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确立初中语文文本的教学重点

时间:2022-07-07 02:47:01

浅谈如何确立初中语文文本的教学重点

初中语文文本的教学重点是指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一篇课文需要教学的内容也许很多,需要训练的能力也不是一方面,需要渗透的人文教育更不是单一的。而优化处理文本的核心就是要把握教学重点。若是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就能纲举目张,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确立初中语文文本的教学重点呢,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了解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初中学段目标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把握总目标的基础上,重点把握7—9年级在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从全局把握教材重点。例如,随着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的提高,7—9年级识字和写字就不再是教学重点,只是识字和写字目标要求提高了,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识字意识和习惯。所以在全局上把握了学段目标,才能确保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总体方向的正确。

二、不能忽视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也要关注与编者、作者之间的对话。初中语文人教版六册教材,三十六个单元,任务各有侧重,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每篇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和后面的“研讨和练习”,也体现了编者意图,提示教学的重点。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春》时,结合单元学习要求和课文前后的提示,笔者就把“反复朗读课文,学会揣摩欣赏描写春天的精彩句段和词语”作为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知文意、理请思路、揣摩欣赏作者如何调动各种感官、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春天,学生有了语言积累,培养了语感,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要重视文体特点

编者所选的课文兼顾了各种文体。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不同,那么教学重点当然也各有不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的文体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如对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目标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议论文,目标要求是: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浅显的文言文,目标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时,必须要体现不同文体特点。

在教学小说《芦花荡》时,根据小说构成三要素,笔者把“体味小说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揣摩欣赏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说明文《苏州园林》时,就必须关注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笔者设定为: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弄清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在教学文言文《桃花源记》时,教学重点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字词。同时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还要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四、要个性化解读文本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法不同,教学的方法不同,教学重点也会有所差异。个性化地确立文本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从题目入手。题目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重点所在。如教学《紫藤萝瀑布》,结合题目分析,为什么把紫藤萝称为“瀑布”?这是什么手法?作者为什么要写紫藤萝瀑布呢?教学重点也就凸显出来了。

(二)抓住文本中概括性,总结性、过渡性的句段,揣摩其在文本中的作用,从而确立教学重点。如《伟大的悲剧》最后一段就是总结性的句段:“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作者用这一句来点明主旨,抓住了这一句,就能把握文本的重点。

(三)从详略、主次入手,确立教学重点。只要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重点就把握住了。如《社戏》里作者详写了去看社戏的内容:戏前波折、月夜出航、船头看戏、归航偷豆,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学时要以此为重点。

(四)用比较的方法,确立文本的教学重点。根据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单元中有同题材的文章,通过比照,也能很好地确立教学重点。如朱自清的《背影》和李森祥的《台阶》,都是写父亲的题材,但命题立意却差别很大。又比如同是写桥的两篇文章《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写作目的不同,文章风格迥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从说明文的角度来把握,而《桥之美》侧重从散文的角度,赏析语言美,把握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总之,初中语文的文本重点是教学初中文本的发力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千头万绪,只有紧抓文本重点不放,才能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事半功倍,有效达成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李甫 江苏省睢宁县庆安中学 221246)

上一篇:浅析语文课的结尾 下一篇:语文课堂训练要“到位”