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何回忆青春?

时间:2022-07-07 02:08:57

他们如何回忆青春?

【摘要】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通过对90年代初期大学校园生活的回忆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呈现,建构出一种浓厚的怀旧意识。这种怀旧意识并非具有普遍诉求的青春记忆,而是一种为中产阶级意识所支配,被剪辑的青春记忆。这种青春故事为中产阶级所讲述,而通过对青春故事的讲述,又强化了他们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 中产阶级;青春记忆;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不知不觉,70后的一批人已经越过或者正在走近40岁的门槛。行走在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大地上,又适逢改革年代,三十多年巨变早已令很多人产生些许的恍如隔世之感。无论是功成名就的白领,或者是仍然默默无闻的屌丝,青春对他们而言只能是一种怀念。而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试图传达一代人的这种怀旧意识。数亿计的票房收入就是影片获得热捧的明证。

我们承认,很多人总会从电影中找到很多的曾经的情感、已逝的理想、走过的记忆,甚至会有人因为主人公的某句话、某个动作黯然伤神。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影片中的诸多情感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同样令很多人陌生,乃至惊奇。这种差异的根源何在,因为影片所传达的情感和观念都是中产阶级式的,弥漫在电影中的怀旧意识最能为这一层次的观众所理解甚至产生认同。总而言之,电影是作为中产阶级的70后的青春记忆,“这种记忆并非是动物化石中保存完好的脊椎,可以凭之就能重建包含它们的整体”。[1]82这里所呈现和建构的是一种为身份、等级所暗中支配的青春图景,并非具有普遍诉求的记忆。所以,这种记忆是“他们”的记忆,而并非“我们”。

中产阶级的青春记忆

让我们从影片的结构说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采用了简单的今夕对照式的顺叙方式来讲述青春故事。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中存在着两个彼此对立的年代:90年代初期和当下。在前一个时代,在优美如画的校园风光中,影片中的人物开始了如诗如画的大学生活。我们看到影片在努力呈现当年的大学情景和氛围。开学迎新时学长对新生大献殷勤,校园里铺天盖地的海报,充满着青春激情的广播,热闹非凡的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晚会上激情澎湃舞蹈和歌曲《红日》,学生宿舍内的电影海报《阮玲玉》。同时,校园中的几乎各种代表性场景,如图书馆、宿舍、食堂、校园小道等等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呈现。这里所要表达的无疑是一种被理想、激情所包围的,远离世俗的、充满着烂漫情怀的象牙塔图景。

而在后一个年代里,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变成了都市白领,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但是他们的生活情景却一下子从象牙塔中滑落到了地窖中。在这里,支配着人生的不再是理想和激情,而是金钱和利益。白领们一方面在享受着都市的繁华,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因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而身心疲惫。我们注意到,昔日的大学生们都进入到了职场,在工作中冷峻严厉,在生活中充满着矛盾和无奈。有人为爱而死,有人却为钱而嫁,有人坚守爱情,有人却更相信利益,有人还在探寻,有人却已经心灰意懒、随波逐流。破碎的现实在考验着每一个人,身心的疲惫与无奈充斥着这个世界,让人都不相信曾经有过的青春。这两个年代相互辩驳、相互联系、相互映衬,从而呈现出一种对照式的结构。在这两个年代里,有一种意识却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中产阶级意识。

在影片中,这种中产阶级意识首先体现为一种情感取向,这种情感看似迷茫,实则充满自恋。当年的大学生如今早已成为在职场上大显身手的白领。我们注意到,这些白领们的生活中虽然不乏烦恼,例如他们也要承受爱的代价去打胎,他们也要为了过好日子而嫁给年过半百的大款,他们也要在两个男人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他们也要为了绿卡而娶美国女人生混血儿子,他们也要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利益鼓动别人……虽然这些烦恼充斥着他们的人生,但是总体而言,他们在这种烦恼中寻找,每一个人的自我感觉都非常好,自我认同感非常高。换句话说,充裕的物质生活和快乐的消费抵消了种种烦恼,甚至让这些烦恼也成为一种时尚。而在自恋式的烦恼之余,回忆变成了很好的生活调味料。而这调味料的味道也因为生活的改变而变得不同寻常。我们不妨通过影片中角色的恋爱对白来说明这种生活调味料是如何变味的。“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再好的过去,回忆的次数多了味道也就淡了。”“陈孝正,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谁也不亏欠谁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在茶余饭后,在紧张繁忙而单调乏味的都市生活中,已逝的青春、爱情便成为本来就单薄冷漠的都市情感中的调味料,当中产阶级回忆它时,一个纯情、丰富、另类的故事便诞生了。

