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宁鱼灯发展现状

时间:2022-07-07 09:47:17

浅谈景宁鱼灯发展现状

一、地理人文背景

景宁的鱼灯主要分布渤海区一带的金田、黄寮、外洋、底岸、翁坑、圭背、小顺等地。据传承人陈瑞葱老艺人说:“金田村鱼灯自清道光年开始,至今已历经‘跃记明金士道永朝祖元汉家承宝位景顺’等十七代辈,附近的黄寮等村的鱼灯都由金田鱼灯派生而出。因此在众多的鱼灯当中,数陈村乡金田村最佳。

每逢春节,景宁县金田村的村民都以舞鱼灯为乐,这些鱼灯都以水产品的形象而制作,它们因道具制作精美、舞蹈形象生动、表演粗犷奔放而闻名。据传说,鱼灯的发展与明代开国功臣刘基关联紧密。元末,群雄竞起,青田县(现文成县)南田人刘基,为助朱元璋灭元兴明,暗地招募义兵,为防嫌疑就以鱼灯舞形式操练兵阵。刘基为鼓舞士气,在鱼灯行列置一盏“金蟾灯”,以示“蟾宫折桂”,成功在望。从此鱼灯成为青田县民间传统的灯舞。景宁原属青田,于明景泰三年(1452)从青田县沐鹤乡和柔远乡仙上里等地重置景宁县,因而景宁的鱼灯与青田的鱼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景宁系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瓯江穿境而过,东流入海。江河涧溪中,以鲤鱼为主的淡水鱼量多面广,百姓在梯田中养鱼(俗称田鱼),每年金秋,稻米丰收,家家“尝新”,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祭祀天地,庆贺丰收,祝福年年有“鱼”(余),多年生产劳动的实践形成《鱼灯舞》的民俗民风。

从陈惠传老人口述中得知,景宁金田鱼灯起源又有一说:上天玉皇大帝皇冠一颗明珠不慎滚落东海,旨令龙王寻找。大海茫茫惊涛骇浪,沙流滚滚无处寻觅,龙王见此心急如焚,但其灵机一动,非吾水族臣民全力以赴莫能寻也,他下令谁寻得明珠,谁即羽化登天。修炼千年头生龙角鲤鱼精正愁化龙升天无望,一班未经修炼鱼虾听有此捷径便道,皆纷纷投入大海淘沙觅珠。故鱼灯再现群鱼觅珠之景象,热闹非凡,适于喜庆。

二、金田鱼灯一路起伏

1957年全党贯彻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政府得知金田鱼灯之悠久。时任县文化馆馆长陈彪先生亲自来组织发掘抢救,因舞鱼时,掌鱼人行阵跑跳跃舞、骤起骤落,故专挑身强力壮之人,在一批老艺人悉心指导下,年轻人用心学习,大有青出于蓝盛于蓝之势。鱼灯司鼓为整个行阵关键。常言鱼闻鼓声行,鱼闻鼓声停,鱼闻鼓声游,鱼闻鼓声跳龙门。故司鼓之技非一日之功,原司鼓者年近六旬,但苦于后继乏人,亦随队司鼓。金田鱼灯走出乡野初次参加县文艺汇演,得优秀奖。掌珠陈成奏,掌虾陈宝福各得优秀奖。

十年,金田鱼灯视为封建产物打入冷宫,从此销声匿迹,无人问津。改革开放后,金田鱼灯重新登台,1983年县文化馆王景生领导来村组织鱼灯队练习,再次赴县参加文艺汇演。本次掌鱼者皆为家传技艺之人,不知祖传灵性还是文化艺术之种逢春自萌,此次演出盛况空前。他们把鱼眼装上电灯,在舞至“双龙抢珠”时,头鱼二鱼口含红珠,鱼眼红光直射,随后红珠冉冉升起,观者莫不鼓掌。他们还设计 “群鱼叠滚”新阵,用于长街畅游,舞时两旁观者如潮,鱼灯游到哪,人潮就涌向哪,可谓“鱼在人海游”。当鱼灯行至县府大门时,刹那锣鼓渐缓,既而琴笛悠悠,唢呐朗朗,此时鱼灯已舞至“秋鱼恋滩”之 秋波泛白”阵,此时万人寂静,惟有舞鱼声;当鱼灯行至第二大门时,突然锣鼓齐响如万马奔腾,双鱼口衔红珠腾空而起,已行至“双龙抢珠”,随后龙虾三进三退,以敏捷步伐穿退于双鱼之间,圆圆眼睛的金鱼也不示弱,在旁三起三落,望龙升天。此时群鱼欢畅,鼓乐齐鸣,人潮攒动,掌声如雷,如此蔚为壮观实为罕见。

