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育多一些古诗词的浸润

时间:2022-07-07 01:14:53

让语文教育多一些古诗词的浸润

【关键词】 古诗词 激发兴趣 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71-02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浸润呢?

卢梭曾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要让学生多学古诗词,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宗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健全个性,使其形成健全人格。

在现有的高中教材中已经编排了一些古诗词作品,但略微显得不足。所以在依据高中语文课程安排进行教学的同时,必须有机进行横向拓展、延伸,采用专题进行有效补充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首先,确定专题。

高中第一学年,属于过渡期,在复习初中学过的作品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领略诸子百家的名篇名作,感受百家争鸣期的文学魅力。这一阶段,既有凝练美语言的《论语》,又有思辨色彩强、逻辑严谨的《孟子》,还有浪漫风格的《庄子》。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进而进入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的专题,从诗、文中去发现其真性情的人格美和作品美。

第二阶段为高二学年,这一时期是重点阶段。在高一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对古诗词学习的活动。在大纲的安排中,教材的选材从《诗经》、《离骚》、魏晋诗一直到唐诗宋词,名家诗人群现,精华全集于此。

教师可以精选相关的影视作品给学生观看,让精美的形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自己喜爱的诗人的生平情况及作品,开展“我喜爱的诗人及作品”展览活动;举办“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名篇名句默写大赛。同时鼓励学生去背诵课外的相关作品,积累更多的诗词精华。

而教师则可以开展“学校讲坛”活动,进行专题诗人讲座,还比较诗与词各自的优点,在高于学生的一个层面来研究,以便让学生对诗词了解得更宽更远。

第三阶段为高三学年,这一时期主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在高一高二的积累与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知识,具备了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可以更系统地教会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方法远比只教会学生读几首作品更重要。授课时,可结合相关的考试出题方式,教会学生“三步法”。

第一步,整体感知美。让学生利用已知的积淀知识结合作品的注释,感知作品内容,获得整体印象。

第二步,重在品佳境。有许多诗词作品以营造优美的意境而流传千古,所以对这类作品要着重去品味、领悟作品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在感悟诗词作品优美的意境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自然而然得到了熏陶,得到了渐染。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要让学生学会体会古诗词的寓意。

第三步,文笔现才情。内化的审美过程必须外化才能久存,如果未能用文字保留下来,就会不见痕迹,鉴赏能力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鼓励学生把自己对作品的独到感受写出来,非常关键。比如让学生把诗人通过什么形象,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写出来,从用简单的鉴赏术语来写鉴赏感受,到能用比较专业的鉴赏术语来表达感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提高审美鉴赏力的目的。考试的时候应对诗歌鉴赏题就不在话下了。

其次,重视朗诵训练。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词的美。古人称“诗”为“歌”,“诗歌”者,讲究音律节奏也。故诵读法就可以较好地感知古诗词的意境。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大河,脉脉相承,当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优美动听的佳句时,可以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行之有道的方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一方法,教师应该落实这一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理解了古诗文的意思,把握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品味了其中的韵味,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魅力。学生将长于诵读,乐于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受到文学作品的滋润。

当然,学了古诗词,未必就要做诗人,但是提高了审美能力,即使是现代人也可以理解古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明白“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知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悟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懂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头万木春” 的胸襟,当然也能感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婉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语文教育当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在这一阶段多读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古诗词作品,继承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有必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读诗词人、文化人。作为弘扬民族文化最有条件的学校,有责任在语文教育中多一些古诗词的浸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责编 马超勤)

上一篇:提出有效问题优化课堂教学 下一篇:新课程下改进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