这种中产阶级意识也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念。他们虽然对现行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不无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往往显得温和、“怨而不怒”。因为他们最终是现行体制的受益者,从而变成了体制的维护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拥有了较高水平的物质条件之后,他们的价值观念代表和主流意识形态虽然保持着一些距离,但是显得非常合拍。这是因为,“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的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和情感上的重要性”。[2]22从男主人公陈孝正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当这个出身贫贱、表面冷酷、一心求学的男生在学生食堂批评追求者浪费粮食的时候,当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前往美国留学的时候,当他批评宿舍其他男生抽烟和荒废学业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与主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距离。但是,一旦他学成归国,自己爱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占据了相当的高度,成为后起之秀之后,他的价值观念甚至超过了稍早于他成为中产阶级的大学同学们。他也竟然为了绿卡而与不相爱的美国女人结婚。我们不妨看看他与郑微再次相见时的对话,“真可笑啊,你也抽起烟来了!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可以说,陈孝正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恰恰说明了中产阶级意识的强大收编能力。阶级“是一种过程的结果,一个集团在此过程中理解自身的世界,用格尔兹的话说,即造就其成员看待和理解自身和他人行为的意义网络”。[3]11影片最后,所有的人都在由金钱主宰、由利益驱动的这个世界中乐此不疲,关于爱请的那些回忆也不痛不痒,类似于撒娇。

中产阶级意识同时也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无衣食之忧,也无更为远大的抱负和追求,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利益打转,偶然还有一些不痛不痒的情感。在郑微的大学生活中,除了两次受骗的爱情没有其他的内容,这个女孩子似乎一直在糊涂的恋爱,自我陶醉。大学里的消费水平就非一般同学所能比,谈恋爱对她而言几乎就是一种青春时尚,也类似于一种游戏。而在她离开校园、遇到欺骗自己的前男友之后,又发明出什么“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之类的话自我安慰。可以想见,在充裕的物质生活之外,找点空闲和时间用来游戏、用来消费感情也是一种非常时尚的生活方式。她在用爱情来来打发闲余的时间,并不断去凭吊已失去的爱情,在这种怀念中她体味着人生并迷恋着自己。

被建构的青春记忆

在这种中产阶级意识的支配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青春记忆体现出一种被剪辑、建构的特征。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福柯的警告的话,我们知道,当下就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而20世纪90年代则是故事所讲述的年代。“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而90年代的故事正是在当下的视野里得到讲述。如前所述,影片中按时间顺序讲述这两个年代的故事,选取了极具象征意味的景色、服饰,容易给人一种忠实呈现历史风貌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就会发现,所有故事、图景绝不仅仅是自然而然的历史呈现,而是一种文化建构。这是一个倒着讲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当下的故事,当下的身份和意识,才生发出当年的故事、情感和价值取向。而支配着这种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叙事者的中产阶级身份。为此,我们要追问的是,在当下的视野里,这个青春故事如何被讲述?哪些内容得到强调?哪些情节又被省略?

当昔日的大学生摇身一变为中产阶级,“贪恋的岁月,被无情偿还。骄纵的心性,已烟消云散”。简单、重复又富足的生活毕竟让人厌倦,所以作为生活的调味品的青春回忆便涌上心头。这种调味品区别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青春记忆、80年代的个性解放的青春记忆,而是成为一种浪漫而感伤的爱情回忆,当然,这种爱情回忆一定要发生在大学校园中,这不仅仅会增加爱情的浪漫程度和纯度,而且也是一种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因为,“认同是人们获得其生活意义和经验的来源,它是个人对自我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的一致性体验”。[4]15在中产阶级的眼中,唯有自己才配享有这般浪漫而又独特的爱情。

