成熟及征兆"这部分内容,我曾经尝试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初我精心制作了一段视频材料,详实、生动地讲解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图文并茂,科学严谨,我和学生一起被深深地吸引着,这样的情形经历了三届学生,令我不解的是:后来的学生越来越不欣赏这样的视频材料,态度越来越不够端正,从认认真真到嘻嘻哈哈,最后发展到整个课堂人声鼎沸,教室比菜场还要嘈杂。我试图强制学生安心观看,我变得声嘶力竭了,但结果都无济于事,我痛苦地离开教室,于是埋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指责历史的倒退,鄙视社会道德的败坏,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失控场面?是教学内容无聊吗?青春期的话题不可回避,是社会热点话题,很有研究价值;是学生故意捣乱吗?故意捣乱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就连一向沉稳的课代表也兴奋不已,说明他们有强烈地求知兴趣。

那么,问题主要出在老师身上,是我丢失了责任心吗?不可能!教学经验的积累让我更懂得爱学生的方式和方法;那只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策略,注定了我黔驴技穷的悲惨结局。

于是,我研究学生,调整教学策略,化解了青春期教育的尴尬,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设计男生/女生问卷,课前获取学生青春期发展的有效信息,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附:问卷调查内容:

男孩:(1)你是几岁时身高开始突增的?(2)你出现喉结了么?(3)你有没有出现遗精(回答"有"或"没有");(4)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5)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女孩:(1)你是几岁时身高开始突增的?(2)你的开始发育了吗?(3)你有没有出现月经?月经期间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吗?(4)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5)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进入中学,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请试着回答下列问

其次,重新设计教学,设计如下:

(1)欣赏歌曲:《小小少年》,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出讨论的课题:走进青春期。

(2)活动一:游戏――猜猜他(她)是谁。

(3)活动二:分析问卷调查,结合自己讨论相关问题。

(4)活动三:图片和视频欣赏、归纳性成熟的特征。

(5)活动四:阅读、归纳。

(6)活动五:"非常青春,非常烦恼"

(7)青春宣言:

课后获得的教学效果

(1)音乐和游戏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出欢快愉悦的气氛,同时引出讨论的课题:走进青春期。在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中,看着一张张童年时候的照片,同学们面面相觑,好像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熟悉的面孔,没有一个同学能够正确地把照片上的儿童与现在的同学对号入座。当我展示出姚明小时候的照片,让大家猜猜这是谁时,同学们居然在班级的同学中寻找,当我揭秘谜时,全班同学瞠目结舌,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被青春期的巨大变化震撼了,这些变化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2)老师调整教学策略,化解学生尴尬局面。在认识人类的生殖器官环节中,当我把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图文并茂的展示出来时,有的同学羞涩的底下了头,不敢正视那些原本属于自己身体一部分的器官,也有几位不怀好意的男生在唧唧喔喔的嬉笑,弄得女生不得不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下子变得骚动不安,空气中弥漫着侮辱与被侮辱的气氛,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事情,强行制止还是婉转绕行?强行制止将直接导致良好的课堂氛围荡然无存,对于心存歹意的学生来说只能是管得住人管不住心;如果婉转绕行,就相当于告诉学生这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就连老师也不敢正视。

片刻沉思后,我郑重其事的说:"同学们,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教育给性及性研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导致大多数人谈及性就产生负罪感,大有谈虎色变之势,也因此制约了我们对性的认识,产生了今天大家对性的误解,霭理士(英)在他的《性心理学》一书中这样说:"凡是上帝自己创造而不引以为耻的东西,我们不应当引以为耻而不说。""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气质是融贯他全部体气的一部分,分不开的。"

"如果你能试着放下思想上的包袱,和我一起来走进我们的身体,去认识那个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身体器官,也许你会豁然开朗,从此不再惊慌害怕。"

在我语重心长的一段话后,同学们慢慢地昂起了头,教学秩序恢复了。

(3)"非常青春,非常烦恼"活动,同学们畅说欲言,献计献策。青春期的烦恼多多,缓解的方法却有限,再加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无法逾越,造成老师的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有效性差,针对性不强,如果能够试着多听听学生的心声,也许就打开了心灵的窗户,展开了新的一片天空,通过"非常青春,非常烦恼"活动,同学们畅说欲言,献计献策,心中的烦恼大部分烟消云散。

我摘录一部分消除烦恼的方法与你分享:(1)找朋友倾诉,(2)听音乐,(3)走马路,(4)看动画片,(5)吃东西,(6)打球去,(7)逛超市,(8)撕报纸,(9)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一场,(10)看书,(11)坐在公园里发呆,(12)睡觉,(13)写日记,(14)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家里的小狗。

