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 风神潇洒

时间:2022-10-28 01:12:02

【摘要】 福建木雕历史源远流长,主要有龙眼木雕、黄杨木雕、金漆木雕、漆木雕刻以及根雕五大种类。木雕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关键词】 福建木雕;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31 [文献标识码]A

福建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其雕刻精湛闻名海内外,尤其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多重透雕的独特传统工艺更是久负盛名,这些代表着福建工匠们智慧和辛勤的雕刻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家具等领域,与生活息息相关。

一、福建木雕的悠久历史

福建木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史籍“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等记载可知,至少在一万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已开始木作的历史。福建木雕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1978年在武夷山白岩悬崖的棺椁内出土的龟形木盘,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的泉州开元寺,其紫云大殿和甘露戒坛内部建筑构件的雕饰极为精美,特别是著名的“飞天乐伎”堪称中国木雕艺术的精品。

宋代木雕在唐代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与发展,出现了大量如漆奁、髹漆木镜架等与漆器相结合的木制品。同时,随着宋元时期各民间信仰的流传,神像雕刻在民间甚为流行。坐落于莆田荔城区梅园路东段北侧的三清殿,是福建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被誉为江南古建之奇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末元初,雕刻艺人林恢、林奕所刻的唐代梅妃及宋太师陈文龙抗金死难的圆雕,栩栩如生。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名画《听琴图》中的琴桌,是宋代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兴化木雕家具精品,首开“仙游”木雕家具工艺先河。足见宋代的木雕技艺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装饰、佛像雕刻、刻书等领域中。

明清时期,福建木雕艺术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全国三大木雕产地之一。随形施刻的根雕艺术、玲珑剔透的金漆木雕,或是写意,或是精雕,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从建筑构件到家具摆件,从祭祀礼器到楹联匾额,木雕身影比比皆是。同时,木雕作为一项重要的手工艺,已经产生了严谨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据《莆田县志》记载:“莆木工、土工、金工、石工皆有。木工分为三,曰都绳,曰细墨,曰雕柴。都绳唯能建造屋舍,其共坚致牢实。细墨制造椅桌器用等项,间有新巧之工,然而坚致细密视他处矣。雕柴者,凡一切雕刻之工归焉……”木雕业之兴盛,亦孕育着业内才俊,可谓人才济济,百花争艳。莆田名匠廖明山善于在寸许材料上刻出多层镂雕人物,花卉草虫,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是雕刻高手。其中廖熙的木雕作品被作为贡物供奉朝廷,德宗亲笔写“巧夺天工”四字予以褒奖。宣统年间,廖熙的雕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一等奖,而使莆田木雕誉满中外。福州木雕中,以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主要雕刻弥勒佛、十八罗汉、八仙、观音、仙女、仕女、动物等,形象生动,风神潇洒;以艺人柯世仁、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则擅长创作花鸟鱼虫、果盘或是踏水车、划龙舟等活动场面的作品,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以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主要擅长雕刻图案花纹,以及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二、福建木雕的艺术特色

福建木雕主要有龙眼木雕、黄杨木雕、金漆木雕、漆木雕刻以及根雕五大种类。龙眼木雕作品古朴大方、粗犷别致、人物造型准确生动。黄杨木雕风格细腻逼真,传神洗练;金漆木雕金碧辉煌,多为制作佛像作品雕。明清时期,木雕艺术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一)材质美。福建木雕品类繁多,用料丰富,黄杨木、龙眼木、樟木、杉木、花梨木等材料较为常见。不同纹理、色泽、硬度、形态的材质采用不同的技法表现、造型处理,呈现出相得益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样既体现出材质的自然之美,又通过精雕细刻表现了一定的艺术美学追求。

(二)技法美。福建各地民间木雕主要运用劈、削、雕、剔等雕刻技艺,雕刻种类大致有线雕、浮雕、阴雕、镂空雕、圆雕、半圆雕、透雕、嵌雕、贴雕等,形式多样,因材施艺,不同雕刻技法的组合应用,赋予了木雕整体线条的流畅风韵。其中尤以镂空雕刻见长,镂空雕刻一般为2—6层,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玲珑剔透,最适宜表现亭台楼阁和花篮、蟹笼等。

此外,福建木雕受到脱胎漆及黄金漆画等传统手工艺的影响,博取约收,兼容并蓄。例如木雕制作完成后,还要经过填料、髹漆、漆金(贴金)三个步骤,吸收了闽髹漆工艺的特点,使木雕呈现出了金碧辉煌的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装饰方式大都与福建地理位置近海有关,漆金能够有效地抵御高温日照与海风雨水的侵蚀,起到了极佳的防腐作用。受福州漆器工艺和漳州东山黄金漆画的影响,福建金漆木雕家具清代时开始采用先髹漆再绘黄金漆画的工艺。木雕中的描金装饰,以金箔粉配比漆胶形成金漆在木雕表面描金作画,所作人物、场景受到仙游画派等风格影响,呈现独具地域特色的描金装饰之美。