让我们来看影片中关于大学的想象。在这里,一般意义上的宿舍、食堂、教室的三点一线式的,学习、实习、找工作程式化的不乏枯燥的大学求知生活不见了踪影。课堂教学的片段也被描述为学生与老师之间斗智的闹剧,图书馆成为疯狂的表白爱情的场所,食堂成为爱情的追求者撒泼、耍无赖的地方。开学迎新和参加学生社团是为了认识女生,校园小道是为谈情说爱提供便利。主人公考进大学是为了爱情而来,主人公读大学的过程是为了体验和享受爱情,就连毕业也成为对爱情的缅怀和祭奠。校园里的一切几乎都弥漫着一种爱情云雾,挥之不去。

在影片中,爱情故事几乎是大学生活的唯一内容。这是因为,在中产阶级的视域中,五六十年代的革命青春未免有点太天真,太崇高;而80年代的个性解放的青春又显得过于做作与飘渺,唯有消费和爱情成为最实惠最体贴的青春方式,成为最见“品味”的生活方式。于是,他们的青春记忆里充满着爱情的元素,他们在消费和爱情里获得了自我安慰和认同。同时,他们也不会为爱情去献身,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爱情不过是生活中的调味品,郑微的“我曾经以为我没有你的爱会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我们都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这些话传达了影片中所有成为中产的人物的爱情观。

爱情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显示出一种建构性。作为独生子女的女主人公郑微家庭条件优越,她对陈孝正的爱情多少显得有点冲动,有些匪夷所思,好像是因为一直受到青睐,而偶然的一次受挫才使她赌气似的爱上了陈孝正。因为二人之间家庭条件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二人的价值观上的巨大冲突。郑微死缠烂打的追求过程便可理解为陈孝正在价值观念上向女主人公的靠拢过程。但是,两人同为大学生,根源于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的价值观念的差异还不至于爆发强烈的冲突。何况,在奋斗目标上,在上升空间上,陈孝正比郑微具有更多的优势和决心。这就决定了二人在终极人生目标的一致性:成为中产阶级。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男主人公陈孝正果然在超过了所有的人,成为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中产阶级。通过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才使得爱情波澜起伏。而错过了昔日的穷屌丝如今的高富帅才显示出郑微的眼光,这样的青春才值得回忆。

和这个爱情故事相关的几个三角关系也值得分析。富家公子许开阳、副院长的千金曾毓等人构成了影片中几个相互关联的三角关系。这两个人物起初都成为爱情中的失败者,而后二人结合成为夫妻,过起了闲适富足的日子。他们看似在爱情故事中失败,但是他们才是影片中的常胜将军。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是影片中所有的人所追求的。当同学们进入职场后,他们无疑都成为这一类人。富足、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以金钱为中心、以消费为乐趣,注重品位、身份。我们不禁要问:若干年后,是谁征服了谁?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逃不过当下社会机制的整体规约,归根结底,以金钱为逻辑、为中产阶级为奋斗目标的人生观在左右着影片中所有的人物。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得看似闲适、优越,实则充满感伤和怀旧。“这年华青涩逝去,却别有洞天。”

“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而在这种闲适与优越的环境下,爱情和青春想象才更加纯情、浪漫与感伤:正如主题曲所唱的那样:“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晚。她洗过的发,像心中火焰。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我的手,像滚烫的誓言。你闪烁的眼,像脆弱的信念。”

通过对青春故事的有意味的剪辑和重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我们建构了一种为中产阶级意识所萦绕和渗透的青春记忆。这种故事的讲述方式可能为很多愿意进电影院的中产阶级所认可,其后所渗透的意识也更容易引起这类观众的强烈共鸣。影片所编织的这种青春故事以及萦绕在周围的意识同时也与底层划开了界限,从而强化了观众的中产阶级意识。不知有多少观众曾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不仅在看电影,而且在被电影所建构,在这种观看过程中,他在无意识中做了一个中产阶级的幻梦。所以,虽然赵薇曾说:“我拍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致敬所有有过青春的人,绝不是为了拍一部电影来纪念自己的青春,这是我们内地70后到80初之间一代人的青春。”而我们要说的是,这绝不是一代人的青春,充其量只不过是中产阶级的青春而已。和很多颇为自信的导演、作家一样,动辄使用“一代人”这样的字眼其实是不负责的。期望赵薇能够拍出另外一些“沉默的大多数”的青春记忆,这个人群数量应该远远高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这一代人。我们期待着。

参考文献:

[1]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张淑华.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1).

[3]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M].陈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xysk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小刚,博士,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马小雷,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上一篇:吉卜力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及其启示 下一篇:精雕细刻 风神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