其三、在师生关系上,我积极营造一种师生互尊、同学互爱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自由表达的课堂教学意境,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并为其创设条件,解决心中疑虑。

下面我把水果电池实验的设计背景、实施过程、实验效果分享给你。

在六年级第二学期的科学书本上,第8页有一幅图画,在一只柠檬上插着一个由锌片、铜片和滤纸卷成的电极,两段导线将一个二极管与铜片和锌片连成了一个闭合电路,二极管的发光告诉我们:水果可以发电。

我丝毫不怀疑这个实验的理论依据,也从未对此实验产生异议,然而就在今年的预备2班,一位同学的强烈的好奇心改变了我。课堂上,他惊奇的叫着:"水果真的可以发电吗?"全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莫衷一是。

看到同学们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本着对科学负责的态度,我向同学们倡议:"我们用事实说服别人,用论据支持我们的假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水果是否能够产生电。"

这一句承诺,引来我和同学们下面的探索和研究,也正是在这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一起尝到了科学研究的快乐,我自己也找回了教学的自信,感受到了教师的育人使命--引领学生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帮助学生建立实证的态度,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下面是我摘录的部分课堂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承担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

女生1:一边转动柠檬一边用手挤压它,直到自己感到满意才停下。

女生2好奇地问:"为什么把坚挺的柠檬挤压软呢?"

女生1:这样做是为了让柠檬内部产生更多的果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电。

女生2:真的?

女生1:我爸爸就是组装电瓶的,每次我都看到爸爸向里面添加酸液,爸爸说就是这种酸液能够产生电。

女生2:我明白了,你为了获得更多的果汁,从而增强柠檬的导电性。

[教师感悟] 听着她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忽然感到这样的合作和交流,不仅能把生活的经验和阅历相互传递,而且这些知识更容易在学生的心中扎下牢固的根基。

【片段二】

一位男生小心地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柠檬中,另一位同学迅速地将导线连接到电压表的接线柱上,就在他准备合上电键时,第三位同学叫道:"别急,再检查一遍,确保电路畅通。"经确认后,在大家严密地监视下,电键合上了。"天哪,指针动了!"大家惊叫起来,有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强烈要求:"再来一次,再来一次!"经反复确认,这颗柠檬的确有0.1伏的电压,同学们兴奋起来,有人提议:"把灯泡连接到电路中去。""对。"大家迫不及待地把2.5伏的灯泡接入了电路,然而,同学们期待的灯光始终没有出现,刚刚激动的心情开始低沉下来,怎样才能使灯泡发光呢?

看到邻桌正在为二极管的发光而欢呼,大家聚拢上去,疑问蔓延开去,"为什么二极管可以发光,而灯泡不可以呢?"

"问老师。"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在我简单地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后,一位聪明的学生立即做出反应:"老师,只要增加柠檬的个数,灯泡就可以发光。""那就试试吧!让我们进行水果大串联吧!"我鼓励着他们。

此时此刻的实验室,就像医院的手术室,实验台就像手术台,那些插着电线插头的柠檬就像正在手术的病人,每一个学生酷似手术医生,不同的是他们不是保持安静,而是不时的发出激动不已的叫喊!一个、二个、三个,当第十三个柠檬串联入电路时,那个灯泡才如梦初醒,闪烁起来,"亮了,亮了!"同学们再也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叫起来,就连一向沉默寡言的课代表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那种喜悦就好像水果电池是他们发现的一样。

水果电池的实验结束了,那一张张欣喜的笑脸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像这样的实验如果不被我们忽略,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将从科学中获得更多的喜悦,这不正是科学馈赠给人类的最好礼物?老师不正是引领学生获得这份礼物的人?

回头看看自己的探索过程,在科学课堂上构建课堂文化留给我的反思有哪些呢?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作出相应改变,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是课程改革的主体,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观念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观念决定着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观念深深地根植于教学文化之中,有怎样的教学文化,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文化是教育观念产生的土壤,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要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教师要转变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理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文化重建的前提。生本理念的确立是教学文化重建的核心,确立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是教师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教学评价的变革则是教学文化重建的关键,如果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诸种评价如果不做出实质性的变化和改革,那么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和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美好理念、愿望的实现还很艰难。

诸多教学理念的转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去。改变课堂教学中行为方式,反思教学行为,形成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课程改革"造就新型公民"这一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罗杰斯著作精粹》作者:卡尔.R罗杰斯,2006-10-01,译者:钟华/刘毅,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安徽文学》2012年第12期,作者:四川师范学院科学教育学院,晏妮

[3]百度文库

上一篇:一脉相承的“思维关怀” 下一篇:探析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