最后金田鱼灯按传统春节贺庆之礼节,“回龙贺庆”三次:一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普天共庆。二贺改革春风拂大地,万民齐欢庆新年。三贺全县人民新春快乐。此时雷鸣般掌声响彻云霄,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金田鱼灯表演折服了每一个观赏者,金田鱼灯的风采令观赏者久久难忘。

三、景宁鱼灯舞的经营方式

鱼灯队一般由本村技艺最高的民间艺人担任领队,负责排练,队员采取自愿和挑选相结合组成。金田鱼灯的队员,包括领队、后台人员,大概在30人左右,邻村的鱼灯队伍还要更少一些。

鱼灯为我国江南鱼米之乡所特有,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新年伊始,舞鱼灯兆望年年有余,“余”与“鱼”字异音同也,故借鱼之身姿形态,扎灯走阵,辞岁迎新。

传统的鱼灯活动春节从正月初开三开始,出发前先发《鱼灯贴》,由负责发放《鱼灯贴》的人专门负责安排演出地点、演出次序,鱼灯队的吃饭、休息及经管财务等。发贴人最好是所到之处的“地方人”或亲友,一是人头熟,二是地形热。发好贴后,即挨家挨户到受贴家登门演出一场,主家则送红包谢礼, 这也是鱼灯队的主要资金来源。鱼灯队一次演出结束回来的收入大概在一万到二万之间,天气好,鱼等队就多走几个村落,演出多收入也就高了。要是遇上有喜事的人家,鱼灯队会送上对联一副,主家自然给的红包也大。鱼灯队列队经过中堂或门口,用鱼灯挨次向主家叩头答谢,祝贺后离开。每到一村还需按习俗遇庙参庙,叩头拜佛。

灯队收来的红包,由灯队统一处理,一部分用于灯队活动开支,或添置乐器灯具,大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如造桥、修路、修庙、盖凉亭等。其公益用途在鱼灯贴上写明用处。并在建立的桥、路、庙、亭的碑文上刻上资助的鱼灯队名称或鱼灯队员的名字。

四、民间鱼灯的濒危状况

金田鱼灯作为代表性鱼灯,游过历史长河一百五十余年,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渔灯舞也仅在春节或元宵等重大节庆中才能看到,但近几年来,年轻人外出经商打工,很少有人学练鱼灯舞,老艺人也已年老体弱吃不消,同时随着省重点工程滩坑电站的兴建,金田村民将移民四散,今后很难重组鱼灯舞队,鱼灯舞继承艰难。

为了本次调查,我们四处打听当年的陈瑞葱老艺人,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新的信息,但后从一位久居县城多年,从金田村出来的老医生口中得知,陈瑞葱老艺人早已移民遂昌县的石炼镇,暂无法联系,同时给我们介绍了另一位资历颇深,对金田渔灯研究多年的陈惠传老先生。陈惠传先生1937出生于陈村乡金田村,是一名退休医生,因对鱼灯的独特爱好,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擅长鱼灯图案剪贴,退休后翻阅收集了不少关于鱼灯的资料,结合个人亲身经历,写了一些关于金田鱼灯的文字,为我们本次调查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从陈惠传老先生口中得知,金田村民虽移民,但在邻村如:九龙乡的外洋、底岸、翁坑等地仍可以找到从金田传过去的鱼灯队伍,但那里的鱼灯少了金田鱼灯的原汁原味,像鱼灯的制作工艺没金田村的精美,舞法比起金田村也简练了很多。即便如此,到目前景宁还没有一支正规的鱼灯班社队伍,这给以后鱼灯的传承带来极大的不便。

值得庆幸的是,陈惠传老先生告诉我们,陈氏家族在移民遂昌石练镇的时候,已将祖传的一些鱼灯道具一起移至新家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景宁金田鱼灯会在遂昌石练镇等地重放光彩。

五、政府保护措施

为了能让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保存下来,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在没有多大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从2004年开始,就积极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普查办根据各乡镇申报材料,制订了《景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规划及时间安排》,根据工作需要,县局、县文化馆的同志分小组、分线路,各负其责,进畲寨、走家串户,找访畲民,调查研究,摸清民间艺术分布与数量,搜集资料。我们在实施普查具体工作中,先后组织力量走访了全县各个民族村落,取得了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到2005年,我馆对金田鱼灯已经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建立了文字、图片、录相档案,还收藏了一批鱼灯舞道具,同时还建立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库和民间艺人人才库,并输入计算机。

此外,2005年,我县还下拨大量资金,组织了金田鱼灯表演队,在畲族大型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开幕式上表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6年6月,我县将金田鱼灯列入景宁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著名录,同年金田鱼灯被列入丽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著名录。此外在我县即将编辑出版的《畲乡艺术大观》一书中,金田鱼灯也将收入书中,并占了大量的篇幅。

上一篇:汾阳磕板秧歌的现状及特点 下一篇:青春期音乐教育中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