(三)味象美。福建木雕的审美气质和美学取向得益于八闽艺术文化土壤的滋养与熏陶。自唐宋起,八闽人文荟萃,不仅儒学鼎盛,也是一翰墨源流之地。如宋代的蔡京、蔡襄,明代的边文进、曾鲸、吴彬、李在、张瑞图、黄道周,清代的上官周、华岩等书画名家,对木雕产生了积极影响。福建木雕的构图方法,最普通的一种就是吸收了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传统技法,这种技法常常被用于浅浮雕中;人物的布局在画面的中心,对于人物的透视采用平视,而环境的透视则采用鸟瞰。这种平视与鸟瞰相结合的手法,完美地将远近人物和不同节候的景物组织在了同一画面,以中国山水画“高远”的章法,所布列的物象层层高远,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而另一种连续构图的方法被大量应用于镂空雕中,即借鉴戏剧舞台以人物为主、背景为辅的手法。以物象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概括其余,简练地概括了背景环境。采用此手法的构图,不论人物和景物,都极为夸张,人物的身长往往只有五个头位,或景小于人,树叶比人的脸部还大等,虽然不合乎解剖和透视的原理,但由于符合人们仰视观赏和构图上的需要,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构图方法在布局上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将故事情节按其发展或主次,分成了几个部分,用不同片段呈现,再呈“S”或“之”形构图径路叠加,依次联系起来,主次分明,布局匀称,使之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

三、福建木雕的文化内涵

福建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一)余味回甘的人物故事题材

从汉晋时展起来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历唐、五代而渐兴,至宋元臻于极盛。宋代福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当地的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宋以来,八闽民间读书风气浓厚,人称“城里人家半夜读”、“学校未尝虚里巷”,官学、私学的兴盛至明清时期仍然存续不息。崇儒重道的风尚下,宋、明两朝福建科举鼎盛,登进士第者位居前茅。因而福建虽地处东南一隅,却浇灌出了灿烂的儒学之花。从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人杨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形成闽学,南宋朱熹讲学,福建儒风鼎盛,被誉为海滨邹鲁。因此,文人所崇尚的儒学精神渗透到福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福建民间应用最为广泛的木雕艺术,在浓厚文人气息的浸染中,或寓教于美,反映闽人长期受到儒学教化的真实写照;或寄情于物,反映八闽文人生活的隐逸之乐、儒雅之风、中庸之道,品味高雅,意义深远。

1.美教化,移风俗——福建木雕中的“化民成俗”

《礼记·学记》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见,教化兴行则风俗淳美。在崇儒重道的风尚下,儒家思想成为了闽人的精神向度,也使得最贴近百姓生活的福建木雕被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其通过雕板上的故事向广大百姓讲述古今善恶故事,以平民亲和之态,弘扬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观念。换而言之,福建木雕成为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的载体,处处彰显浓厚的人文色彩。木雕虽默默无言,但其蕴含的儒家伦理思想、人文情怀如和煦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熏陶感染着芸芸众生,所谓“美教化,移风俗”,营造了八闽间淳美的道德风尚。

二十四孝漆金挂屏(漆金木雕)(图1):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将孝视为道德之根本,教化的生成根源,《孝经》中更是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观点。在尊儒的中国封建社会,孝悌观念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为各阶层人所接受,因此以“孝”为雕刻主题,在福建民间可算习以为常。建筑、家具均蛰伏着孝文化的影子,感染人于潜移默化之间。挂屏分作三段,漆金深浮雕,以精微的雕刻、巧妙的构图将二十四孝故事述说出来。仲由负米奉亲时的孝思不匮、朱寿昌弃官寻得生母时的百感交集、汉文帝亲尝汤药时的忧心忡忡皆跃然于寸木之上。

鸡翅木镶黄杨木雕花鸟人物祝寿围屏(寿屏)(图2):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鸡翅木镶黄杨木雕花鸟人物祝寿围屏,以鸡翅木为框,内嵌黄杨木,用料考究,雕刻精巧。寿屏分为四阶,第一阶雕刻有“路路连科”、“喜上眉梢”等取意吉祥的纹饰,两侧雕有八仙寓意高寿。第三、四阶雕刻了二十幅人物故事图,有“四艺图”、“陶永明爱菊”、“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等文人雅士图,有“围棋赌别墅”、“七擒孟获”等战争故事,有“狩猎图”、“衣锦还乡” 图等生活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谓雅俗共赏。围屏屏心漆金并以馆阁体阴刻有安溪府学教谕邓培风于嘉庆十四年为其伯祖母陈孺人八十大寿祝寿辞,文辞优美,雕刻精微,为福建木雕中的精品之作。

