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他们 第9期

时间:2022-10-05 02:26:53

前段时间,温州动车事故让大面积的中国人沉浸在对他们的愤怒和辱骂当中,无数人在微博上或转帖、或评论、或围观以表达不满情绪,我自然也不例外。出了事故首先破坏现场掩埋尸体,其实并不意外,只是让人失望甚至绝望。可重点是,我们为什么愤怒?我们又能改变什么?我们真的关心逝者的生命吗?我们真的愿意了解这样不合逻辑的政府行为背后的原因吗?但最终,我们更多的还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都不是看客而是乘客。可我们有勇气去改变吗?我们是不是仍然习惯性的发完牢骚后,很快又回到各自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问题不想清楚,看似善意的愤怒表达和先前的全国性疯狂抢盐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作为公民,我们却习惯性的放弃自己的权利,一味的迁就他们才能如此的嚣张跋扈、肆意妄行。我们不能指望他们自己修复,这在历史上少见;我们更不能依赖外国列强,那是幻想。我们总是习惯性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却对别人要求太高,或者说,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自我逃避却心存幻想指望别人。

我对政治没有半点兴趣,对财富也没有具象概念。基于公民个体,作为设计师的我经常在想我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如果有我没我都一样,那我活着的必要在哪里。意外横行、生命无常,谁也不敢保证谁能活多久,既然活着我就要活出自我。

以前我太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了,无论是家人亲戚还是同事朋友或者前辈老师,甚至一度陷入为了证明自己而证明自己的恶性循环,很多时候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是的,我热爱设计也一直为之努力,但更多时候虚荣占据内心,回头看是多么的轻浮。

近两年是我有生以来阅读量最大也是最集中的时段,如饥似渴,经常看书到凌晨三四点,因为我知道阅读的过程也是洗心的方式。我反感虚张声势的自夸,更讨厌过度谦虚的伪善,我依然追求做一个客观的具备独立人格的普通人,当然能有智慧更好。这两年我用工作之余除了大量浏览专业工具书之外还集中阅读了一些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书,包括、、胡适、曾国藩、张之洞、胡雪岩等人的传记,更深入的洞察到人性的黑暗与光辉,别人的故事永远只是参照,我更清楚了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是个幸运的人,毕业于中国最普通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一路上得到众多前辈和朋友的提携与教诲,我一直充满感激并心存敬畏。履历也越来越长头衔也越来越多,别人的肯定诚然是一种参照,可那又怎么样,又证明了什么呢。关键还是内心本身的清醒。所谓荣誉虚实种种,客观而言,也只是更大化实现个人价值的铺路石而已。我目前还不能体会所谓大名气的利与弊,但我知道它们本身并不具备太大的实在意义,在生命面前它们显得是多么的虚无和渺小。我是个幸运的人,如若我还算有些天赋可言的话,我就不应该去浪费。我愿意把我的收获尽可能分享给更多更年轻的同行或者学生,奢望能对他们有所启发使其进步。每个人都在路上,我也刚走了几步,我知道我的观点并不深刻,但只要够真诚就足够了。除了履行作为男人本身应尽的职责与义务,通过在不同大学的演讲和授课及在专业杂志发表文章,我似乎找到了我的某种存在属性。

普通人也应该有平凡的精彩。我们能否不那么自私?我们能否不那么愚昧?我们能否不那么无知?我们能否不那么冷漠?我们能否不那么藐视生命?我们能否光明磊落一点?我们能否更理智一点?我们能否多心存善念?我们能否更真诚一些?我们能否更睿智一些7我们能否更包容一些?我们能否更开放一些?我们能否更有担当一些?我们的思考能否更独立一些?我们对专业能否更敬畏一些?我们能否更敬业一些?我们能否更感恩一些?我们能否更勇敢一些?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我们不是他们口中抽象的老百姓,我们是一个个血肉鲜活的公民。今天年轻的我们就是未来执掌政权的他们,我们可以做很多不需要花太大代价,就能让自己让国家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事情。

上一篇:未来三十年我们期待怎样的设计师 下一篇:情迷斯德哥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