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短信在飞

时间:2022-07-07 01:23:12

手机短信衍生出的“手机文化”成了时尚。据报道一位姓赵的先生在今年拜年短信的热潮中发现一个新的现象,许多人都在短信的最后注明“这条短信是我原创”,他―上午收到的12条拜年短信中有4条都有这样的内容,这说明人们在拜年短信中开始注重原创精神,而不是像往常那样一味地转发。

现在,人们都将一个又一个短信息发送到底,时不时还能见到更新的创意,因为写作者觉得这么做是一种情调,其中还包含有智慧。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短信息虫们每天耗费几个小时这么随意地写着,他们要表达与交流,也有一些新新人类会花若干的工夫把某个名人名言佳诗经典台词改得一塌糊涂,要的就是逗乐,而不是发信息本身,故手机短信息上的文字或一些小短文就比报刊上的鲜活,还让人感到极其可乐。

现代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了,开始是书信,接着是电话,后来是“伊妹儿”,现在是手机短信息直接发了。

这两年现代人渴望自由和相对独立的空间,希望自己和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更有人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来替自己说话。于是,“短信息”成了这个时代的宠儿,毕竟短信息可以将不想直接说的话说得淋漓尽致,比如事业上的敌人、爱情上的恋人…・・

现在,民俗文化趋淡,有识之士呼唤“保卫春节”之声愈浓。可问题是,“保卫”并不是只有“申遗”一条路,也不是仅只一味简单恢复传统。最积极的保卫措施,应该是不断赋予春节文化新内涵,让传承与发展并举。正如短信拜年,就是“拜年”的传统与“短信”这种新文化形式的结合,事实证明,这种结合很有生命力。更多的人追求“拜年短信”的“原创”,我觉得也是对春节文化不自觉的“保卫”。

但我有种异样的感觉――短信息仿佛正在破坏亲人和好友之间的关爱。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描写的那样,短信息也是“懒人的拜访,吝啬人的通信,最不够朋友!”原本可以不必设防的朋友们会不会因为对“短信息”的刻意追求而渐渐成为路人?短信息上的文字,还在继续发展,只是让人感到,如是长此下去,就可能会导致一种恶果,即问候心态很难认真起来了,这就是网络现实。

曾经接到朋友来信足以让我自豪很久。可这些心情和细节,在短信息时代似乎已经结束。因为,我不能从短信息中感受到朋友们各自的生活气息,更不能从“克隆”文字中捕捉到各位朋友的特征,与他(她)重温共同的记忆。也许“书信”已成为辽远年代的一道幕布,在数字技术的霓虹灯映照下神色暗淡。如今的时尚人士只需要手执鼠标或手机按键,轻轻点击,就可以随意地从电脑芯片中挑选程序预设的各类传情达意的现成词句,甚至为你准备好了所需的各种表情……但是通常我是看过短信息就选择Delete――谁会保存这些占用短信息内存的玩意儿呢,更何况,每个人都明白,两秒钟一句的短信息里有多少保存价值呢?原创的尚可,但是许多忙于“炒股”、“投彩”的朋友谁还有心情去原创?能发一条下载的短信息给你就是给足面子了!

世情亘古不变,然而道具却永远地改变了。那些“纸上谈情”的愿望是否都已经成为历史?

一个短信息泛滥的时代已经来到。让我们多花一些时间多费一些心思,到朋友同学父辈家去多走走吧,让我们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叙叙旧吧,让我们在经济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到人潮拥挤的百货店,为时常照顾着自己的人选择一份寄托着真情的礼物吧……在匆匆岁月里,有多少东西值得每个人细细体会和长久的记取啊!

许多时候我们自己总在做某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我们还是要去做,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找到一种久违的感觉或者只想寻找一种心情。

手指文化,想说爱你不容易。但短信息我仍要发,毕竟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毕竟我和时尚同居;信我也仍要写,至少写封家书、寄份心情仍然是我很想很想的事情,至少我心中的“书信”还是一块最少污染与污垢的精神净土。

上一篇:杜莎夫人蜡像馆:体验经济的完美诠释 下一篇:政府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