2.诗情画意——福建木雕中的文人情怀

诗、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流贯古今,与古代中国文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广泛的联系。赋诗作画、以诗会友、以画达意,诗画种种构成了古代儒生生活的图景。可以说,它们是显现文采儒雅的主要载体,因此诗文情境的画面或是相关轶事趣闻的木雕应运而生,布置于居室之中,营造书香文气,陶冶性情,装点儒雅。以诗入境、以画入境,如木雕中所呈现的《陶潜爱菊》、《周敦颐爱莲》等隐逸故事,均出自《饮酒》、《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流露着归隐山林的清逸;《太白醉酒》、《衣锦返乡》画面,分别出自《山中与幽人对酌》、《登科后》,述说了仕途失意的落寞或是登科及第后的春风得意;幽谷山林、烟云铺海的山水情景,展现了八闽大地的山明水秀与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清逸灵动,出尘脱俗。福建木雕彰显了闽派孺子的强烈的绘画情趣和脱俗之风,散发着一股灵动的逸气,典雅静穆,独具魅力。

饮中八仙漆金雕板(图3):各个时期的诸多历史典故、戏剧故事及自古名人的风流雅士在福建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故事传说通过工匠的精心设计及雕琢,形成了文化内涵丰富的精美图案,装饰于家具或建筑中,成为了福建传统木雕中风采独具的文化艺术作品。

漆金人物山水围屏裙板(鎏金山水裙板)(图4):此组寿屏裙板,以诗文、山水入题。一反福建木雕司空见惯的模拟戏剧特写镜头中人大于房屋,人大于山的象征表现手法,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俯视、散点透视的手法,在有限的木料空间上给人以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融合传统山水画以诗入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营造了一派清幽、深远的意境,似一组组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第一幅裙板中山林俊秀,村舍若隐若现,一老叟披蓑戴笠江边垂钓,似一片静谧无声,将“秋落寒潭水更清,钓竿袅袅一丝轻”的清冷寂寥刻画得入木传神。第二幅裙板行船泛起江中涟漪,桥亭中马蹄得得,两岸柳树依依,江中水落石出。傍晚时分“沙尾鳞鳞水退潮,柳行出没见渔樵。客船自载钟声去,落日残僧立寺桥”的景象跃然于眼前。

(二)民间信俗礼器的深情厚谊

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福建地区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俗习惯、及审美取向。作为福建社会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福建木雕有着广泛的民间背景,并且在雕刻表现手法及题材内容上流露了明清时期八闽大地上浓郁的信俗与风情。

福建地理环境复杂,总的特点是依山面海,山地中有高山丘陵,其间又有峡谷盆地。山海熏陶使得福建信俗产生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沿海居民多以渔业、商贸为生,无海无田者多结群赴外垦殖,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与浓厚的思想思亲情结下,福建民间衍生出了丰富的信俗文化。例如有为求得航海平安而兴起的妈祖信仰,为对抗瘴疠肆虐兴起的保生大帝,兼并祈雨及护胎助产的临水夫人等,仅《八闽通志·祠庙》中列举的福建民间俗神就多达199个。与此同时,与百姓最为亲近的已故先祖更是直接庇佑家族的神明。总体而言,带有宗族性、地域性、功利性的八闽民间信仰寄托的是闽人对走南闯北的亲人的思念与祈盼,见证的是古代闽人筚路蓝缕的开荒创业的历史。

1.妈祖信仰——福建木雕中海洋文化的折射

妈祖信仰源自宋代福建莆田地区,是福建最具代表的民间信仰,是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性的一种民俗文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福建沿海人民自古以来就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妈祖被塑造为慈悲善良的女性形象,原是以林默为代表的留守女性对走向大海与险恶的大海搏斗的父兄的一种全身心支持,其海上导航和海难救助已成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她赋予航海者向茫茫海洋进军的勇气、坚毅和力量。后由于其庇佑航海安全的能力在阶级统治者多次的褒扬肯定,提升至“天后”之尊的神格的推波助澜下,符合了一波波乘船渡海者面对风浪险阻时人穷则呼天的心理需求,成为了东福建地区乃至东南沿海一带重要的信俗对象。

作为妈祖信仰的发源地,福建当地对妈祖的信仰尤盛。除了每年正月十五的妈祖元宵、三月廿三的妈祖诞辰及九月九的妈祖升天日的重大祭典外,家庭祭祀也是妈祖信俗中重要的仪式。妈祖文化对福建木雕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大量神龛、神亭、香炉、盘龙烛台、馔食盒等祭祀礼器类木雕文物不仅雕工精细,构思奇巧,且金光闪烁,令人炫目。从题材上看,祭祀礼器除了雕刻传统的吉祥花鸟以祈求妈祖庇佑平安富贵、升官进爵、多福多寿的美好心愿外,戏曲故事的表现也反映了妈祖祭祀中以戏剧娱神的习俗。福建民众对妈祖信仰的虔诚及其在福建木雕上的投射,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明清时期福建地区的经济形态与海洋文化特征。

漆金馔食盒(图5):清代漆金馔食盒呈长方形。正面镂雕《三国演义》中刘备甘露寺招亲的故事,构图饱满,人物形象,须眉毕现。背面为开光镂雕漆金花鸟、麒麟纹,四周有浮雕龙柱。上配盒盖,以万字纹为地,盖上透雕莲花朵朵盛放,俏丽活泼。盖外延则雕刻漆金花卉卷草纹,寓意吉祥富贵。此器雕刻细腻,玲珑剔透,金漆完好,尽显豪华,用于妈祖庙中盛放祭祀干果,足见清代福建经济的繁盛与妈祖信仰的盛行。

2.多神崇拜——福建木雕中儒释道诸神共存互补色彩

福建依山面海,内陆地区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山地和丘陵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海拔200至500米丘陵约占一半以上。境内河流一般短促,多险滩急流,不宜行船。在巨大的生存环境压力及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八闽民间产生了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不注意教派、教义、教理区分,充满多神崇拜和儒释道诸神共存互补色彩的民间信仰。同时由于特殊的地形和水文特征,使福建内部交往困难,形成了相对闭塞孤立的小地域性特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间信俗特点尤为突出,在全国都属罕见。除了沿海地区俗信的妈祖、佛教系统的三宝如来、文殊,道教系统的太阳神、儒家系统的孔子、孟子,甚至是已逝世的祖辈也被尊为带有深厚情感的保佑神在各种祭祀顶礼膜拜。

漆金雕板(图6):长78.5厘米,宽19厘米,原为装饰于民间家具中的漆金木刻雕板。高浮雕道教人物故事以“之”字形布局排列,分别讲述了老子出关、紫气东来,福禄寿三星高照,西王母祝寿、瑶池进酿的神话故事,以寄托长寿、多福、多禄的美好愿望。

西王母祝寿、瑶池进酿:传说每三千年蟠桃成熟之时,西王母便在瑶池边大开寿宴,天上诸仙都来为她上寿。其中有仙女麻姑赴蟠桃会为王母进献酿酒的故事。因此,民间将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以群仙贺寿作为寿礼或日用器物上的常见题材,表达对长者的祝贺之意。

老子出关、紫气东来:相传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某日登台眺望,见东方远处有一股紫气升腾,渐向西来。他知道这是不久将有圣人过关的祥兆,便戒斋沐浴以待。过不了多久,果然一位老人骑着一头青牛来到关前,原来竟是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老子。关令尹喜便请老子留在关房住下,并请他讲授、书写全篇《道德经》。老子讲经写经后,便骑着青牛出关而去,后世便以“紫气东来”为祥瑞之兆。

(三)花鸟瑞兽纹的欲语还休

花鸟瑞兽也是福建木雕中常见的题材与内容。它们通过象征、比拟、会意等“抽象暗示”的表达手法来传达思想内涵,或“托物言志”表达思想感情。立象于外、凝神于内的含蓄表现手法是我国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此类民间木雕装饰作品应用广泛,建筑、家具中随处可见。其一,是通过奇花异草、珍禽瑞兽的某种程式化组合,借助传统文化观念和民间共通的喜闻乐见的特色语言,来表达百姓亘古不变的生命主题——福、禄、寿、喜。明清时期,福建民间木雕木刻业发达,福州、莆田等地涌现了一大批工艺精湛的民间雕刻家和颇具规模的雕刻作坊。迎合民意与世俗心态的吉祥木雕以家具、建筑木构件、日用木雕器具为载体源源不断地流入民间,融入百姓生活,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各式吉祥图案反映了几百年来各地民众向往追求福禄寿喜的传统社会文化风情。其二,是对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解,漆金木刻中的许多文人题材纹饰,如兰纹、竹纹等,让人联想到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在物与人之间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体现了儒家对人、自然、宇宙间关系的理解。这是比德文化在八闽间的生动再现,反映了闽人对美好品德、高尚修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与胸怀。

上一篇:吉卜力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及其启示 下一篇:丰富清源山文化旅游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